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1、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
(1) 2016年11月16日,“陕甘宁文艺文献的整理与研究(1934-1949)”获准立项后,首席专家李继凯组织课题组成员于12月1日召开了项目研讨会,明确了研究进度和分工,初步制订了《“陕甘宁文艺文献的整理与研究”项目推进计划书》、《“陕甘宁文艺文献的整理与研究”项目任务分工表》,拟分三大步骤开展项目研究工作:第一步,文献的搜集阶段(2016年11月-2018年9月)。充分利用各大图书馆、档案馆馆藏文献和电子数据库,对现存文献进行摸排;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派调研小组深入陕北、甘肃、宁夏等革命老区,对当地文献、口述文献等稀缺文献进行搜集。第二步,文献的初步整理与研究(2018年1月-2019年12月)。对摸排搜集来的文献史料进行初步整理,并对其进行研究,撰写系列学术论文,编辑论文集,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第三步,项目的结项阶段(2019年12月-2021年12月),全面展开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工作,文献史料整理完毕,相关研究成果产出丰富,为项目结项作充足的准备。
(2)2017年4月8日上午,重大项目组在陕西师范大学召开了“陕甘宁文艺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开题报告会。首席专家李继凯就此课题的研究状况、选题价值、预期目标、重点难点及创新处等向与会专家做了详细介绍,并对各子课题的主要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等做出简要陈述。随后六位特邀专家分别对该课题发表意见,其中对课题的系统性、全面性、创新性以及学术价值等方面做出肯定,对各子课题的创新之处予以高度评价。六位特邀专家在对该项目高度肯定的基础上还提出了一些宝贵的建设性意见,有助于课题组解决研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诸多问题的解决。4月8日下午,重大项目组随即召开子项目负责人会议,根据上午专家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项目分工和研究进度以及相关的思路方法进行了调整,达成了一致意见。(详细报道见“附录一”。)
(3)项目组成员在整理、解读文献的基础上,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报刊上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在海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项目前期成果已结集为《发现与阐释:陕甘宁文艺新论》一书,即将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4)2018年7月,项目组组成了“关中周边”、“陕北”、“宁夏甘肃”叁个调研小组,每组10人,深入革命老区,实地进行文献搜集工作。关中周边由李继凯、李跃力带领赴照金、黄陵、富县等地,陕北由钟海波、刘宁带领赴延安、榆林、子州、吴堡等地,宁夏甘肃由王荣、程国君带领赴盐池、会宁、兰州等地,全面展开文献的摸排和搜集工作。截至目前,调研工作仍在进行中。王荣、程国君带领的甘肃宁夏组在文献搜集上取得重要收获,获得陕甘宁边区政府对于戏剧工作的指导意见、陕甘宁边区青联会编《青年工作通讯》若干期、习仲勋主席给冯庄青年团的指示等稀见重要文献。(详情见“附录二”。)
2、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1)子课题一:“陕甘宁文艺运动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研究”。目前已搜集、整理了大部分文艺运动文献资料,50余万字。已编辑了《陕甘宁文艺刊物目录索引》、《陕甘宁文艺组织》等,正在编辑《陕甘宁文艺运动纪事》、《陕甘宁文艺运动文献资料汇辑》。已发表相关研究论文6篇。
(2)子课题二:陕甘宁文学文献(作家作品)的整理与资料汇编。目前正在编辑《陕甘宁文学作品总目(1934-1949)》、《陕甘宁文学家档案》、《陕甘宁文学作品资料汇刊》,已整理100余万字,发表研究论文5篇。
