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1.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
(1)2016年12月—2017年2月,项目开题,制定研究框架
2016年12月25日,本课题举行开题报告会,邀请省内外5名同行专家对本课题的研究状况和选题价值、总体框架和预期目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子课题结构和主要内容,以及研究成果计划等,提出意见和建议。课题组根据专家意见制定研究符合课题要求又切实可行的研究框架,并对各子课题做出具体分工。
(2)2017年3月—2017年6月,学术调研,查阅收集文献
课题组成员按内容分头调研,通过网络走访国内外各大图书馆、学术网站,收集资料,整理文献,并进行阅读。走访知名文学原创网站(如起点、中文在线、掌阅、晋江、阿里文学、爱读文学网、蔷薇书院等),拜访相关专家(如北京大学邵燕君、鲁迅文学院王祥、中国作协陈崎嵘、肖惊鸿,浙江省作协夏烈,阅文集团林庭锋、艾源,橙瓜网饶耿等),收集文学网站、网络文学理论批评信息资料,听取相关专家意见,为课题研究积累实践和理论两方面的信息资源。
(3)2017年7月——2018年6月,进行课题前期研究
完成的主要内容有:编撰学术论文集《网络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撰写《网络文学批评史》部分初稿,撰写《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编撰《中国网络文学年鉴(2017)》,发表了一批课题研究论文,为后续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
2.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子课题一: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基础理论研究,欧阳友权、曾繁亭负责。
召开了3次小型子课题研讨会,讨论细化研究大纲,探讨重点和难点。
在湖南怀化举办了“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
发表了系列论文,如《网络文学批评的困境与选择》(《中州学刊》2016-12);《建立网络文学批评“共同体”》(《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3.20);《网络文学批评的新拓进》(《江海学刊》2017-2);《网络文学批评的述史之辨》(《文学评论》2018-3)等等。
子课题二:网络文学批评史研究,禹建湘负责
撰写《中国网络文学批评史》,完成叁分之一初稿。
发表论文:《建构多维度的网络文学标准》(《光明网》文艺观察置顶2017年10月26日);《网络文学批评史的持论维度》(《网络文学评论》2017-1);《网络文学批评史的问题论域》(《中南大学学报》2017-3);《畅销与经典的距离—以网络小说〈微微一笑很倾城〉为例》,(《中国网络文艺作品评论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6月 ),该文获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首届网络文艺评论大赛二等奖(2017年1月);《网络文学理论与批评现存问题及其应对策略》(《阅江学刊》2016-6);《试论新媒介文化的批评标准与叙事逻辑》(《中州学刊》2017-2)等。
子课题叁:网络作家评价体系与实践,周志雄负责。
在贵阳举办网络作家血红研讨会,在四川绵阳举办爱潜水的乌贼研讨会。
发表论文:《丛林狼网络军文小说的英雄书写》(《中华读书报》2017.12.20);在《光明日报》发表论文3篇:《网络小说重在借鉴和发展传统经验》(2017年4月24日);《网络文学的创作环境需要优化》, (2017年9月24日);《网络文学何以有效对接文学传统》,( 2017年12月11日)等。
子课题四:网络作品评价体系与实践,马季负责
在广西贺州举办网络作家丛林狼、南无袈裟理科佛(小佛)作品研讨会。
发表论文:《网络文艺的主流化与新格局》(《中国文艺评论》2016-6);《网络文学迎来变革黄金期》(《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12.15);《网络时代的故事回归与文学想象》(《小说评论》2017-1);《从排行榜看网络文学流变》(《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3.22);《网络文学的传承与变革》(《名作欣赏》2017-4);《网络文学渠道与内容关系解析》(《中国文学批评》2018-3);《&濒迟;苗疆蛊事&驳迟;的代入式叙事及其表意智慧》(《网络文学评论》2018-1);《&濒迟;最强兵王&驳迟;的叙事张力与审美维度》(《网络文学评论》2018-1);《网络文学的诗意体验与精神“钙质”》(《网络文学评论》2017-3),在《中国网络文艺作品评论选》发表网络小说评论5篇,分别评论《神游》《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花千骨》《诛仙》和顾漫的言情小说等。
子课题五:我国文学网站评价体系及应用研究报告,陈定家负责
走访了起点中文网、晋江文学城等一批知名文学网站。与橙瓜网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完成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点课题:网络文学网站社会效益评价体系研究,2017年7月结项。
发表论文:《文学网站须把社会效益评价挺在前面》(《红旗文稿》2016-22);《我国文学网站社会效益评价研究》(《人文杂志》2017-2);《网络文学产业链的竞合与优化》(《福建论坛》2018-2);《辨识新时代网络文学的叁个维度》(《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8-3);《文学网站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分析》(《出版广角》2017-9月下)等。
