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我国民族团结和民族关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中期检查报告

2018年12月03日09:23来源:

一、研究进展情况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

本课题自2016年11月获准立项以来,严格按照课题设计以及开题报告中所列的研究计划,课题组在总体设计层面以及各子课题研究层面均开展了一定的工作。

首先,完成课题的开题工作。课题组于2017年4月7日在云南大学召开了课题开题会议,邀请了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郝时远、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蒙古学研究中心主任齐木德道尔吉、中山大学族群研究中心主任周大鸣、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田敏、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高永久、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苏发祥等七名专家学者参加。会后,结合开题专家组的意见和建议对课题实施方案和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等进行了调整,并上报国家社科规划办开题结果。

其次,精细化各子课题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在课题申报书以及开题报告的基础上,在首席专家的带领下,课题组成员进一步明确了各子课题的研究定位及其与总课题之间的关系,明晰了各子课题关注的问题域以及研究成果。同时,针对课题内容,对部分子课题的负责人及课题组成员进行了调整,明确了彼此的分工,初步建立了一个分工明确、沟通顺畅、高效有序的课题研究团队。

再次,严谨论证和设计课题调研计划和调研方案。课题获准立项后,课题组成员在首席专家的组织下,便对课题调查研究方案进行了全面的论证,并结合开题专家所提出的意见,对研究设计进行了调整。课题组于2017年5月完成了课题的田野调查点选取、问卷调查和田野调查提纲设计,并在新疆、云南等地进行了预调查和正式调查工作。

最后,子课题研究有序展开。结合本课题的内容和特色,课题组采取调查研究类型子课题先行的策略,子课题叁、子课题四负责人已经在云南、新疆和广东开展了前期的田野调查工作,截止2018年6月完成了大部分新疆田野调查报告的撰写以及云南部分田野调查报告的撰写工作,广东城市少数民族关系的调查也在有序的进行中。同时,作为本课题理论研究部分的子课题一和子课题二,也在首席专家以及子课题负责人的带领下进行了相关理论的梳理、讨论以及反思,初步形成了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框架。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一)数据收集整理情况

依照本课题论证,课题设计分别在云南、新疆和广东展开调查,关注城市民族关系和多民族聚居区民族关系问题。同时,结合全球化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给我国民族关系带来的挑战,也有计划关注周边国家的民族关系及其调整民族关系的措施。故此,本课题组现阶段已开展了中国境内民族关系的调查,于2017年8月、2018年2月在新疆和云南的主要民族聚居区进行调查,并分别形成了《新疆伊犁市农四师64团12连民族关系调查报告》(10万字)、《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巴彦岱村民族关系调查报告》(10万字)、《云南边境地区民族团结与民族关系调查报告》(10万字)。同时,结合田野调查,在上述区域以及广东省广州市小北社区发放民族关系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000份。此外,课题组计划今年7月还将组织团队成员进行第二轮的田野调查,初步完成新疆及云南部分的田野调查以及民族关系数据库建设任务。

(二)文献资料收集整理情况

结合课题研究框架,文献资料以及相关研究资料的搜集亦获得一定的进展。本本课题开题报告撰写之初,首席专家与各子课题负责人建立了相关理论研读和查阅的机制。通过先选定涉及领域及范围的阅读书目的方式,组织课题组成员分块阅读,并分享阅读心得,逐步凝练理论框架和研究思路。截止2018年6月,课题组已基本搜集完成课题研究所需的相关领域——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民族学、人类学的书籍及资料的搜集和研读工作,内容涵盖国家治理、社会交往与社会互动、心理认知与群体心理、民族关系与现代民族—国家理论、福利社会与国家政策、族群分层与族群互动等内容,并建立起课题研究所需的文献资料数据库。同时,结合课题论证,课题组组织子课题一和子课题二的负责人收集与整理建国初期到现今的我国民族政策以及与民族相关的法律条文,以及我国各时期民族关系调整的状况以及实践经验、典型案例等;系统查阅国外族际关系理论和国外处理族际关系的经验教训等,搜集相关的研究案例及文献资料,以充实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并拓展研究的视野。现阶段,上述两部分的文献资料搜集整理工作已初步完成,并进入相应的文献综述和研究回顾的撰写过程中。