(3)子课题叁:陕甘宁艺术文献(艺术家、艺术作品)的整理与资料汇编。正在编辑《陕甘宁艺术家档案》、《陕甘宁艺术作品资料汇刊》和《陕甘宁艺术作品总目(1934-1949)》,已整理100余万字,已发表相关研究论文6篇。其中,李继凯在《小说评论》开设了相关作家手稿研究专辑,发表了多篇陕甘宁作家艺术家的手稿研究的论文。
(4)子课题四:陕甘宁边区“他者书写”文献史料的整理与研究。目前已经整理了《陕甘宁边区“他者书写”史料篇目》,已整理60余万字,正在编辑《陕甘宁“他者书写”文献史料辑刊》,已发表相关学术论文4篇。
(5)子课题五:陕甘宁文艺研究资料整理与汇编。目前已完成《陕甘宁文艺研究资料索引》1949-2017部分初稿,已整理80余万字,正在编辑《陕甘宁文学主要研究成果汇编》、《陕甘宁艺术主要研究成果汇编》和《陕甘宁文艺海外主要研究成果汇编》,已发表相关学术论文4篇。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1、课题组于2017年暑假赴陕西图书馆、陕西省档案馆、延安革命历史纪念馆、延安鲁艺纪念馆进行调研,对其馆藏资料做了统计和部分收集。
2、课题组于2018年7月,分3个小组赴陕北、甘肃、宁夏相关地区进行实地调研,搜集相关文献资料。
3、为进一步推动课题研究工作,加强和学术界的交流和沟通,2017年4月9日,课题组在陕西师范大学举办“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七十五周年高层论坛”,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人民文学出版社、西北大学、《人文杂志》社等全国各地的四十多位专家学者及课题组成员出席了此次论坛。(详情见“附录叁”。)
4、为推动陕甘宁相关作家尤其是丁玲的研究,2018年6月29日,课题组在陕西师范大学举办“丁玲文学现代性”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日本、中国香港和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等诸多高校、科研机构的知名专家学者、代表七十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详情见“附录叁”。)
5、课题组成员积极展开对外交流,李继凯积极组织并参加东亚汉学会国际学术研讨会,王荣、李跃力、程国君、袁盛勇等也都积极参加海内外学术研讨会,推广、交流本课题相关前期成果。
6、课题组先后邀请澳门大学朱寿桐教授、《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王兆胜编审、吉林大学张福贵教授、中国社科院程凯研究员、《新文学史料》郭娟主编、河南大学关爱和教授、四川大学李怡教授、四川大学周维东教授、西南大学张武军教授为课题组成员做学术报告,交流相关思路和研究成果。
叁、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1、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
(1)稀见文献、重大文献的搜集整理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项目经费严重不足。目前对于延安文艺、陕甘宁文艺文献的整理与出版已经有不少,但是所出版的文献都是常见文献,对一些稀见文献、重大文献、地方性文献的搜集和整理还远远不够,本课题立足全面、抓住重大,就需要展开比以往更全面、更深入同时也是更繁杂的工作。因此,工作量巨大,投入人力巨大,需要的经费就更多。为保证项目质量和今后的深入开展,希望得到更充足的经费支持。
(2)各子项目的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存在交叉重复的情况。因为课题的文献史料中,既包括文学也包括艺术,有的人物既创作文学作品也创作艺术作品,会被同时作为文学家和艺术家收入到两种文献中;有的作品的文体很难确定,尤其是小说和散文,所以有的作品既被收入了小说卷,也被收入了散文卷。这就造成各个子项目的文献整理与研究中交叉重复的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课题组建立了定期研讨的机制,叁个月集中召开一次小型会议,研讨解决存在的问题。
(3)地方性文献搜集开展比较困难。课题组在文献整理上的一个突破点是希望搜集整理一大批重要的地方性文献,这些地方性文献长期散佚,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研究。但搜集地方性文献需要大面积进行实地调研,也需要当地有关部分的大力支持。就目前展开的调研情况来看,有的地方性部门比较支持,但也有一些部分实行关门主义,对相关资料秘而不宣,造成了文献搜集上的难度。课题组未来会加强和当地相关部分的沟通,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推进地方性文献的搜集的力度。
