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贤文化研究的中期检查报告

2018年12月03日14:21来源:

一、研究进展情况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由李静研究员主持的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贤文化研究》(项目号16窜顿础192)于2016年11月正式立项。项目共有五个子课题——《乡贤文化的现代遭遇与文学书写》《乡贤文化的文学传播》《乡贤文化的当代重建与文学参与》《乡贤文化书写与中国现代文学史料整理汇编》《当代乡贤文化建设田野调查研究》。预计结项成果为专着5本,调研报告两篇,学术论文20篇左右。

总体执行情况

1.项目立项通知下达后,项目主持人即组建了五个子课题组。课题组分别由子项目负责人领衔,并在2016底和2017年初由项目主持人召集,召开两次小型座谈会。第一次会议统一认识,进行了分工,明确了各子课题的研究任务和主要内容;第二次会议就研究对象、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理论工具、核心概念、重点难点、写作大纲以及人员安排等具体问题进行了充分的协商和讨论。各子课题组也在此后确定课题组成员,安排写作任务。2.2017年3月举行开题报告会。由项目主持人介绍课题立项情况、总体框架结构和研究思路,子课题负责人汇报子课题主要内容和书稿章节目录设想等;来自全国各地的多名资深专家就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框架、研究方法、研究重点及研究立场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3.2018年6月召开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贤文化研究中期评审暨学术研讨会”。五位子项目负责人先后就所负责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研究进展做了汇报,参会专家学者就课题进程中遇到的一些学术问题进行了热烈的研讨,并就项目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发表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自立项至今,五个子课题的研究顺利推进,完成了资料收集、书稿写作等任务的叁分之一多。项目主持人带领相关课题组开展了广泛的田野调查,对山东、安徽、浙江、江苏等地的乡贤文化建设进行了抽样调查,获取了珍贵的一手资料。4.发表了一批学术研究成果。已撰写论文近20篇,在颁刊发表论文9篇、在权威报纸发表文章2篇;收集调研材料10万余字,在江苏省社科联《决策咨询》发表调研报告1篇。该报告得到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的重要批示,并被江苏省社科规划办“社科基金成果专刊”2018年第4期录用。

子课题进展情况

子课题一《乡贤文化的现代遭遇与文学书写》:1.完成了所需四个方面的资料:其一,晚清以来中国社会传统乡绅与乡贤文化的历史资料;其二,研究中国乡绅与乡贤文化的学术研究资料;其叁,晚清以来中国文学书写乡贤文化的作家作品及社团流派资料;其四,研究中国近现代文学书写乡贤文化的学术研究资料。2.拟出了《乡贤文化的现代遭遇与文学书写》写作提纲,课题组成员分别完成了各自承担的有关章节的部分初稿的写作。具体情况:李兴阳完成了绪论的初稿写作,冯仰操完成了第一章的初稿写作,余荣虎完成了第二章部分小节的初稿写作,朱言坤、李玲玲、罗祎英完成了第叁章部分小节的初稿写作任务。按照课题组研究的进度安排,全体成员将在2019年9月完成全部初稿的撰写。3.正式发表了部分前期研究成果。朱言坤的论文《乡贤?乡魂?乡治——&濒迟;白鹿原&驳迟;乡贤叙事研究》发表于《江苏社会科学》2018年第1期。冯仰操的论文《乡魂与国魂:晚清文人的乡贤传记书写》发表于《江苏社会科学》2018年第2期。

子课题二《乡贤文化的文学传播》:1.搜集了自明清、近现代至当代的相关研究资料。根据不同时代的传播特点,抓住主要传播方式,从报纸、期刊、影视等方面进行材料梳理。2.反复斟酌专著的写作大纲,抓住主要问题和重点研究内容展开小组讨论,落实了每章的执笔人并开始撰写,文本群体研究与乡贤叙事的文化意识形态传播策略等两块内容已完成初稿,预计2019年底前后完成初稿。3.目前已经在《江苏社会科学》发表文章《乡贤文学重构的媒体路径研究— 以《白鹿原》为考察中心》,另一篇阶段性成果文章正在与杂志社商谈中。

