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大洋洲文学研究的中期检查报告

2018年12月03日14:36来源:

一、研究进展情况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一)总体执行情况:基本按照工作方案如期进行,调研计划基本顺利开展,已撰写26篇项目论文。

1、顺利开题。2016年12月25日下午,“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大洋洲文学研究”开题报告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总办公厅举行。开题由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所所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陈众议教授主持,并担任评审组组长。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主任李安方、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建设处处长吴建南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胡开宝教授出席会议并讲话。原中国澳大利亚研究会会长、上海经贸大学黄源深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王宁教授、南京大学王守仁教授、浙江大学吴笛教授、浙江工商大学蒋承勇教授、杭州师范大学殷企平教授、原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助理、社科处处长许红珍教授作为评审专家出席会议。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彭青龙教授、子课题组负责人上海外国语大学虞建华教授、清华大学王敬慧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朱晓映教授和安徽大学王晓凌教授,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部分课题组成员和博士研究生参加了开题报告会。陈众议教授在各位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了总结。他指出《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大洋洲文学研究》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课题框架设计合理,子课题与总课题、子课题相互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清楚;研究内容充实,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等方面的预期目标明确;研究思路清晰,研究方法合理;前期成果丰富,研究基础扎实;研究的重点难点问题聚焦,创新性突出。希望项目团队在研究的过程中关注多元文学与文学的互动关系,展示多元文化视野下大洋洲文学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以及要突出文学本体研究和作家作品研究等。最后他指出,当今世界是一艘没有舵手的大船,单边主义、保守主义和民粹主义在欧美迅速展开,如何让这艘大船在多元的环境下朝着较为和平、理想的方向行进,中国希望在这方面贡献自己的智慧,这也符合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的“要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方案”的指示。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多元文化国家,正是我们对少数民族的包容与融合,才使中华文明绵延不断;而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太平洋岛国多元文化政策实践的利弊得失及其文学走向世界的成功经验,可以给我们多民族、多文化融合的中华文明起到很好的借鉴及辅佐作用。

2、召开了专题研讨会、确立了研究内容和方法。2017年3月25日,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大洋洲文学研究”专题会议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人文学院成功举行。原中国澳大利亚研究会会长、上海经贸大学黄源深教授、北京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Greg McCarthy教授出席会议并发言。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彭青龙教授,子课题组负责人上海外国语大学虞建华教授、清华大学王敬慧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朱晓映教授、安徽大学王晓凌教授,以及牡丹江师范学院梁中贤教授,上海海关学院吴宝康教授,苏州大学方红副教授,安徽大学周芳琳副教授、顾奎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都岚岚副教授、薛原副教授,南通大学张加生副教授等来自全国各地的部分课题组成员参加了专题会议。课题组对专题研讨会上各位专家的意见进行了梳理及总结,并达成以下共识:项目开展过程中一定要区别于以往的文学史写作,注重体现创新性及独特性;课题应采用共时性的研究方法,结合世界文学的发展以及大洋洲文学的特色,瞄准学术前沿,遵守时间节点,按照相关主题分类进行撰写。

2018年3月27日,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大洋洲文学研究”专题研讨会议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举行。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彭青龙教授,子课题组负责人清华大学王敬慧教授、西华师范大学杨洪贵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朱晓映教授、安徽大学王晓凌教授、上海海洋大学刘略昌副教授、南通大学张加生副教授等来自全国各地的部分课题组成员参加了专题研讨会。项目负责人彭青龙教授通报了重大项目总体进展情况,子课题组负责人汇报了子项目进展情况。研讨会上确立了研究内容与具体分工,研讨了样章及范例,最后由彭青龙教授总结了论文发表及经费使用情况。

(二)各子课题进展情况:四项子课题总体进展顺利。

(1)理论综合卷由王敬慧教授和杨洪贵教授承担,已完成主体部分内容撰写,但作者仍在不断地充实最新研究成果;(2)澳大利亚文学卷由朱晓映教授承担,这部分参加撰写的人较多,取得重要进展;(3)新西兰文学卷由刘略昌副教授承担,目前已完成40%,进展顺利;(4)南太平洋岛国卷由王晓凌教授承担,她指出南太平洋岛国文学因历史原因,总体发展比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慢一些,深度相对不足,因此需要思考如何从当代文学意识上挖掘此类文学的潜质。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一)在国内外进行了调研。2017年1月-2月,彭青龙教授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同年7月-8月,彭青龙教授、王敬慧教授再次到墨尔本大学进行学术访问,与从事澳大利亚文学研究的专家Ken Gelder教授、Kate Dorian-Smith教授等专家进行了交流,并在当地图书馆查阅了大量的资料;2017年1月-12月新西兰卷的执笔人刘略昌副教授赴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进行访问,与当地的知名学者和作家多次进行交流;2017年8月,彭青龙教授赴比利时列日市参加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和世界人文大会基金会联合举办的世界人文大会,并做大会发言;2017年11月,彭青龙教授和王敬慧教授参加了由江苏师范大学主办的在华澳大利亚研究基金会(Foundation for Australian Studies in China)第五届国际学术研讨会, 彭青龙教授做大会主旨发言;2017年11月,安徽大学王晓凌教授带领南太平洋岛国卷研究团队访问聊城大学南太平洋研究中心,与该中心的负责人进行了交流。该子课题重要成员王琦副教授于11月赴新西兰查阅资料,王晓凌教授于2017年12月赴中山大学大洋洲研究中心进行访问;2018年9月该子课题成员王琦副教授将赴新西兰访学一年,从事项目研究;2018年8月中旬,彭青龙教授、子课题负责人王敬慧教授将赴澳大利亚进行学术交流,并撰写项目论文。

