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师范大学赵力平承担的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委托项目 “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与历史文化资料整理研究”(批准号:16@ZH022),自立项以来学术活动有序进行,子课题研究取得一定进展,项目影响继续扩大并通过中期评估。
一、组织学术活动
根据年度工作计划和项目工作推进会的要求,2018年项目组开展了多项学术活动,主要有:
2月底至3月初,有关课题组在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举行联席会议,邀请考古发掘、实验室考古和文物保护专家对海昏侯墓出土的若干文物保护问题进行了工作研讨,进一步明确了海昏侯简保护、整理和释读工作步骤。
2018年3月下旬,海昏历史文化资料整理研究、海昏侯国与南方汉文化研究和海昏侯国遗址数字博物馆与新媒体传播研究等3个子课题组的负责人,受邀出席了山东省文物局组织的“昌邑故城遗址保护研讨会”,就海昏侯墓遗产保护、文化展示等历史文化问题,结合昌邑王国历史文化研究,与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山东省有关专家等展开了学术交流。
4月和5月,有关课题组又联合在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举行了2次海昏侯墓简牍保护与整理情况专题通报,对简牍保护、整理和释读研究的工作重点和难点进行了实事求是地分析,对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取得了一致意见。
5月,项目办公室与山东菏泽考古所、巨野县文管所、巨野县博物馆海昏侯国遗址考察团,分别在项目责任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南昌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就联合开展昌邑王国与海昏侯国历史文化研究,与有关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座谈并达成合作开展研究的共识。
6月和7月,项目办公室认真组织各课题组开展项目中期评估工作,并于初按时向全国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提交了中期评估报告。项目中期评估工作梳理了立项以来的研究成果,查找了存在的问题,对深化项目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8月,在昌有关课题组负责人根据南昌海昏侯墓考古发掘、遗址和文物保护、大遗址公园建设及其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等工作现状,结合项目研究进展,联合起草对策性报告,准备向省有关部门和领导提出建设性意见,经多次修改,报告稿已送交省社科联有关部门审阅,将在适当时机举行小型研讨会或听证会,对提交的报告再次进行论证后定稿报送。
10月,江西师范大学海昏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菏泽市文广新局、菏泽市历史与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海昏侯刘贺昌邑王国故地巨野县主办了西汉昌邑王国与海昏侯国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包括韩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境内外专家、学者提交40余篇学术论文。与会者围绕西汉昌邑王国和海昏侯国的考古发掘、文物保护以及区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展开广泛深入研讨。这次会议为拓展项目研究领域、扩大项目社会影响发挥了良好作用。
项目部分课题组成员还参加了有关地方考古与历史文化展陈方案和展出条件的研讨、考察和文化建设学术活动,例如:《南昌汉代海昏侯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专家评审会、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展陈方案策划研讨会、江西省博物馆新馆《大汉遗珠——南昌汉代海昏侯国历史文化展(暂名)》展览大纲研讨会、巨野县博物馆刘髆、刘贺两代昌邑王历史文物联展,等等,为规划建设中有关海昏侯国遗址展陈方案等出谋献策,并利用项目组成员丰富的研究经验和已经取得的科研成果,对其内容设计框架方案等提出了具体的建设性意见,为服务地方文化事业发挥出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的支持作用。
二、子课题研究进展
本项目的7个子课题之中,考古器物等资料的整理研究是本项目的基础,也是目前工作的重点。
