一、研究进展情况
一、研究计划,总体而言,进展顺利。2016年底立项后,便迅速组织课题组主要负责人和具体成员,完善论证,确立工作原则,进行具体分工,将工作细化到子课题负责人和成员。目前各个子课题组均在按当初设计,到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重庆等地搜集、集成资料,进展顺利。已经在核心期刊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二本着作,即《中国新诗传播接受与经典化》《传播与构建——胡适、胡怀琛诗学比较研究》,将于2018年11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立项后,便开始了拉网式搜集1917-1949年各类期刊上发表的新诗传播接受类文献,叁分之二已经落实到人了,每个承担者已经完成了自己承担任务的一半左右。其他领域的文献资料工作,尚未完全展开。2017年6月召开了开题会暨新诗传播接受文献搜集、整理与集成研讨会;2018年4月,召开了“中国新诗(1917-1949)接受史研究”高端论坛会,就课题主持人在新诗传播接受史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讨。课题负责人2017年以来,就本课题研究工作,在国内中南大学、安徽大学、东南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进行了调研、查阅资料和学术交流,到欧洲的特里尔大学、莱顿大学进行了交流,查阅了课题所需要的一些资料,并就新诗传接受研究文献资料共享、课题合作研究进行了探索。
叁、成果宣传推介情况。开题报告后,推送了《工作简报》;《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8.22)刊文《开拓中国新诗研究的文化空间》,介绍了本课题研究成果;武汉大学校报2018年6月介绍了本课题取得的成果。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课题文献资料散落在大半个世纪的各类期刊、报纸、书籍里,有些还在境外,目前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一是文献搜集很困难,工作量太大,有些珍贵文献所藏单位不愿意我们查阅、复印,文献搜集生力军是在读研究生,去外地查阅资料和教学之间也时常发生冲突;二是数据库制作难度大;
二、研究成果情况
1.《中国新诗传播接受与经典化的叁重向度》,《天津社会科学》2017年3期。
主要观点和学术价值: 现在公认的那些现代诗歌经典,是近百年来传播接受与经典化的结果。经典化是多重力量参与完成的动态过程,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批评、选本与文学史著。批评选择有意味的新诗文本予以解读、阐发,揭示其内在意义;选本在浩如烟海的文本中遴选出供读者阅读的新诗范本;文学史著以"史"的权力,确认重要诗人诗作在文学史上的位置。三者既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特点发生作用;又往往相互合作,形成结构性力量,推动着现代诗歌经典化进程。批评、选本和文学史著,作为中国现代诗歌传播接受与经典化的三重向度,受传播接受场域制约,与现当代多重话语建构联系在一起,因而以它们为主导力量所遴选、塑造出来的那些现代诗歌"经典"是否可信,便成为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社会影响:《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7年第9期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7年第4期转载;《新华文摘》2018年第7期摘要。
2.《选本数据与“何其芳现象”重审》,《江汉论坛》2017年12期。
主要观点和学术价值:通过梳理、考察1940年代以来不同时期文学选本收录何其芳诗歌的情况,从选本维度探寻出何其芳前后期诗歌的传播轨迹与阶段特征。在选本里,何其芳的前后期诗歌都受到选家的青睐,这与学界所提出的"思想进步,艺术退步"的"何其芳现象"似不吻合。文化思潮、阅读语境、审美期待以及诗学建构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致使对于何其芳诗歌的阅读焦点过于分散,何其芳诗歌的"经典作品"尚未遴选出来。大半个世纪里,何其芳诗歌的选本收录数据为重新审视"何其芳现象"提供了新依据。社会影响: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8年第4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8年第2期摘要。
3.《读者视野中的徐志摩》,《学习与探索》,2018年第3期。
主要观点和学术价值:徐志摩的作品和人生境遇构筑出其本相,然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却不是徐志摩之本然形象。大半个世纪以来,不同时代的读者以所处语境为背景,以特定话语为依据,建构出自己时代的诗人形象。大体而言,胡适和茅盾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话语力量,分别塑造出以"爱""美""自由"为核心的"单纯信仰者"形象和"中国布尔乔亚‘开山’的同时又是‘末代’的诗人"形象。读者视野中的徐志摩形象变动不居,或浪漫,或纯真,或性灵,或苦痛,但多以胡适或茅盾所勾勒的图像为底本。读者视野里的徐志摩形象演变史,是社会文化与诗学建构关系的体现,折射出近百年来中国读书人对于中国新诗的理解和现代诗学想象,反映了中国现代审美意识的生成与艰难演变。
4.《传播建构与现代新诗评估范式重建》,《复旦学报》2018年第3期。
主要观点和学术价值: 如何审视、评价现代新诗,既有的评估范式要么以新诗发展史为视野,考察诗人诗作对新诗自身发展的贡献;要么超越具体历史时空,纯粹以"诗美"为评说依据。本文认为,在尊重现有评估范式的同时,应重建一种新的评估范式,其特点是立足于现代新诗传播与建构事实,将评估落实在分析诗人诗作是否推进了中国社会新旧转型、是否推进了文化现代化建设、是否参与了现代诗学建构、是否有助于现代审美意识的培育和形成等问题上,也就是将现代新诗评估主要由诗学命题转换成为历史问题。近百年来现代新诗的传播语境、传播者、传播通道、传播对象等相当复杂,文化、审美的现代定位更是一个与多重因素纠缠在一起的问题,所以评估时必须注意问题的复杂性,认真辨析传播的有序与无序现象,弄清传播场域中诗性与非诗性力量,分析传播数据的可靠与不可靠以及功能指向等问题,切忌简单化、庸俗化。这一评估范式不仅有助于敞开原有评价范式所遮蔽的新诗发展的某些特点,而且对于当下有效处理诗歌传播与文化建设关系、有效解决新诗创作与现代审美理想培养问题,具有启示意义。
叁、下一步研究计划
1、2018年9月2日,召开课题组全体成员会议,研讨文献搜集、集成和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优化配置研究力量。
2、从现在到2019年12月:完成课题文献之集成与研究一半任务,完成数据库技术规范制定和数据库模型建设;期间,派5名研究生去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地,查阅、复印珍贵文献资料,时间半年;委托境外留学人员查阅、复印中国新诗在海外传播接受的资料。
3、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完成文献之集成与研究任务,校核完善;基本完成文献数据入库工作;完成网站数据呈现任务,上网运行,内部使用。
5、2021年7-12:所有研究成果合并,校对,印刷最终纸本成果;完善数据库和网站。成果送交结项。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