此外,澳大利亚研究子课题成员张加生副教授、徐阳子博士、赵思琪博士、马路博士于2017年-2018年分别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昆士兰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访学,收集相关资料,从事澳大利亚文学研究。

2018年3月,彭青龙教授邀请布克文学奖获得者Richard Flanagan、澳大利亚著名女性作家Alexis Wright、Fiona Wright、Charlotte Wood以及三位中国著名作家来到上海交通大学举行题为“文化多样性与跨文化写作”的作家对话会,全体项目成员均出席;2018年6月,彭青龙教授邀请新南威尔士大学文学研究专家Bill Ashcroft教授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举行有关后殖民主义文学理论报告,双方进行了学术交流,并就理论问题进行了专访,讨论了科研合作问题。

(二)召开了国内、国际研讨会。2017年7月7日至10日,由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多元文化与比较文学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第十四届双年会暨“文学经典重估与当代国民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中国外国文学学会领导、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等国内着名学者、《外国文学评论》等重要学术刊物主编及上海市外文学会、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上海市比较文学学会的领导等27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该研讨会。该研讨会由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多元文化与比较研究中心主任彭青龙教授主持。

2017年10月27至29日,由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彭青龙教授发起,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和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莫纳什大学共同举办的第二届文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交大徐汇校区举行。国外人文科学院院士、国际学术组织会长,国内长江特聘教授和期刊主编等50余名知名学者济济一堂,共同探讨文化多样性、人文和全球化的学术性前沿话题。该研讨会是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五届年会(2017)学科专场活动之一,并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与会学者从“人文视野下的多元文化与全球化”、“澳大利亚多元文化主义和世界实践的比较研究”、“多元文化研究与文学创作”、“全球化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文化多样性与融合性”、“文化记忆与认同”、“科学技术与多元文化和全球化”、“全球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

此外,彭青龙教授、王敬慧教授、朱晓映教授、刘略昌副教授、张加生副教授等多次参加了国内外学术研讨会,并就项目研究的最新成果与学界其他同行进行了交流。

叁、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一)创办了《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杂志,设立了“大洋洲文学研究”专栏。由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大洋洲文学研究》经费资助的《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论丛已出版了叁期,彭青龙教授担任主编,并设立了“大洋洲文学研究”特色栏目,登载该课题的最新研究成果。

(二)创办了学术组织。为了进一步推动包括大洋洲在内的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在中国的新进展,由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彭青龙教授牵头,子课题负责人参与,成立了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并举办了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构建全国学术研讨会,已召开叁次专题性研讨会或高峰论坛。

(三)发表了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组在国际期刊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和《外国文学评论》等杂志发表了学术论文。具体见附表。

(四)2018年2月首席专家彭青龙教授基于重大项目研究的咨政报告获领导重要批示。

(五)社会影响力扩大。由本项目发起和组织举办的各种活动吸引了众多媒体的报道。中国社会科学报先后叁次报道了本项目的研究成果,相关视频在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播出。首席专家彭青龙教授接受了多家新闻媒体采访,新华网、新浪网、全球网等数十家媒体进行了广泛报道,引起了较多关注。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研究心得

(一)主要问题

1. 理论探索遇到新问题:由于民粹主义思考在西方的兴起,多元文化主义遭遇前所未有的挫折,这就对国家认同、民族身份、文化多样性与统一性、世界文学等传统理论探索带来新的挑战,需要对这一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更加深入地思考和研究。如何处理好传统理论与现实变化之间的关系是理论综合卷撰写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2. 资料缺乏的问题。尽管我们已经派团队成员到新西兰查阅了资料,但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资料还是不够充分,还需要再次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南太平洋研究中心查阅和收集资料。拟在下半年派团队成员再次去相关机构查阅资料。

(二)研究心得

1. 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研究多元文化可以实现理论上的新突破。过去的多元文化理论属于二元对立思维,将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的关系建立在非此即彼的传统思维定势上,这种结构性对立性思维限制了多元文化理论的探讨,难以走出传统思维的困境。以人类命运共同体贯穿于多元文化关系的理论和实践,开阔了研究视野和思路,为多元文化理论创新提供了可能。