子课题叁《乡贤文化的当代重建与文学参与》:1.根据论题,确定了子课题叁的课题组成员,主要由暨南大学贺仲明、暨南大学杨超高及山西财经大学金春平组成。基本确立了研究思路,开始着手文献资料搜集与文学文本阅读。2.在对论题作了充分研讨后,进一步深化了论题的研究方案、主要问题和重点研究内容,完善了子课题叁的总体研究思路与书稿写作的基本框架。书稿共八章,拟从乡村现实、整体格局、形象探索、文化建构、作家心理与艺术探索等方面进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课题组成员的各自分工。3.在做了比较细致的文献资料搜集与文学文本阅读的前期工作之后,按照既定的研究思路与计划,已经进入了书稿写作的阶段。4.已撰写阶段性学术论文数篇,其中,《论关仁山小说的乡贤叙事及意义》在《江苏社会科学》上公开发表。

子课题四《乡贤文化书写与中国现代文学史料整理汇编》:运用传统文献学方法和现代社会科学调查统计学方式搜集发掘百余年间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乡贤史料。本子课题的史料汇编二卷:上卷为《百年来中国文学与乡贤文化文献汇编》;下卷为《百年来中国文学与乡贤文化研究文献汇编》。 1.目前已经完成了对百余年来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贤文化的文献史料的全面摸底梳理工作。2.已经在全面摸底的基础上,完成了主体部分的选目。具体情况为:

上卷。作品提要180篇部,作品精选48篇部。具体而言,又包含两辑:第一辑为与乡贤文化密切相关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提要。此辑主要是对1912年至2016年一百余年间的涉及到乡贤文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第二辑拟为与乡贤文化密切相关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精选。本辑主要内容是选录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乡贤文化密切相关的片段、章节。下卷。文献提要180篇部,文献精选48篇部。本卷汇编分为叁部分。第一部分是近百年来乡贤文化研究理论文献提要,即对研究理论文献进行提要介绍,这部分包括叁辑,一辑是近代以来至1949年间的研究文献的目录提要,二辑是1949年至今的研究理论文献的目录提要,叁辑是现代西方的相关研究理论译着文献的目录提要。本卷的第二部分是近百年来乡贤文化研究理论文献精选,即选录有代表性的研究理论着译文献的核心部分,如篇章、片段等。第叁部分是编年纪事。目前已基本完成了编年纪事部分。3.子课题负责人分别在《人民日报》和《江苏社会科学》发表《当代文学对乡贤文化的书写》《城乡之间的钟摆:新世纪以来青年作家的乡土书写——以李凤群的“江心洲叙事”为例》两篇中期成果。

子课题五《当代乡贤文化建设田野调查研究》: 1.完成了部分省市的田野调研。2017年至2018年上半年,课题组先后在江苏省内调研了省内13个地级市,重点调研了苏州市相城区、徐州市梁寨镇、徐州市马庄、连云港市赣榆区、宿迁市泗阳县、镇江扬中市、常州溧阳市等地,做了问卷、访谈、观察,搜集、整理了10万余字调研材料,完成了2万余字调研报告。省外调研了安徽省绩溪县茯岭村、安徽省巢湖半汤镇(三瓜公社)、浙江省安吉县鲁家村、山东省章丘市三德范村。2.发表学术论文和调研报告。《新乡贤文化建设中的传承与创新》《当代乡村建设中乡贤文化自觉与践行路径》在《江苏社会科学》发表。调研报告《推进江苏新乡贤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调查研究》,发表于省社科联2017年《决策咨询》。该报告得到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朱晓进的重要批示,并被江苏省社科规划办“社科基金成果专刊”2018年第4期录用。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调研数据整理运用、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等)

调研数据整理运用

2017年,课题组先后在江苏省内调研了13个地级市,重点调研了苏州市相城区、徐州市梁寨镇、徐州市马庄、连云港市赣榆区、宿迁市泗阳县、镇江扬中市、常州溧阳市等地,做了问卷、访谈、观察,搜集、整理了10万余字调研材料,完成了2万余字调研报告。省外调研了安徽省绩溪县茯岭村、安徽省巢湖半汤镇(叁瓜公社)、浙江省安吉县鲁家村、山东省章丘市叁德范村。江苏省内调研数据基本分析完成,在此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推进江苏新乡贤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调查研究》。

