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以分类存储和语义检索为中心的中期检查报告

2018年12月03日16:00来源:

一、研究进展情况

1. 研究计划总体执行及子课题进展情况

1.1 研究计划

本课题的研究工程浩大,大约需要5年的时间(2017-2021)方能完成,具体进度安排和进展计划如下:

(1)2017年:召开课题组全体成员会议,研讨开展以分类存储和语义检索为中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各类相关问题,制定更加详细具体的研究方案;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信息资源管理研究文献的收集整理。

(2)2018年:全面开展各项子课题的研究工作。重点开展非遗数字信息资源的基础理论研究,展开系列相关调查,并完成非遗数字信息资源分类研究。

(3)2019年:完成非遗数字信息资源分类标准研究,并将其提交相关部门;以非遗元数据标准研究为中心,同时展开对应的语义检索研究。

(4)2020年:展开非遗数字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模型的设计,并针对讲古数字化保护平台、狮舞数字化保护平台、古籍修复技艺数字化保护平台、庙会数字化保护平台、粤剧数字化保护平台等内容开展原型探索和试验。

(5)2021年:整合各子课题的研究成果。理论层面,对非遗数字信息资源管理理论进行完整构建;应用层面,根据在不同非遗数字化保护平台的应用试验,对非遗数字信息资源管理系统进一步修正。完成结项。

1.2 研究计划总体与各个子课题执行情况

团队于2017年3月召开了重大项目开题会议,与会者包括项目团队成员、原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陈杭、原首都图书馆馆长倪晓健等50余人,对各个子课题进行了论证汇报,并听取了专家建议。开题以后,课题组全面组织、协调各子课题工作,又连续召开4次课题组全体成员会议,分别完成了以下各项工作:

(1)2017年6月第一次工作会议,协调各团队成员进一步展开文献调查,并针对国内外非遗数据库与数字信息资源建设进行调研;

(2)2017年12月第二次工作会议,汇报各子课题进展,探讨非遗数字信息资源的基础理论问题,讨论并组织《国际图联与图书馆文化遗产保护》专栏工作;

(3)2018年3月第叁次工作会议,展开《非遗数字信息资源分类法(初稿)》的编制工作;讨论并组织《后申遗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信息资源建设》专栏工作;

(4)2018年7月第四次工作会议,进一步讨论《非遗数字信息资源分类法(初稿)》编制;讨论并组织《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信息资源研究》书稿。

课题组正依据总体计划推进各项工作。2017年顺利完成了早期的基础理论研究与数据库调查,目前正全力推进2018年的重点任务,即《非遗数字信息资源分类法(初稿)》的编制与《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信息资源研究》书稿。

各个子课题执行情况如下:

子课题一:非遗数字信息资源的多源异构特性及其整合方案研究

本子课题对非遗的保护理念、保护方式、资源价值的实现、信息资源、数字信息资源等进行了归纳总结和理论建构,完成了我国公共图书馆和非遗中心的非遗数字化项目调研,正在继续跟进英、美等发达国家的非遗数字化进展。完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实施框架探索研究:以英国非遗数字化项目为中心》《省级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现状研究》《后申遗时代下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进展》等相关成果。

子课题二:多元创新主体的非遗数字化信息需求与行为研究

本子课题已完成该专题的文献综述,同时对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体系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分类标准文本进行了综合分析,正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分类法的相关工作。目前已完成《中国传统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分类原则的研究》等阶段性成果;主导的《非遗数字信息资源分类法(初稿)》正在调整和修改阶段,博士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分类研究》完成开题,进入撰写阶段。

子课题叁:面向知识单元的非遗数字信息资源元数据方案研究

本子课题初步完成理论建构工作,课题负责人带领团队成员完成了非遗数字化项目实施框架和元数据方案的探索研究,梳理了4种非遗资源的元数据标准,并对相关资源描述体系的发展历程、信息描述方案进行了考察与对比研究。目前已初步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元数据探索研究:以粤剧非遗档案为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元数据标准比较研究》《文化遗产元数据标准惭滨顿础厂-贬别谤颈迟补驳别评述及其本土化思考》等成果。

子课题四:信息生命完整周期的非遗数据管护研究

本子课题已完成数字信息资源的生命周期模型的关键因素、实施步骤和过程管理等研究方向的文献调查和综述,目前正在开展非遗数字信息资源的生命周期模型构建。目前已完成《非遗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的起点:协同开展非遗传承人建档保护的分析模型》《基本原则与关键问题——学术型图书馆馆员如何启动数字人文项目》等相关成果。