2. 从共时性角度重新撰写文学史难度大,但具有创新价值。传统的文学史书籍大多采用历时性方法,基本上属于编年史。这种方法有其合理性,但无法进行横向比较。本项目采用共时性的专题研究方法,以主题为线进行研究,更能从多种纬度看出文化之间的间性。虽然难度增加,但不失为创新之处。

二、研究成果情况

2017年2月代表性研究成果Memories and Their Literary Representations: A Comparative Reading of Red Sorghum and True History of the Kelly Gang发表于A&HCI检索杂志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是国内首次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作品《红高粱》与两获“布克奖”的澳大利亚作家彼得?凯里的小说《“凯利帮”真史》进行比较研究的原创性成果,对于进一步深刻理解两位文学大师的作品及中澳历史文化有重要学术价值,对于促进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有重要现实意义。成果深刻地论述了“民间记忆”在文学表征中的丰富内涵及艺术形式。通过对《红高粱》中的“土匪”余占鳌和《“凯利帮”真史》中的“丛林汉”内德?凯利 两个“反英雄”人物形象的比较分析,及第一人称“回忆性”叙事艺术的对比映照,表现了中澳两国人民分别在抗日战争时期和殖民时期抗击侵略和强权的勇气和精神,揭示了文本中所蕴含的解构官方叙事、建构新叙事的政治隐喻内涵。虽然民间记忆表征的内容和形式不同,但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性关怀和人类抗争精神正是两位作家所极力张扬的。成果认为,余占鳌的抗日精神和凯利的反殖民统治精神正是人类抗争精神的共同写照。尽管两位作家来自东西方两个文化谱系,但在记忆表征、塑造民间“英雄”及精神方面异曲同工,充满着对“老百姓”和“边缘人物”饱定的情感。因此,在莫言笔下,余占鳌既是杀人劫色、暗养情人的恶棍,又是富有爱心和责任心的汉子,既是阴险狡诈的土匪头子,又是拒绝被八路军整编、不受规约的抗日英雄。凯里描写的“丛林汉”内德〃凯利也莫不如此。在官方档案中,他被称为“爱尔兰疯子”或“杀人恶魔”,但在凯里的小说里,他是孝顺的儿子、有责任心的丈夫和充满兄弟情谊的伙伴,一个敢于反权威、反压迫的自由斗士和民族英雄。两部作品都散发着熠熠生辉的人性光芒、荡气回肠的铁骨柔情和不畏强权的抗争精神,体现了莫言“作为老百姓写作者”和凯里“作为边缘人物写作者”的文学态度和立场。高超的记忆叙事艺术增添了文学艺术的真实性和独特魅力。莫言以“我爷爷,我奶奶”的倒叙方式,将中国民间英雄、普通百姓反抗侵略波澜壮阔的历史和丈夫、妻子、儿子、情人爱恨情仇的家庭生活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家国情怀。凯里用“亲爱的女儿”的叙述声音,以亡命父亲给未出生女儿写信的口吻和博物馆档案的形式,描写了内德?凯利二十六年的坎坷人生,将“瑰丽的色彩、耀眼的光芒,赋予一个早已褪色的故事;将滚烫的血、温暖的肉赋予了一个久远的神话”,展示了融亲情、爱情和友情为一体的多维动人画面。这种源于历史又超越历史的文学叙事艺术创新正是两位作家匠心独运之处。

(1)学术价值。将中澳两国代表性作家的代表性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读者全面理解其文学艺术及中澳文化核心价值观;(2)学科建设。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是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的五大方向之一,本成果对于这一新设立的学科方向的科学研究有引导作用;(3)社会价值。中国文化走出去是时代的紧迫需求。尽管我们有不少译着,但在国际一流刊物发表学术成果显然不多,因此,该成果对于中国文学的国际传播具有示范性和启发意义。该成果已申报上海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优秀成果奖。

2018年2月基于重大项目研究的咨政报告获得重要批示(略)。

叁、下一步研究计划

1. 多元文化理论话语体系构建:结合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尤其是西方民粹主义、单边主义等思潮的变化,继续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继续探索国家认同、民族身份、文化多样性与统一性、世界文学等理论内涵,力争在理论创新方面有重大突破;

2. 主题性文学史撰写:结合外国文学发展的前沿动态,按照主题分类的方法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度分析。

3. 国内外学术交流:针对相关资料稀缺的情况,拟于2018年下半年派团队成员去澳大利亚、新西兰相关机构查阅资料。

4. 召开专题研讨会:拟于2018年12月,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和团队成员对理论综合卷中重大问题进行学术研讨,初定主题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多元一体学术话语构建”。

5. 撰写高质量咨政报告:结合国家战略需要和专业知识,就重大问题提出咨政建议,提交专题报告。

6. 在高质量学术刊物发表系列论文:根据研究主题,在外国文学重要学术期刊发表系列论文。已有数家刊物主动约稿。

(课题组供稿)   

(责编:孙爽、闫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