2、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1)经过一年半的调查研究,对陕甘宁文艺为代表的党的文艺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对陕甘宁文艺在历史上的卓越贡献有了足够的认识,更加坚定了本课题研究意义与价值的信心,尤其是对本课题的研究和当下我们党的文化建设以及本民族的文化自信之间的紧密联系有了更准确的定位。重大课题的开展,得益于国家的支持,需要所有课题组成员协同作战、统一认识、稳步推进,才能保质保量完成。
(2)通过对陕甘宁文艺文献的田野考察,深深感到我们的革命历史文献的整理远远不够。大量的珍贵的重要历史文献被埋没,阻碍着我们对党的光辉历史的深入理解。建议国家对革命历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多多支持。
四、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主要内容:①代表性成果介绍
据统计,课题组前期发表论文24篇,其中,有代表性的有:
1、李继凯:《继承发展文艺的“人民性”》,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5月11日。
介绍:从陕甘宁时期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文艺政策特征的建构,到历史新时期文艺务实特征的凸显,再到新世纪新时代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文艺创世特征的建构和彰显,确证着我国几代政治家之文艺观对人民性文艺的坚守和创新,并在与时俱进、时代变迁中,各有侧重地彰显了人民文艺思想的策略性、实用性和理想性,同中有异,通变创新,与时俱进且意义重大。面向现实和未来,文艺工作者任重道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生产出无愧于时代和伟大人民的优秀作品,才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2、王荣:《陕甘宁文艺文献史料鉴别与阐释》,发表于《甘肃社会科学》2018年第3期。
介绍: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及延安文艺文献史料整理研究中,对于陕甘宁文艺文献史料的整理与研究,尽管从当时陕北"苏区文艺"运动时期就已经开始,但是作为中国现代文艺及延安文艺史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则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为当代中国学术所重视的研究领域之一。因此,从历史文献学及文艺史料学等方面,考察梳理陕甘宁文艺文献史料的来源分布及其构成流变,探讨并发现其文献史料的鉴别辩伪及其史料价值和检索利用,以及其与20世纪中国革命的历史关系等问题,是切入陕甘宁文艺研究的重要途径与有效方法。
3、王荣、黄金萍:《论陕甘宁文艺研究中的文献史料类型及其问题》,发表于《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22辑,巴蜀书社2017年11月版。
介绍:从20世纪90年代前后至今,随着当代中国学术思想的演变及学术研究的规范化与专业化,从80年代逐渐纳入学术研究视野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料研究,尤其是文艺运动、作家与文学流派史料的搜集整理工作,不仅受到一定的重视或注意,而且相应的资料编辑出版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其中,包括对于陕甘宁文艺运动或“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文献史料的搜集整理及其编辑出版,也都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并在理论与方法等方面展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从而为本课题及领域的学术研究等,拓展出新的机遇及根本性的变化,并且展示出当代学术思想及其陕甘宁文艺研究的渐趋成熟与学科成长。不过,随着20世纪中国文学史料研究及其陕甘宁文艺史料整理工作的不断进步,尤其是学术意识的自觉与研究的突破创新,左右并影响其整理与研究的理论方法问题,也日益成为制约陕甘宁文艺文献史料学研究拓进与深化的基本问题。因此,立足于当下陕甘宁文艺文献史料研究的学科现状及其相关问题的探讨争论,围绕陕甘宁文艺史料研究的文献史料类型、整理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其目的价值等具体问题,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史料及其陕甘宁文艺文献史料学研究的学科建构与规范发展,从多个层面进行认真的历史反思与理论探索,应当说也是陕甘宁文艺史料学研究,以及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学建设及其学术共识形成和规范化的基本性途径及理论关键。