文献资料收集整理

基本完成了课题所需四个方面的资料:其一,晚清以来中国社会传统乡绅与乡贤文化的历史资料;其二,研究中国乡绅与乡贤文化的学术研究资料;其叁,晚清以来中国文学书写乡贤文化的作家作品及社团流派资料;其四,研究中国近现代文学书写乡贤文化的学术研究资料。拟出版史料汇编二卷:上卷为《百年来中国文学与乡贤文化文献汇编》,下卷为《百年来中国文学与乡贤文化研究文献汇编》。目前已经完成了对百余年来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贤文化的文献史料的全面摸底梳理工作;已经在全面摸底的基础上,完成了主体部分的选目。

学术会议、学术交流

1.2017年3月25日,课题组在南京召开开题研讨会,近二十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在课题论证阶段,项目组总负责人李静研究员、子课题负责人南京大学文学院李兴阳教授、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周凯教授、暨南大学文学院贺仲明教授、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季中扬教授分别介绍了课题总体设计和子课题的总体框架、重点难点、预期目标等。该课题拟系统研究中国现代文学100多年来在社会现代转型过程中与乡贤文化的历史纠葛与现实互动,呈现中国现代文学中乡贤形象、乡贤文化的演变和传播历程,为文学参与新乡贤文化和乡村文化建设提供历史依据和路径支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丁帆,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蒋述卓,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姚文放,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尧,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骆冬青,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姜建研究员等评议组专家就课题进行了专业的、充分的论证。认为开题论证会的总报告、子课题介绍进一步深化了项目投标书的论证,并充分肯定了该研究项目的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专家们还就项目的总体框架、概念体系、目标设定等方面提出了深入的改进建议。

2.2017年11月3-5日,课题组多人参加了在杭州举行的“新世纪以来中国乡土文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学术研讨”,并在会上就乡贤文学和乡贤文化研究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研讨,乡贤文学作为乡土文学研究的新领域在会上得到了极大关注。

3.2018年6月9日,课题组在南京召开了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贤文化研究中期评审暨学术研讨会”。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朱晓进、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高峰、江苏省社科规划办副主任汪桥红等出席并发表讲话。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丁帆、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谭桂林、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徐国源作主旨演讲。50余位专家学者就乡土文学与乡贤文化建设相关议题展开了广泛研讨。在项目进展报告与研讨阶段, 5位子项目主持人先后就所负责的研究内容与研究进展做了汇报。此次会议收到论文20余篇,展示了课题具有的学术价值、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并为进一步做好各个子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启示、思路和方向。项目主持人李静研究员在学术总结阶段表示,会议在学术上理清了从晚清、民国一直到当下的乡贤形象和乡贤制度的演变过程;理论上明晰了乡贤文化的两面性、乡村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等问题,强调了项目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上的综合性,文学、史学、新闻传播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互动性;现实意义上关注乡贤文化的当代性和现实关怀,就当代新乡贤何以可能、文学的参与能够为当下乡村文化和乡贤文化的重构提供什么、如何推动今天的乡贤群体形成和乡贤文化构建等话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4.2017-2018上半年,围绕乡村振兴和乡村文化建设的大目标,结合调研需要,课题组人员多次参加市县乡镇和村两委会召开的乡贤文化建设座谈会,课题负责人李静研究员、子课题负责人季中扬教授还在数次研讨会上就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振兴和乡贤文化建设做了专题发言。

(叁)成果宣传推介情况(成果发布会、《工作简报》报送情况、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专刊投稿及采用情况等)

1.课题组在南京召开开题研讨会、“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贤文化研究中期评审暨学术研讨会”,两次会议内容在中国社会科学网、江苏社科网、中国江苏网、交汇点新闻等多个平台上进行了发布,并在《中国社会科学报》进行了专题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