另外,每个子课题获得湖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共5项。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1.调查研究
一是走访大型文学网站,于2017年上半年先后走访了阅文集团、中文在线、起点中文网、晋江文学城、阿里文学、爱读文学网、蔷薇书院、橙瓜网、铁血网等,与相关文学网站负责人建立了密切关系,确保本课题研究及时获得第一手现场资料,如起点中文网的杨晨、中文在线的血酬(刘英)、掌阅文学的谢思鹏、晋江文学城的刘旭东、阿里文学的周运、爱读文学网的吴长青、长江中文网的董江波、铁血网的张丽丽、蔷薇书院的李贤等等,通过访谈建立了密切联系。
二是广泛征求同行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获得学术前沿信息。先后咨询的作家有:中国社科院的白烨、陈定家、高建平,中国作协的陈崎嵘、马季、肖惊鸿,北京大学的邵燕君,厦门大学的黄鸣奋,华东师范大学的朱国华,杭州师大的夏烈,鲁迅文学院的王祥,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庄庸、西南科大周冰等知名专家。
叁是走访网络作家,与一批网络大神如唐家叁少、月关、血红、妖夜、愤怒的香蕉、流浪的军刀、罗霸道、酒徒、我吃西红柿、蝴蝶蓝、烽火戏诸侯、丛林狼、骁骑校等,进行创作访谈,保持经常性联系,获得了许多有效信息。
2.学术交流
第一,主办学术会议交流。先后在湖南怀化、贵州贵阳、广西贺州、四川绵阳召开了四次全国学术研讨会,以此联络起全国的学术同行,建立网络文学理论批评的学术共同体。
第二,参加学术会议交流。本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每年都要参加各类网络文学方面的研讨会,如北京的“网络文学+”大会,网络文学排行榜发布会(本课题首席专家欧阳友权是中国作协、广电总局等多家网络文学榜单发布的评委专家),上海的全国网络文学论坛,广东的全国网络文学研讨会,浙江的“网络文学作家村”“网络文学周”活动,以及江苏、湖南、四川、井冈山等地的网络文学活动。
第叁,被邀请参加网络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如2017年6月14—17日,欧阳友权应邀出席瑞士日内瓦大学主办的“当代流行文学:生产、传播与类型”国际学术研讨会,作了“中国网络类型小说流行的原因及其局限分析”的大会发言。2017年6月26—28日,欧阳友权应邀出席巴黎狄德罗大学主办的“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与前景”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做大会发言:“走进中国的网络文学”。
叁、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1.举办的四次网络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华读书报》《网络文学评论》《中国艺术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平面主流媒体,以及光明网、新华网、人民网、百度、搜狐、新湖南等网络媒体报道。
2.发表的论文《网络文学批评史的问题论域》被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7年第12期全文转载,同时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8年第1期转载4000余字。
3.本课题首席专家欧阳友权被《中华读书报》2017年10月25日“网络时代”版做整版长篇报道:《欧阳友权:中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元老”》。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1.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一,各子课题研究的聚焦点不够准,成果不够集中。研究的面比较宽泛,对重点研究的核心问题深入不够,对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基础理论、网络作家作品、文学网站、批评实践等关键问题,需找准定位,加大力度,多出有分量的成果。
其二,对已有的研究成果宣传不够,未能向国家社会规划办及时报送阶段性学术成果。发表的论文只靠文章本身产生影响是不够的,还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加大推送力度,以形成更大的影响力。已经出版的《网络文艺学探析》《中国网络文学年鉴(2017)》,并未及时组织书评、书讯向社会宣传。
2.改进措施
第一,首席专家切实履行督导责任,对各子课题按论证设计和开题报告要求,保证进度,确保质量。每个季度召开一次课题交流会,及时沟通信息,碰到问题集思广益,寻找解决方案。对校外合作单位的课题组成员,至少每个月沟通一次信息,每半年见一次面,发现问题,讨论交流,找到解决途径。
第二,与业界(网站、网络作家、阅读受众)、学界(国内外网络文学理论批评专家学者)、政界(相关职能管理部门)保持更密切的沟通,及时掌握这个快速变化领域的第一手最新信息,让课题研究达到理论逻辑与文学实践的统一,使研究成果能够回应现实问题,把理论的力量应用到网络文学现实中去,确保课题研究不仅“打深井”,也能“接地气”。
第叁,加大研究成果的宣传力度,及时向国家社科规划办报送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信息。对已经发表(出版)的阶段性学术成果,可以组织一些评论。有针对性地举办学术研讨会,拓宽学术视野,加宽研究面,拉长学术半径,让本课题(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研究成为网络文学研究领域的显学和热点。
3.研究心得