4、李跃力:《历史化与问题性:陕甘宁文艺研究再出发》,发表于《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22辑,巴蜀书社2017年11月出版。
介绍:在延安文艺研究、解放区文艺研究之外重提“陕甘宁文艺研究”,绝非“另立山头”,也绝非重复此前研究的学术理路,而是要召唤出这一概念本身丰富的历史内涵;是在反思当下延安文艺研究、解放区文艺研究的问题性的基础上,在新的学术研究范式转型的背景下,在推动革命文艺研究持续深入的诉求下,审慎地做出的建设性的学术探索。陕甘宁文艺研究再出发,就是将陕甘宁文艺彻底历史化,并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叩问历史的真实,打破一体化、本质性的研究模式,以一种大历史观去审视它,多角度、多层次、立体化地呈现出陕甘宁文艺的复杂性。
5、袁盛勇:《再论对延安文艺进行重新认知》,发表于《河北学刊》2017年第6期。
介绍:21世纪以来的延安文艺研究呈现了较好的发展态势,而且是在一个更为坚实而富有学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也反过来加深了人们对于延安文艺及其历史更为开放和包容性的理解。在此,延安文艺应该被理解为是一种曾经生动而丰富存在着的一种历史客观物,而不应如以往那样仅仅视为一种新的教条,那种激进而固化的理解尽管也有其不少合理性内涵,但学术研究内在的平和性、包容性需要研究者具有一种更为豁达的胸怀。延安文艺研究境界的提升,不仅关乎研究主体本身,也是积极还原及重构历史而通达现在和未来的内在要求。延安文艺研究需要建构一种富有民主精神的研究机制,唯其如此,在自由探究中才能不断产生的新的认知,才会不断累积向前,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和文化健康发展。
6、冯超、李继凯:《陕甘宁文艺文献的整理、研究及其意义》,发表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年第11期。
介绍:陕甘宁文艺文献(1934—1949)是记录、传达与揭示陕甘宁边区文艺本质、文化建构的最可靠载体,也是中国现代文学文献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现代中国"人民文艺"的重要来源与精神母体,不仅具有文学艺术价值,而且也潜藏着巨大的文化、历史价值。在回顾陕甘宁文艺文献整理研究历史和成果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提出全面系统的陕甘宁文艺文献整理思路与内容,以期促进陕甘宁文艺、延安文艺乃至共和国文艺文献研究的深入开展,从而进一步揭示整理、研究陕甘宁文艺文献的价值和意义。
7、卢美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确立和升华——从延安讲话与北京讲话比较分析的视角》,发表于《山东社会科学》2017年第4期。
介绍:通过已有研究的梳理,文章将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加以比较和分析,认为前者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确立,后者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升华;前者重在治病救国,后者重在匡疾兴国;前者出现于存亡之际,力求大刀阔斧,讲求实效,举大事而略小节,后者出现于中华民族崛起之时,兼顾国际视野、民族大义、文化传统和个体诉求,尽细微而致广大,重多元而循其理;前者可看作中国文艺自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重要理论成果,后者可看作中国文艺由当前交融、过渡期走向未来光大发扬的宏大方略;前者奠定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历史基础,后者提升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文化高度,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和践行。