2.《推进江苏新乡贤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调查研究》(调研报告),发表于省社科联《决策咨询》(专报2017年第2期),送呈省委、省政府、省委宣传部等相关部门和领导。该成果得到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朱晓进批示,批示内容如下:新乡贤参与乡村文化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助力。调研报告对江苏新乡贤文化建设的现状、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做了客观统计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建议,既有现实针对性,又有可操作性,对江苏新乡贤文化建设、江苏乡村文化建设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建议有关部门在相关建议中予以参考。该调研报告入选江苏省社科规划办“社科基金成果专刊”2018年第4期,发表时题为《推进江苏新乡贤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3.与国家社科百强期刊、颁刊《江苏社会科学》杂志合作,开设了“乡贤文化研究”专栏,共发表论文9篇,一篇为《新华文摘》摘要,一篇为《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多篇为《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高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多文在《江苏社会科学》微信平台推出。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1.在乡贤及乡贤文化的界定上,课题组遇到一些问题,主要是乡贤的内涵和外延的不确定性。对此,我们认为乡贤及乡贤文化的概念是流动的,随时代变化的。在兼顾它的历史性与当代性的前提下,我们对乡贤及乡贤文化的概念做比较宽泛的理解,以突出新世纪乡土小说中乡贤文化书写的丰富性。

2.乡贤文化和乡贤文学研究是综合性课题,需要多学科角度切入,历史、文化、政治和文学等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才能更加贴近研究对象,还原历史真相,揭示乡贤文学和文化的嬗变。面对知识结构的不完整,我们吸纳了新闻、影视、社会学、民俗学等专家学者加入课题组,坚持立足文学,同时借鉴其他学科研究方法,以深厚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为背景,在共时性和历时性层面上展开不同视角的研究。

3.新世纪以来乡土小说中的乡贤文化书写文本较多,凭课题组几人之力难以在较短时间内全面掌握。由此,课题组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互通研究心得,并突出有代表性的重点作家作品。在某些地方,以对个案的细致分析代替对庞杂文本的梳理。

4.资料收集汇编和田野调研工作面广量大,没有现成的文本和资料可以借鉴,而且涉及许多古文献。我们的做法是添加人手,增加工作强度,按文献的时间顺序和不同板块分工,多小组同时进行,力争提供最具说服力的资料和调研数据。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一)代表性成果介绍(基本内容、主要观点、学术价值、社会影响等)

1.《新乡贤文化建设中的传承与创新》〔该文载于《江苏社会科学》2018年第1期〕

秦汉之后,传统乡贤文化历经两千余年的传承,尤其是明清两代六百余年的自觉建设,已经形成了包含乡贤的公举、祭祀、传记与方志的书写,乡贤组织乡村自治以及乡贤文化自觉传承等内容的文化体系。当代“乡贤工作室”、“乡贤理事会”、乡贤评选、乡贤名录,建设乡贤文化长廊、广场与文化馆等新乡贤文化建设举措,借鉴、传承了传统乡贤文化中的“叁老”制、乡约制、“推举”制、乡贤书写等传统。古代乡贤文化建设主要目的是通过表彰乡贤,从而激励、劝勉乡民,教化乡村社会。当代新乡贤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并不仅仅在此,它一方面是为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是为了破解乡村社会现代发展这一世界性难题,尤其是后者,是当代新乡贤文化建设所肩负的全新的历史使命。(据知网统计:被引1次,下载633次)

2.《乡贤?乡魂?乡治——&濒迟;白鹿原&驳迟;乡贤叙事研究》〔该文载于《江苏社会科学》2018年第1期〕

陈忠实的《白鹿原》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传统中国乡村治理的历史图景。在《白鹿原》中,有两种对比鲜明的乡村治理模式:一是以白嘉轩为代表的“乡贤治乡”模式,二是以鹿子霖为代表的“乡官治乡”模式,这两种治理模式给白鹿村带来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从清末民初到共和国建国前夕的半个多世纪里,这两种不同的乡村治理模式在白鹿村始终存在,二者之间既矛盾重重,冲突不断,又相互妥协合作,共同维系着历史大变革时期动荡不安中的乡村社会秩序。在当代中国乡村治理中,如何用好“乡贤治乡”与“乡官治乡”两种模式,平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收到最好的乡村治理效果,值得深入思考和认真借鉴。(下载251次)