子课题五:非遗数字信息资源语义分析及其应用研究

本子课题已完成基本的文献调研、数据采集,了解非遗数字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研发现状与应用情况,初步设计了对应的本体方案与数据模型。团队正在以粤绣惟一的工艺大师陈少芳女士的相关技艺材料与口述历史为基础,探索对应的本体构建与数据管护方案。

2. 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文献资料与调研数据收集整理:完成了国内外非遗数据库与非遗数字信息资源建设调研,正在整理为《国内外非遗数字化项目调查(2018)》与《非遗数字信息资源现状调查(2018)》,拟于2019年出版;完成了非遗数字信息资源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的相关调查。

学术会议:2017年3月召开了开题报告会,完成了课题开题论证与各子课题汇报;2017年6月、12月,2018年3月、7月分别召开四次团队的工作会议,汇报各子课题进展,统筹、研讨相应的研究工作。

研究专栏:课题组在学界核心期刊《图书馆建设》与《图书馆论坛》分别组织了《国际图联与图书馆文化遗产保护》《后申遗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信息资源建设》两个专栏,集中呈现学术成果。

学术交流:课题组成员参加了国内外一系列重要会议的交流与学习工作,包括2017/2018年国际图联大会、2017年欧洲信息素养大会(贰颁滨尝)、2018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2017图书馆与数字人文国际研讨会等一系列国内外会议,交流或汇报对于非遗数字信息资源相关的研究。

3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3.1 研究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1)实现非遗信息资源基础的高度抽象化解构与相关数字化项目的深度剖析

在本课题之前,学界和业界有大量的研究关注非遗数字化和非遗数字信息资源建设,但是,其调查和剖析往往停留在较为表层的层面,对非遗信息资源建设工作的剖析和阐释不够深入,无法提出一个高度抽象化的解构模型。这其中的障碍,除了传统的非遗工作偏重实务而忽略理论建设以外,还有两个原因:一方面在于传统的非遗研究中缺乏图情信息专家的介入,相关的信息描述、组织的理论方法虽然也偶有提及、但从未系统地引入这一领域;另一方面,则是缺少全面、深入、且同时顾及线上数据库与线下非遗实践的调研工作。考虑到调查工作是相关研究的重要基础,2016年底,本课题组就以图情专家构建最基础的团队骨架,进而配备非遗和相关领域的学者,讨论形成相应的调研框架,同时确立了面向重点数字化项目进行长期跟踪式观察、以分类法和元数据为中心的数据库调查、面向数据库建设者进行访谈调查等叁种深入的考察模式。

(2)非遗数字化研究作为一个跨领域的研究,如何实现跨领域的对话协作与理论整合问题

非遗数字信息资源的相关工作一直以来发展不畅的关键原因,在于其作为一项跨领域的研究,不同领域的专家的协同工作仍然相当缺乏,导致相关的研究并未深入,或停留在泛泛而论的层面,或因未能借助专家自身领域以外的知识或资源而导致研究理路出现偏差。这一情况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缺乏充分的资金资助、没有学术共同体的推动、协同工作的话语体系不完整等等。基于此,在申请时,课题组就已经将行业协作和理论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即分类法与元数据标准研究作为本课题的核心。2018年,课题组的核心任务是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信息资源分类法》。在编制分类法的过程中,课题组发现,现阶段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提出的方法、体系层出不穷,非遗信息资源在编码和抽象化过程中存在多种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为非遗信息资源建设、描述、利用等方面的工作带来了困扰。面对这些困难,研究团队借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汉语主题词表》等的编制经验和思路,以分类、主题相结合的形式,引入分面分类、标记体系等方式,初步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信息资源分类法》。但通过这些方法和方式与非遗分类法的融合施法恰当,由此形成的分类标准是否能够被非遗数字化领域所接受并发挥效果,仍是后续需要讨论的问题,研究团队拟在2018年底或2019年初,召集非遗领域、图书馆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举办学术研讨会和意见咨询会,进一步修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信息资源分类法》。