8、宋颖慧:《论延安文学中的“纺车”书写》,发表于《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22辑,巴蜀书社2017年11月版。
介绍:延安文学中的“纺车”书写盘绕了太多政治文化的丝缕,“纺车”更多地与革命、解放、改造等时代主题相融交织,内蕴了延安文人对当时社会生活和文化现象的复杂思考。之后,“纺车”逐渐衍变为记忆中的特色时代和文化符号,还成为不少当代作家构建回忆性叙事的可贵资源,承载了他们对延安时期特殊生活的记忆和美好情愫,或是对乡土生活的眷念与反思。正因如此,返观延安时期关乎“纺车”的文学书写,当能更真切地触摸那个年代文人知识分子或外显或内隐的革命情怀和思想理路。
9、江震龙、冷其中:《解放区文学批评关键概念与时代表征》,发表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介绍:对解放区文学批评关键概念的历史演变与时代表征的考察阐释,可以看出解放区文学批评在转变与推动解放区文学与文学批评的发展,促进解放区“工农兵文学”的繁荣,使文学更好地为政治服务,统一解放区思想,集中一切力量蠃得战争胜利等方面都具有不可低估的历史意义和珍贵价值,是一份值得认真研究和应当珍惜的宝贵文学批评遗产。对当前的文学批评也具有借鉴启示意义:文学批评既要重视文学向人民大众的普及,又要强调文学对历史精品的创造,既要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与创作争奇斗艳的优秀作品,又要摆脱简单为政治意识形态服务与为人的自然本能服务的不良状态;以作家、批评家个体人格的独立来反映时代精神的灵魂,呈现文学的美学风貌与文化风采,引领广大人民欣赏和创造文学的思想美和艺术美。
10、刘宁:《从阴郁到明朗——20世纪中国文学视野中的柳青早期小说分析》,发表于《华中学术》2017年第1期。
介绍:柳青早期描写陕北革命根据地生活和太行山区的抗战等小说,与五四文学之间有着深层的渊源关系,也与十七年文学有着密切联系。在他早期描写故乡的作品里明显继承了五四乡土文学阴郁忧伤的写作风格;抗战题材小说又与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在着意刻画小人物、描摹人物复杂心理方面有极深的师承关系。在《种谷记》这部作品里,可窥视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在创作理念上,从五四批判现实主义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转型,在审美风格上,从阴郁向明朗转变的信息。
11、申朝晖:《〈新中华报〉“文艺版块”的特点及其成因》,发表于《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23辑,巴蜀书社2017年12月版。
介绍:战时文艺体制下的《新中华报》文艺版块,虽然作为延安前期民主而自由的文艺阵地,刊载了一些文学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灵活多样的特点。然而,受战争形势所迫,这些作品往往是一些篇幅短小精悍,具有强烈政治鼓动色彩的散文、诗歌,形式比较单一,内容不够广泛,思想缺乏深度。这一时期《新中华报》上所出现的文学活动,除去丁玲等人的个别作品外,大多数的文本其实很难进入文学史家的书写范围。但是,从文学发生学的角度看,《新中华报》文艺版块的地位却不容低估,它是延安前期培养文艺新人、发表文学作品的主要阵地,也是研究前期延安文艺第一手的最真实的史料。《新中华报》的文艺版块,是延安文学的肇始者、当代文学的初生期,而且,暗合了“五四”启蒙思想家对新文学通俗化、大众化的文化诉求。所以,对《新中华报》文艺版块的研究,将会随着相关史料的不断发掘进一步深入下去。
12、田松林:《模范文化与延安文学中的英雄叙事》,发表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介绍:延安文学中英雄叙事的兴起和演变与模范文化有着重要的联系。文学与政策的并轨,让文学与模范文化在群众运动中“相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1943年劳动英雄叙事在延安的井喷,也在相当程度上诱发了后期新英雄传奇的写作。文学与群众运动、模范文化的结合,虽然常常让作品陷入“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尴尬境遇,“互助组吵架了,就单纯来解决吵架的问题;天不下雨了,就写担水点种的好处”,作品的粗疏、浅薄通常也难以避免。然而,同样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各种英雄模范的蜂起,增强了文学创作对革命实际的推动作用,也让工农兵大众在文学中的面貌焕然一新。
