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中韩近现代文学交流史文献整理与研究的中期检查报告

2018年12月03日14:13来源:

一、研究进展情况

1. 进展情况:

启动本课题以来总体执行情况基本良好。按时举办开题及论证会,进一步明确分工,落实任务;各子课题基本按原计划开展研究工作,已经完成文献资料搜集工作的一半以上,资料规模达到300万字;课题组举办两次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26篇;课题组成员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8篇。

2. 调查、交流情况:

课题组成员中共有6人次进行国内外调研,主要采取实地调查和走访,比如探访着名文人柳子明、金奎光等的子女收集和核实相关历史资料,同时,先后到首尔、南京、北京等图书馆和档案馆搜集弥足珍贵的文献资料,目前为止,课题组已经收集300万字的文献资料。

课题组举办两次国际学术会议——“中韩近现代文学交流史文献整理与研究”开题会暨学术研讨会、“价值的发现与重建:东亚视域下的中韩(朝)近现代文学交流”,会上共发表26篇学术论文。

项目启动以来,课题组成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50人次,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大会主旨发言4次;课题组成员获得吉林省政府设社会科学优秀成果2等奖和3等奖。

课题组派遣1名成员赴国外学术机构开展访问研究,邀请2位国外专家进行学术咨询。

课题组积极推进学术论着的翻译工作,韩方课题组成员洪昔杓、李腾渊等的学术论文已译成中文发表在国内重要学术刊物上,韩方课题组成员洪昔杓的着作《鲁迅与近代中国》译成中文,即将于明年出版。

3. 成果推介:

课题组举承办延边大学大型国际会议“图们江论坛”的文学分论坛,面向国内外相关学者发表学术论文,其中有18篇论文会后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扩大了课题的学术影响力。

通过学术会议、接受记者探访以及在媒体发表文章等形式对课题的阶段性成果进行宣传和推介,主要推介文章有金柄珉的《柳子明与李毓华以及“献给小明弟弟”》和金虎雄的《融合精神与生存的智慧》等。

2017年12月,课题组刊印《工作简报》,广泛宣传项目的进展情况以及相关学术成果,工作简报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4. 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数据库建设进展缓慢,主要原因是数据库建构方面的技术人员出台的方案由于缺乏可操作性耽误了工作进展。第二、文献整理遇到具体问题。本课题的文献整理需要录入、编辑和翻译大量老旧文献,难度极高,进展缓慢,翻译队伍比较欠缺,导致文献整理工作进展缓慢。根据上述问题项目组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对策,目前基本解决数据库功能方案,并决定该数据库与延边大学东北亚研究数据库对接,以保证按时完成任务且提高利用效率。另外,针对翻译队伍缺乏的问题,出台翻译专家与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合作的方案,以保证任务的顺利展开。

经过一年半的研究实践,积累了不少经验和教训。我们的主要体会是;一是充分调动课题组成员的积极性,尤为重要的是加强子课题项目组之间的互动与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这是重大项目能够全面推进的根本前提。二是首席专家及时下达任务,并及时听取反馈意见,要充分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以做到统筹兼顾、互动互补、通力合作,这是重大项目顺利展开的重要途径。叁是合理分配间接经费是充分调动重大项目组每个成员积极性的重要保证。

今后建议:第一、建议规划办相关部门对重大项目的专刊发表阶段性成果给予具体指导。第二、本项目翻译任务较重,通过评估评审后适当增加滚动资金,以保证项目的按时完成。

其他说明:目前有关韩国、朝鲜的研究成果的发表面临一定限制,部分成果由于特殊原因在国内学术刊物和媒体上发表受到限制。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一、代表性成果介绍

(一)金柄珉的《抵抗与想象:柳子明的中国体验叙事》发表于《社会科学战线》2018年第九期。作者认为国际友人柳子明的中国体验叙事,对构建韩国流亡爱国志士的中国认识、东亚认识及中韩知识分子的共同话语与相互认知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柳子明的中国体验叙事有游记、政论、随笔、纪实等多种体裁。《赤色的悲痛》《离开广州有感》等游记对大革命时期的中国时局判断准确,尖锐地批判了蒋介石的反革命政变,从而展现了在寻求中韩联合抗战过程中韩国流亡志士的中国认识与时代意识。《台儿庄战争胜利的意义》《争取最后的五分钟》《革命的五月》等随笔表现出对抗战的正确认识与中韩合作意识。纪实作品《朝鲜革命轶事》则通过义烈团的义士形象,表现出为颠覆强权而献身的自我觉醒与民族英雄主义。柳子明的中国体验叙事多用中文撰写,所以可以直接参与到中韩共同话语的建构与共同认知的形成。其作品视角新颖、判断具有远见、文章铿锵有力、感情真挚细腻,当时在中韩文人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柳子明的中国体验叙事在中韩现代文学交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价值。该论文由于观点新颖、发掘新的历史资料,在国内外学界产生较大影响。