4.2 研究心得和建议

(1)坚持攻关非遗数字信息资源的基础性问题

由于非遗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具有一定的实践导向和很强的应用性,因此,一直以来对于非遗数字信息资源的基础性问题,尤其是非遗信息资源的分类、描述和管护等都缺乏深入的、基础性性的讨论。课题组认为,尽管应用性、工程性的研究也具有一定价值,同时较为容易推出成果,但是,作为一个重大委托课题,更应当直接面对本领域最具难度的基础性问题,完成从底层向上的非遗信息资源体系构建,为非遗领域奠定长远的理论体系和工具基础。

(2)以非遗领域为立足点,整合跨学科领域的研究范式与话语体系

课题组以图情学科为基础,构建跨学科的研究体系与对话体系。虽然跨学科的研究已经日益普遍,但实际上跨学科的研究似乎一直以来都未能找到一种较为可行的、高效的协作模式,本课题试图发挥图情学科在信息服务领域的经验与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基础体系的奠定,规范话语范式与术语体系,进而建立跨学科的交流体系,这使得本课题不仅仅是一次面向非遗领域的研究性探索,更是摸索图情学科深层价值与内在反思的重要契机。

二、研究成果情况

1. 代表性成果介绍

(1)《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信息资源分类法(初稿)》,标准文件

虽然非遗领域本身已经有了五分法、十分法和十叁分法等,但在非遗信息资源领域尚未总结出一套系统、权威的分类方法,严重影响了非遗数字化的发展。科学、规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分类方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条件,本分类法作为非遗数字信息资源领域的第一部分类法,充分结合列举式分类和分面分类等思路,形成了4级多层次的分类架构。本分类法目前在修改阶段,拟于2018年底征求意见阶段,并于2019年内提交有关部门。

(2)后申遗时代下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进展,论文

文章分别于2016年和2018年调查31个省级公共图书馆所建设的非遗数据库,统计其名称、项目数量、项目分类以及着录项目等内容,在此基础上比对数据库收录项目数与非遗代表性名录数量。通过调查发现:非遗数据库建设仍主要依赖于申遗的动力,在申请缺位的情况下,建设步伐缓慢;非遗类目划分、数据库着录尚未出台统一标准;图书馆未能参与和打通全面的申遗流程,其数字化工作很难匹配“后申遗时代”的诉求。

(3)中国传统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分类原则刍议,论文

通过系统梳理、分析文献,掌握新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信息资源的分类方法的研究成果,作者提出非遗信息资源分分类法的知识大纲编制可以遵循已有的非遗分类类目设置,其分面和亚面的划分应充分参酌成熟的权威分类法,同时考虑各个具体项目的信息资源所属的知识领域或主题,以及该知识领域或主题的属性划分逻辑。在此基础上,文章还以传统舞蹈类非遗进行了实证示例。

(4)文化遗产元数据标准MIDAS Heritage及其对我国非遗元数据建设的启示,论文

MIDAS Heritage是来自英国文化遗产领域的元数据标准。文章介绍了MIDAS Heritage的诞生背景和发展历程,详细介绍了最新版本中的数据项,并总结了其主要特点,还对MIDAS Heritage在我国非遗领域中应用可能进行了思考。

(5)国际图联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与保护政策研究,论文

对国际图联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与保护政策进行分析,为我国图书馆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思路。文章总结了国际图联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包括重视跨区域和跨机构的合作,强调图书馆运用数字化手段保护文化遗产和关注保存标准与规范的制定。

(6)灾害风险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以国际图联的政策与行动为中心——兼论数字化作为灾害保护基础手段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论文

对国际图联的灾害风险中的文化遗产保护政策进行分析,兼论数字化作为灾害保护基础手段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为我国图书馆开展灾害风险中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思路,强调数字化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灾害中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有效手段。

二、阶段性成果清单

叁、下一步研究计划

下一阶段拟开展的研究工作包括:

2018年:课题组将继续并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信息资源分类法》,于2018年底征求意见阶段,并尽快提交有关部门。

2019年:完成非遗数字信息资源分类标准研究,并将其提交相关部门;以非遗元数据标准研究为中心,同时展开对应的语义检索研究。

2020年:展开非遗数字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模型的设计,并针对讲古数字化保护平台、狮舞数字化保护平台、古籍修复技艺数字化保护平台、庙会数字化保护平台、粤剧数字化保护平台等内容开展原型探索和试验。

2021年:整合各子课题的研究成果。理论层面,对非遗数字信息资源管理理论进行完整构建;应用层面,根据在不同非遗数字化保护平台的应用试验,对非遗数字信息资源管理系统进一步修正。完成结项。                   

(责编:孙爽、闫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