叁、下一步研究计划
随着本课题“陕甘宁文艺文献的整理与研究(1934-1949)”及其各子课题研究的全面展开,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的搜集、发掘、集佚与整理工作的深入,建设及制作“陕甘宁文艺文献数据库”,就成为课题组开始计划的对陕甘宁文艺文献及其相关史料进行深入系统整理与研究、以文艺文献的“全”与“新”为准则搜集整理,以及建立陕甘宁文艺文献整理研究的学术体系等研究目标及其任务下一步计划主要内容。具体工作方案主要有:
(一)对陕甘宁文艺运动及其相关已有文献资料的制作利用。八十余年来,前人搜集整理的陕甘宁文艺运动及其相关文献资料,如陕甘宁文艺社团机构、报刊杂志、书目索引、资料汇编、传记年谱、回忆录与工具书,以及新民主主义文化与党的文艺政策、文化教育及文学教育、域外书写与接受传播等文献资料,总计大约有2000余种。本课题的下一步计划就对其做穷尽式的鉴别分类、整理遴选,从中选取约800种用于陕甘宁文艺文献资料数据库的制作。第一、四子课题负责人带领本团队完成文献资料的整理汇总并提取文献史料条目,编目扫描、上交并进行数据库技术制作。
(二)对陕甘宁文艺作品总集、别集、丛书等图书资料的制作利用。其中除了已搜集整理或出版的理论批评、诗歌歌谣、戏剧与戏曲、秧歌剧与新歌剧、小说、报告文学、散文杂着、民间文艺、儿童文艺、美术音乐等图书资料,总计约有800余册(套)外,同时,对尚未公开出版的档案文献资料、纪念馆藏文献,分别根据陕甘宁边区所属的陇东分区、叁边分区、延属分区、绥德分区与关中分区5个行政区域进行调查收集。主要包括有庆阳、南梁、曲子、盐池、延安、府谷、定边、照金、泾阳安吴堡、马栏等地的档案馆、党史办、史志办、纪念馆与图书馆等。此外,对孔夫子旧书网等民间与市场保存的大量珍稀、散佚图书资料,竭尽全力挖掘搜集与收购扫描。第二、叁子课题负责人带领本团队完成陕甘宁文艺作品资料库内容和框架的设计,以及资料的编集整理与补充完善,上交数据库技术制作。
(叁)对陕甘宁文艺研究论文集及其学术专着等图书资料的制作利用。始于1936年11月陕甘边苏区的“中国文艺协会”,以及稍后丁玲、雷铁鸣、尝.滨苍蝉耻苍(朱正明)等人的陕甘宁文艺述评论文。八十余年来,有关陕甘宁文艺的研究及其学术成果,主要体现年度性或专题性究述评、毛泽东“讲话”及作家作品研究述评及论争、研究专着及研究史的写作等方面,涉及的除了大量的单篇论文与论文集外,还有总计约百部研究专着。因此,从社会历史及其文化背景的演变与学术思潮及理论方法等方面,梳理陕甘宁文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以确保“陕甘宁文艺文献数据库”的学术价值。第五子课题负责人带领本团队完成相关论文及论着的目录索引、内容提要等编辑,以及代表性论文及论着的收集扫描,上交数据库技术制作。
(四)计划建设制作的“陕甘宁文艺文献数据库”,拟由5个模块、17个子模块组成:一是“陕甘宁文艺运动”模块,包括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党的文艺政策”、“文化机构与文艺社团组织”、“综合性文化报刊与文艺报刊”、“文化教育与文艺院校组织”等4个子模块;二是“陕甘宁文艺作品”模块,包括有 “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理论批评”、“民间文艺”等4个子模块;三是“传记年谱回忆录”模块,包括有“文学作家系年与传记”、“艺术家传记与系年”、“回忆录与口述史”等3个子模块;四是“陕甘宁文艺研究”模块,包括有“研究论文全编”、“代表性研究专著”、“研究者介绍”等3个子模块;五是“工具书与书目索引”模块,包括有“陕甘宁文艺类书与辞典”、“陕甘宁文艺编年与大事记”、“论著与书目索引”等3个子模块。
(五)按照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路线完成数据库建设的必要程序制作。“陕甘宁文艺文献数据库”的建设制作,既是陕甘宁文艺文献整理与研究的必然结果与全面深入,同时也是推进陕甘宁文艺文献的整理及其学术研究的需要。借助“陕甘宁文艺文献数据库”的功能,可以使陕甘宁文艺及延安文艺研究,在文献资料的检索与利用更为便捷、全面准确,研究工作更为科学和深入。首席专家带领各子课题负责人及团队做好并完成“陕甘宁文艺文献数据库”各系统、模块与子模块内容与框架设计,准时提交数据库制件技术公司完成其建设制作任务。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