(二)洪昔杓的《近代东亚的鲁迅“野草”批评—丁来东的“鲁迅和他的作品”及其学术贡献》发表于《学术月刊》2018年第三期。 作者认为因无政府主义思想倾向和社会主义思想倾向的不同,近代时期韩国在对鲁迅文学的接受问题上自然形成了两大思想流派,柳树人、丁来东、金光洲等代表了无政府主义倾向;金台俊、李明善等则代表了社会主义思想倾向。 其中,丁来东 (1903年?1985年)在20世纪30年代初对中国文坛和中国新文学作家做了系统的批评和介绍。作为积极译介中国新文学作品的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者,丁来东对鲁迅文学批评的贡献尤为突出。1931年1月4日到1月30日,他在《朝鲜日报》连载了评论文章《鲁迅和他的作品》,这是韩国近代时期最早的对鲁迅文学全面、系统的评论。该评论不仅对鲁迅的小说集《吶喊》和《彷徨》做了集中的审视,还对散文诗集《野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批评。丁来东不仅翻译了《野草》中的《过客》,而且在《鲁迅和他的作品》中对《野草》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野草》“是鲁迅全部艺术的结晶,可以看作他的思想的总结”。今天作为鲁迅文学杰作之一的《野草》,其文学价值已得到世人的公认。而早在1931年丁来东就对《野草》做出了评价,这一评论可以说在东亚鲁迅研究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该论文在中国现代文学专家中赢得较高的评价。

(叁)崔昌竻的《幻想与惩罚:论现代韩人上海游记中的女性书写》将发表于《中比较文学》2018年第叁期。作者认为在韩国日殖时期,现代韩人的上海游记留下了非常丰富的女性书写文本。从性欲望、爱情与女性的社会角色等叁个层面出发,分析韩人在特殊的现代性场所—上海租界所形成的女性观,揭示现代物质文明和异域文化对人的欲望的刺激和对女性的物化,并进一步指出殖民地知识分子对女性的双重期望和其现代性认知的内在分裂与异化,以期复原东亚现代进程的多元面貌。概论文观点新颖,对研究近代女性书写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四)崔一的《中韩近现代文学关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发表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年第十二期。作者认为在中外文学史上,中韩两国以人际交往、文本传播、跨界叙事为途径和方法的双向互动和生成关系是十分罕见的文化现象,为两国近现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文化基因",同时也创造出数以千计的文本。本文拟从人际交流与思想传播、文本传播与译介、跨界叙事等叁个方面,梳理和阐述中韩近现代文学关系的研究历史与现状,并阐述了基本特征和今后任务。该论文获得2018年吉林省政府设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五)褚大庆的《薛培榕朝鲜纪行文的地理、文化意识—以“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所收四篇为例》发表于《延边大学学报》2018年第四期。作者认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十帙收录了晚清学者薛培榕所撰的《朝鲜舆地说》《朝鲜八道纪要》《朝鲜会通条例》《朝鲜风俗记》,这四篇纪行文从地理、经济、文化、制度、民俗和军事等多种维度来注视朝鲜,展现了传统舆地志与近代地理学视角下的朝鲜王朝疆域图、上至朝仪典礼下到庶民耕作的朝鲜王朝生活图和通过富国强兵发展近代经济的朝鲜王朝政治蓝图。举凡朝鲜的疆域、山川、都邑、经济、政教、官制、礼仪、法令、物产、民俗、军事等一览无余,实现了在晚清洋务运动时期这一特殊历史阶段的中、西、朝三方的跨文化交流与融合。薛培榕的朝鲜纪行文作为一个文化文本,不仅包含着朝鲜王朝丰富的地理、文化信息,而且具有传递新知的启蒙意义及科学史料价值。 该论文研究近代中国文学中的韩国叙事方面具有开拓性意义的论文。

二、阶段性成果清单。

叁、下一步研究计划

第一、继续完成文献资料的搜集、录入和翻译工作,编辑和出版12卷本《中韩近现代文学交流文献资料丛书》。

第二、撰写《中韩近现代文学交流史》(3卷)。

第叁、完成“中韩近现代文学交流文献资料数据库”的建构工作。

第四、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阶段性成果论文25-30篇。

第五、每年举办1次以项目为主要议题的国际学术讨论会,面向国内外学术界广泛推介项目内容及进程。

第六、项目组成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每年10人次)。

(课题组供稿)

(责编:孙爽、闫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