3.《论关仁山小说的乡贤叙事及意义》〔该文载于《江苏社会科学》2018年第1期〕

在当代作家中,关仁山是在叙写乡贤上用力最多的一位。他通过一系列的小说创作,改写了现当代文学对乡绅、乡贤的叙事范式,重塑了一批血肉丰满的当代乡贤形象,又在继承乡贤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加以革新,重建当代乡贤文化。在重塑与重建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作者的乡贤标准和乡村态度。无论是就乡村文化建设,或是就文学本身而言,关仁山小说的乡贤叙事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下载70次)

4.《乡魂与国魂:晚清文人的乡贤传记书写》〔该文载于《江苏社会科学》2018年第2期〕

在民族国家认同与地域认同的双重推动下,晚清文人热衷于以地方乡贤为对象建构理想的国民。自梁启超开始,人们以传记为载体,展示了众多式样的地方英雄,并从中发掘理想的国民人格或时代精神。但人们过于侧重乡贤传记的政治性,也造成了人物形象的类型化与书写策略的模式化。(下载66次)

5.《城乡之间的钟摆:新世纪以来青年作家的乡土书写——以李凤群的“江心洲叙事”为例》〔该文载于《江苏社会科学》2018年第2期〕

九十年代以来特别是新世纪至今,随着城市化推进引起了乡土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乡土文学也面临着挑战。面对社会转型,新世纪乡土文学也在积极回应,创作特色发生了很多变化。其中乡土书写的主体亦即乡土文学作家也在悄然位移,开始有越来越多的70年代出生的甚至更年轻的作家涉足乡土书写,并呈现出不同于50、60年代出生作家的创作面貌。这在青年作家李凤群游走于城乡之间的小说创作中有着某些具体呈现。李凤群的创作在一定意义上体现出新世纪青年作家乡土书写的若干特点及局限,也隐含着此后乡土文学的某种可能。(下载35次)

6.《乡村振兴与新乡贤文化建设》〔该文载于《新华日报》2018年2月20日〕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各个方面,而乡村文化建设是一个重要方面。乡村文化建设离不开乡贤的作用,离不开乡贤文化的推动。在传统社会中,乡贤文化集中体现了乡村的人文精神,在宗族自治、民风淳化、伦理维系及激发乡土情感、维系集体认同感等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乡贤的道德品质,他们对乡土文化的保存、发扬光大,以及对道德伦理思想的研究,充实丰富了传统文化,很大部分成为了传统优秀文化而影响至今。在宗族关系解体的现代社会,建构新乡贤文化是乡村文化建设中固本培元的根本之计,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江苏要率先落实、深入落实这一国家战略,全面展开江苏乡村振兴的工作布局。(被引1次,下载275次)

7.《乡贤文学重构的媒体路径研究—— 以《白鹿原》为考察中心》〔该文载于《江苏社会科学》2017第6期〕

文章以《白鹿原》为考察中心探析乡贤文学重构的媒体路径研究,讲述用多种媒体形式充分发扬乡贤文学的价值。基本观点有叁:一是《白鹿原》中“白嘉轩”形象的建构路径(内容包含连环画、话剧、电视剧、电影等媒体路径);二是分析原着《白鹿原》乡贤形象构建过程中的缺失;叁是提出乡贤文学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需要改进,对乡贤重构路径的再思考。(下载171次)

8.《当代文学对乡贤文化的书写》〔该文载于《人民日报》文艺评论版头条,2016年8月9日〕

该文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学书写,从解构到重构,显示了近现代中国乡贤形象、乡贤文化的演变,呈现了文学对中国农村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乡贤文化在传统社会的宗族自治、民风淳化、伦理维系以及乡土认同等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宗族关系解体的现代社会,建构新型乡贤文化对乡村文化的固本培元有着重要意义。(该文发表后人民网、凤凰网、光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等迅速转载,下载144次)

9.《当代乡村叙事中乡贤形象的变迁》〔该文载于《江苏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

面对乡村日益加剧的“空心化”和乡村生态的破坏、伦理道德的溃败,人们开始回顾中国乡村自治的历史,研究乡贤对于乡村治理和乡村文化重构的重要意义。当代乡村叙事敏锐地把握了乡村变革中社会结构与思想观念的转变,描写了乡贤形象的变迁过程,塑造了当代新型乡贤形象。(《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6年第8期全文转载;被引5次,下载794次)