(叁)学术交流、国际合作情况

自课题立项以来,本课题着力从两个层面加强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一是通过内部的交流与合作强化团队跨校际间的合作。本团队的主要合作单位有新疆石河子大学和广东中山大学,在课题立项之初便通过建立定期交流机制,明确各子课题之间的分工以及不同区域调查研究的重点,强化彼此的交流与合作。同时,课题首席专家还不断扩展学术交流范围,现与青海民院、延吉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学校建立起合作研究机制,拓展对主要民族聚居区的调查和研究。二是通过国际合作拓展比较研究的视野。鉴于本课题设计中考虑到国外民族关系调整和处理的政策及其实施绩效的调查研究,故课题组主要成员在2017年11月访问了新西兰并深入了解当地原住民政策,于2018年3月访问了台湾清华大学、台南艺术大学、慈济大学,并在当地原住民社区进行了短期的田野调查。国内院校间以及国际校级间的合作构建,为本课题资料搜集、文献资料准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叁、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本课题组现阶段主要进行课题的资料搜集和整理工作,结合工作进展,课题组有两期简报正在上报中,分别是对于课题开题的情况介绍以及课题组在新疆和云南进行田野调查的情况。课题组首席专家分别于2017年4月组织了课题开题工作,同年8月率领课题组主要成员前往新疆进行为期半个月的预调查,课题组其他成员分别在2017年8月至9月间、2018年1月至2月间在新疆、云南和广东进行民族关系的田野调查,对于当前民族关系良好地区和民族关系调整地区的情况已经基本把握,并形成了一定的调查报告。

此外,结合课题前期文献资料研究,子课题一和子课题二负责人正在撰写国外民族关系调整的经验与反思的研究报告以及我国历史上处理民族关系的经验反思研究,下一步也计划把上述两个报告作为课题的《工作简报》上报相关部门。

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存在问题

本课题现阶段主要进行了课题研究方案论证、调查提纲和调查问卷设计、理论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并展开了部分田野调查,但从成果产出方面有待增强。这一方面表现在研究报告及论文的撰写方面,另一方面也体现在相关研究成果服务社会的转化方面。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资料搜集完成,按照课题研究计划的设定,应该可以在下一阶段的研究中有所加强。

(二)研究心得

经过近一年半的课题研究,本课题在民族理论政策、民族关系与族群社会研究、现代民族国家治理与福利社会等相关理论方面有了新的认识。通过团队的合力研究以及相关理论着作的习读,课题组对于我国历史上及当下民族政策的发展脉络有了清晰的认识,对于国内外民族政策制定的基点以及实施绩效能够做出准确地认知,上述理论的积累对于课题后续创新性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此外,通过课题组前期在新疆以及云南两个区域的对比性调查,也深刻认识了居住格局、民族形成历史过程、民族政策与社会发展路径、国家治理模式等与民族关系调整之间的关系,对于后续评估民族关系的模型建构有个极大的帮助。总体看来,本课题在把握当前民族理论政策、国内外民族及其民族关系相关理论研究方面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于我国当前民族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对于民族与民族关系理论创新有所突破。

(叁)意见建议

结合课题设计以及课题设定的研究目标,本课题将在下一步工作中解决好如下几个问题。第一,调查研究成果向理论研究成果转化的问题。本课题前期主要开展了田野调查和问卷调查工作,并且已基本建立了云南和新疆民族关系研究的数据库,但如何对于上述资料进行分析和解释,并结合课题关注的理论问题展开讨论,并产出创新性的理论研究成果,是下一阶段课题组需要重点进行思考的问题。第二,研究成果服务社会的问题。因为本课题是一个与当下社会问题密切关联的现实问题,因此如何在第一手资料研究的基础上,在理论研究的指导下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民族关系调整策略,是本课题后续需要思考的问题。本课题将进一步加强调查资料的分析与解读,进行不同区域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对比分析,以此揭示民族关系演化的规律,并探索民族关系调整的可能的路径。

二、研究成果情况

代表性成果介绍:

1.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分布及其社会发展状况数据库

本课题团队以前期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田野调查研究的数据库为依托,通过地理学骋滨厂技术,在其上迭加西南少数民族社会、文化、经济等相关数据的模式,已初步建立起西南少数民族分布及其社会发展状况的数据库。现已完成基本数据的录入,并着手进行数据的空间分析、动态比较等。课题在其后的研究中,将进一步补充新疆、广东等地的数据,以强化民族数据的覆盖的范围的广泛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跨区域的民族分布格局、民族关系现状的比较研究。

该数据库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几个建立在地理信息系统和民族社会经济数据的平台,通过不断的数据更新和迭加,将能够更为科学而直观的呈现民族关系演变的态势,并可以通过数据筛选、建模分析的方式,实现对民族关系影响因素的系统分析和评估。

2. 新疆民族聚居区和民族杂居区民族关系调查报告

本报告以课题组在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伊犁州霍城县第四师六十四团十二连、伊宁市巴彦岱村进行的田野调查和问卷调查为基础,试图呈现新疆维族聚居区和维汉、维族与哈萨克族、维族与回族杂居区的民族交往互动情况,反映新疆民族关系的整体情况以及总体特征。调查研究报告涉及地区民族政策、社会交往、纠纷调解、经济发展、社区治理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力图从经济、社会、文化、宗教、政治等多个层面呈现和分析当下新疆民族关系的特点,民族聚居区和民族杂居区、团部和地方治理下民族关系的不同特征。报告现已有十五万字,并已成为课题组分析新疆民族地区民族关系的第一手资料。