首先,治学须坐得住“冷板凳”。做研究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耐得住寂寞,舍得下“笨工夫”,按照设定的理论目标,矢志不移、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网络文学热点多,诱惑也多,但追求真理的目标只有一个,必须扎扎实实地做研究,不能浮躁,更不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其次,要注意广泛吸纳学术资源,更新知识结构,补充新的学术信息。网络文学是个新领域,其研究对象变动不居,变化很快,研究它必须紧跟业态。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和批评标准问题涉及到文学传统、外来理论、创作实践、媒介影响、市场掣肘等多种因素,研究者需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也要有开放的学术眼光,让自己的研究符合对象要求,也跟得上时代的变化。
再者,课题组成员需要保持经常性交流。本课题有五个子课题,包括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原理研究、网络作家研究、网络作品研究、文学网站研究、网络文学批评史研究等。各子课题之间有区分度,也有许多联系,因而保持经常性交流沟通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十分必要,这一点过去做了,但做得还不够,需要加强。
4.意见建议:无
五、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无
二、研究成果情况
代表性成果一:《网络文学批评的述史之辨》,作者:欧阳友权,载《文学评论》2018年第3期。
成果介绍:网络文学批评是当代文学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网络文学批评必然要面临怎样“述史”的问题,即我们该怎样科学而客观地书写中国的网络文学批评史?如果说网络文学创作的入史、述史尚有丰富的作品和众多文学现象为依托,那么,起步更晚的网络文学批评史的书写将会碰到哪些问题呢?切入网络现场可以看到,网络文学的在线评论、学院派批评和传媒批评已经汇聚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批评力量,积累了许多批评成果,但评价体系尚未建立、批评标准见仁见智却是网络文学批评必须面对的现实,这使得其批评形态和批评理论的建构既具有可成长性又充满不确定性。
于是,网络文学批评的“述史”便不得不面临叁大难题:第一,怎样处理网络文学历史短促与学术成果积淀不足造成的资源掣;第二,如何规避网络文学多元创作下“批评定制”的述史风险;第叁,怎样处理文学史元典传承与网络时代观念新变的语境选择等。
摆脱第一个难题需要从网络文学批评现状中清理已有的学术资源,抽绎出批评史的学理观念;破解“批评定制”述史风险的关键在于把握文学变与不变、文学批评变与不变,以及网络文学批评史变与不变的历史辩证法;而消解第叁个悖论则需要在“原典规制”与“网络文学批评”现实对接之间找到最大公约数,通过“选点”和“定格”,找准网络文学批评史实与史论、史料与史观之间的逻辑关联。
该成果从文学批评原理和网络文学批评的特殊性出发,探讨网络文学批评的历史发展和“修史”之辨,阐明批评实践与理论建构、史料与史识之间的关系,具有学术原创性。该成果2018年5月才发表,其影响需待时日。
代表性成果二:《网络文学批评的问题论域》,作者:欧阳友权、喻蕾,载《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成果介绍:(1)网络文学批评观念的转型,需要检视网络时代文学批评的历史通变观。网络文学批评观是历史上文学批评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通变与创新的产物。网络文学批评观念的通变规律,应该首先需从网络文学观念的演变开始。网络文学以其创作的自由性、参与的广泛性、阅读的碎片性与沉浸感、规则的不确定性、作品的商品性等特征,网络文学批评应该探索评价体系、批评标准转型的逻辑必然性,以及批评主体、批评立场、批评价值、批评功能、批评文本等方面的种种变化。(2)网络文学批评标准的创生。针对网络文学爆发式增长却又鱼龙混杂的现状,亟待理论引导和批评介入,基于历史谱系和文学史发展脉络,阐明在数字传媒语境下,建立批评标准和评价体系的可能性。同时,要兼顾网络文学批评尺度的多维性,网络文学既要遵循“文学”的尺度,又需要兼顾“网络”的特点;既要考虑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学的大众娱乐性、文化市场消费性和“粉丝经济”驱动性特色,又不能离开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相统一的文学一般要求。(3)网络文学批评功能的变迁,网络文学批评除了启迪创作、引导欣赏、解读文学现象、回应文学问题、端正文学风尚、营造文学环境外,还需要增加技术传媒、市场营销的新维度。(4)网络文学批评主体的嬗变,除传统的学院派批评主体、大众传媒批评主体外,还有不可忽视的在线批评主体——广大文学网民的“网络化批评”。(5)网络文学批评影响力的不同层次:多样化批评主体的激辩与共谋构成了网络文学批评影响力的第一个层次,网络文学批评读者的围观与互动构成了第二层次的影响力,批评生态的颠覆与重构构成了第叁层次的影响力,网络促进了权力分散,催生了平民化的批评精神,重构了文学批评的新秩序。
该论文发表后,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7年第12期全文复印了该文,随后,《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8年第1期作为重点栏目文章转载该文4000余字。
叁、下一步研究计划
1.五个子课题全面进入攻坚阶段,2021年6月份前,完成《网络文学评价体系论》《网络作家评价体系与实践》《网络作品评价体系与实践》《中国网络文学批评史》等4部理论专着,并同时完成1部研究报告:《我国文学网站评价体系及应用研究报告》。
2.发表研究论文50篇以上,每个子课题发表论文不少于10篇。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