10.《当代乡村建设中乡贤文化自觉与践行路径》〔该文载于《江苏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

不管是政府推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是社会力量进行的各种乡村建设,都面临着一个共同困境:在现代化、城市化过程中,乡村社会精英持续流失,乡村社会内部缺乏组织、领导乡民进行乡村现代建设的本土精英。由于缺乏内生力量,一切外部援助都无法内化为其自身的勃勃生机。面对这个困境,传承、发扬乡贤文化成为一种共识。乡贤文化自觉与践行是乡村内部精英对乡村建设的主动担当,是乡村文化建设中固本培元的根本之计。就其实践而言,虽然已有星火燎原之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较为重视“官乡贤”、“富乡贤”,忽视了“文乡贤”、“德乡贤”;二是“在场的”乡贤少,“不在场的”乡贤多。(被引28次,下载2170次,《新华文摘》2016年第13期、《历史与社会文摘》2016年第2期、浙江省委党校主办的《党政视野》2016年第5期摘要转载)

11.《推进江苏新乡贤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调查研究》〔该调研报告载于江苏省社科联《决策咨询》2017年专报第2期〕

新乡贤参与乡村文化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助力。本课题组通过对13个设区市的调研,对新乡贤的构成、类型以及建设状况作了客观的统计分析。虽然全省各地积极推动, 新乡贤工作取得较快进展,但在制度保障、组织方式、管理平台、人员培训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为此建议,要加强顶层设计,保障新乡贤文化可持续发展;要协调好乡贤治理与村官治理的关系,积极参与乡村文化建设;要凝聚社会力量,共同建好乡村文化。

该成果获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朱晓进批示,批示内容如下:新乡贤参与乡村文化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助力。调研报告对江苏新乡贤文化建设的现状、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做了客观统计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建议,既有现实针对性,又有可操作性,对江苏新乡贤文化建设、江苏乡村文化建设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建议有关部门在相关建议中予以参考。

后该成果入选江苏省社科规划办“社科基金成果专刊”2018年第4期。

12.《从“狂人”、“土人”到“废人”——论台湾乡土小说中乡贤形象的叙事演变》〔该文将由《江苏社会科学》发表〕

“乡贤”作为中国传统乡村的灵魂人物,其形象及与之相应的文化无论在中国大陆还是台湾的乡土小说中都是重要的书写面向。尊崇孔孟之道的传统乡绅,在日本殖民统治、国民政府迁台和政治解严的冲击下经历了叁次明显的历史变迁。日据时期的“乡贤”形象大多属于“狂人”,为了守护“民族魂”,他们或“疯狂”或“进取”,具有忧患意识与抗争精神。战后,国民政府颁布的叁大土地改革政策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初见成效,台湾乡村向现代化急速转型,此时的乡贤形象多呈现出“土人”气质,其命运与乡土的变迁息息相关。解严后,在民主化、本土化、全球化的多重冲击下,台湾的传统村落与乡贤文化遭到全面摧毁,乡贤形象向“废人”转变,以无伤无害的寄生方式表达他们对乡土渐逝的无可奈何。因此,通过乡贤形象由“狂人”、“土人”到“废人”的研究,能更为清晰地认识台湾乡贤叙事的时代演变及走向。

(二)阶段性成果清单(请填写附件贰齿颁贰尝表格)。

见表格

叁、下一步研究计划

1.2019年底完成子课题五田野调查,赴广东、福建、陕西、山东等省预计30个乡镇展开调研,撰写调研总报告、分报告。

2.2019年底完成子课题四史料汇编上卷《百年来中国文学与乡贤文化文献汇编》;2020年中完成下卷《百年来中国文学与乡贤文化研究文献汇编》。

3.2019年底子课题一、二、叁完成论着初稿;2020年中完成论着二稿;2020年底终审定稿。

4.2018下半年至2020年课题组拟在颁刊发表论文10篇左右。

(课题组供稿)               

(责编:孙爽、闫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