3. 云南民族团结区民族关系调查报告

本报告以课题组在云南进行的田野调查和问卷调查为基础,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从整体上介绍云南民族团结示范区民族关系的特征及发展历程,主要是以红河州河口县、文山州马关县为资料来源;二是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典型民族社区民族关系调查,主要选点是位于云南文山州马关县的茅坪村、西双版纳州勐海县的曼短村,涉及苗族、彝族、汉族、傣族、哈尼族、壮族等多个少数民族。该报告现已完成十万字的田野材料的整理工作,并呈现了云南省和谐民族关系构建的历史成因、政策导因和社会背景,对于理解和反思良性民族关系构建机制具有一定的启示。

4. 《城市空间再生产的类型与逻辑——失地少数民族社区的经验研究视角》,论文

近年来西部少数民族社区分别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和新城建造而实地,大量城市失地农民的出现也成为困扰和谐城市少数民族关系构建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课题组通过对城市叁个少数民族社区的调查发现,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城市空间再生产的叁种类型——公共空间再生产、城市“绅士化”和“造城运动”,同时也揭示出城市空间再生产的叁类主体即拥有城市空间规划权的政府、开发商和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农村居民,正是叁类主体的互动或博弈关系演绎出中国城市空间再生产的图景和逻辑。调整城市民族关系,解决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有必要注意到上述叁者之间的关系,并对城市空间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开发,以消解由此带来的潜在的引发民族冲突或矛盾的因素。

文章以城市民族关系尤其是从城市空间改造与城市民族社区转型的角度入手,分析现代民族国家发展与治理对民族关系带来的影响。这既是对以往仅从民族关系内部来探讨城市民族治理的视角的拓展,也是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来反思现代经济社会变迁与民族关系调整之间的关联,对于民族关系及其国家治理理论有所突破和启示。

该文发表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5. 《强国家在场与当代边疆社区治理——以新疆和田策勒县青山社区为个案》,论文

新疆多民族聚居区的民族关系治理问题是当前我国民族关系调整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在新形势下新疆民族关系受到了外部因素以及新疆社会发展的因素影响,民族关系问题更为复杂。有鉴于此,文章通过对新疆南部一个县城社区的人类学考察,描述了特殊时期国家在社区建设中的强在场,以及新疆社区在社会控制、社会资本与社会治理方面的独特态势,以此解读国家与社会主体的权力秩序下社区的深层运行机制,并探讨社区建设如何取决于社会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从而展示一种属于边疆社会治理的图景与前景。

文章关注当前新疆特殊时期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问题,从社区发展和社会控制、社会治理的角度提出强国家在场的情势下如何促进社区发展、调整民族关系。这对于思考强国家下弱社会的自我发展动力何在的问题有一定的拓展,并引起对社区深层运行机制与民族关系调整之间的关联的反思。

该文发表于《学海》,2017年6月份。

叁、下一步研究计划

结合课题设计以及可以研究目标,考虑到课题的总体研究进度,下一步本课题将从数据库建设、重点地区民族关系调查与资料整理、理论研究与对策探索几个方面推进课题研究。

1. 民族社会发展与民族关系数据库

以云南大学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数据库为依托,在2018年内完成新疆民族聚居区、广东城市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数据录入工作,并基本满足跨省区的数据分析要求。

2. 民族关系调查与研究报告撰写

结合现阶段已在云南文山州马关县茅坪村和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曼短村进行的田野调查和问卷调查,以及在新疆和田地区策略县、伊犁地区伊宁市进行的田野调查和问卷调查,计划在2019年年中完成课题设计中所列的所有区域的调查工作。同时,在2018年年底有计划地开展东南亚和欧洲主要国家民族关系、族群关系政策的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工作,并于2019年年中完成。此外,在课题调查进行的同时,结合现有资料,以子课题人为牵头完成不同子课题下的调查报告的撰写工作,为课题后续的理论研究提供支持。

3. 理论及对策研究

本部分工作将在课题今后研究的两个不同时段展开。一是在课题调查研究阶段,各调查组、子课题负责人结合所搜集的资料,针对热点地区的突出问题撰写咨询报告。同时,结合个案研究,在首席专家的带领下,讨论和凝练民族关系理论,并撰写文章。二是在课题理论研究阶段,各子课题负责人带领研究团队,在首席专家的指导下,撰写子课题研究报告。通过定期的讨论,建立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系统模型,并建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互洽的监控和调适机制。在此基础上,于2019年9月完成总课题研究报告,并撰写五篇左右的咨询报告。

(课题组供稿)                    

(责编:孙爽、闫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