器物和简牍研究课题组的工作主要包括:1、海昏侯墓园和M1发掘资料整理。截止今年上半年,共整理发掘文字资料2581份,测绘图纸3356份,图像资料63044份,影像资料2240分钟。初步完成出土文物位置、坐标、编号、提取、应急保护后的文字、图纸、照片、拓片、录像、出土器物登记表等资料的校对工作。初步完成金器、青铜器、玉器、漆木器(含木牍)、陶瓷器(含漆皮陶)的文字描述、分类统计、照相、器物登记卡片工作,计7100余件。并开始进行出土文物绘图工作和铁器文物的整理工作 ;2、文物修复、整理和研究。目前已提取各类文物包括漆器3000件(套)、铜器3000件(套)、玉器500件(套)、金器478件。各类文物处于修复、保护中,研究工作逐步推进。漆器经过现场提取及保护性防护后正在有关科研基地进行前期数据采集、清理和部分脱水处理,并由专门人员定期监测观察,以便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青铜器的保护修复研究工作,已经与国内有关单位合作进行,进展顺利。玉器除主棺玉器外已基本完成表面附着物的信息提取预清洗工作。金器已完成对出土马蹄金内嵌物进行分析,并对其腐蚀过程进行研究,取得了初步结论(文章已发表)。目前已完成全部出土金器的前期保护工作并达到了展陈要求。3、出土文物科技监测分析。课题组与国内多家科研单位合作,对海昏侯墓出土各类文物开展了科技检测分析工作,均取得初步进展,有的科研成果已经发表。简牍整理研究是学术界广泛关注的课题,也是难度最大的课题。目前共分离出竹简5283枚,木牍60余枚,签牌108枚。在完成分离、初步红外扫描工作的基础上,正对竹简进行加固、复原、清洗等工作。为加快研究进度,课题组利用抢救性发掘保护时的红外扫描照片,在十分有限的条件下,经过耐心比对、细致观察等艰苦的初步释读工作,对可辨识的简牍内容进行了初步分类,了解到简牍的基本内容包括典籍、公文、书牍、签牌等。由于简牍出土时状况较差,约有3600枚以上的简牍需在进一步修复与保护之后,才有条件拍摄正式照片开展释读。为此,课题组与考古专家共同对下一阶段的竹简加固、清洗、复原、测量、拍照等资料信息采集提出了工作方案,并正在逐一落实之中,有的已在整理的基础上发表了阶段性研究成果。
在与南方大型汉墓比较方面,课题组从墓园规制、墓葬等级、陪葬品分析等多方面,将海昏侯墓与同时代的张安世墓、南越王墓等进行了比较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刊《秦汉研究》第十二辑专门开设“海昏侯墓研究”栏目,发表4篇文章,其中有课题组成员学术论文3篇,《刘贺墓与张安世墓比较研究》和《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与广州南越王墓的异同比较》2篇论文,分别从墓园规模、主墓布局、陪葬坑与陪葬品,以及共同特点和差异等方面对这些汉墓进行了比较研究,对进一步了解墓主的社会地位、文化传统与习俗等,获得了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学术认识。在文献资料整理研究方面,课题组根据海昏历史文献资料汇编的大纲和编写人员分工,分头开展资料挖掘和整理工作,有的部分已经形成资料长编。文献资料整理课题组和海昏侯国南方汉文化研究课题组还联合在新建、奉新等地开展了社会历史调查和资料搜集,采集到奉新德胜堂《礼山刘氏族谱》(九卷)数据2.23骋,对刘贺及海昏侯国在区域历史中的影响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同时,也为海昏侯国历史文献资料的形成中的辨伪提供了部分实证,可在比对、辨析中使资料汇编更具学术性。海昏侯国与南方汉文化研究重点在追溯汉文化南传的路径、形式和海昏侯国都城的方位,并结合海昏侯国经济社会历史的研究,揭示海昏侯国与海昏县的关系乃至当时社会发展水平的面貌,已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并形成学术着作《海昏侯国历史研究》书稿一部。在海昏侯国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方面,课题组对研究任务进行分解,突出重大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交叉学科的优势,重点探讨建设国家级海昏侯国考古大遗址公园示范作用,试图建立大遗址保护与价值诠释体系,同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开展了海昏侯国遗址旅游业态发展研究。在海昏侯国遗址数字博物馆与新媒体传播研究方面,课题组一直是与具体实践部门紧密结合,将研究工作纳入规划、建设等常规工作之中,联合有关规划研究部门共同开展了海昏侯国遗址文物保护规划、旅游展示规划、考古大遗址建设规划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有关规划文本(包括数字博物馆)已报国家有关部门审批。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陈展大纲(包括数字化展示数据采集方案)结合项目研究正有条不紊地酝酿、规划和设计之中,有的已经开始实施。
叁、项目影响力和阶段性成果
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委托项目“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与历史文化资料整理研究”在江西立项,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也大大推动了西汉海昏侯国考古发掘、文物保护、遗址展示和文化建设及其相关学术研究的进程。人民网、凤凰网、新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大江网、大众网和《中国文化报》、《江西日报》、江西卫视、山东卫视等媒体纷纷报道了本项目开题和有关学术活动消息。今年初,“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与历史文化研究”入选2017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本项目组成员苏州大学臧知非教授在1月份召开的学术热点评选专家会上点评认为,“海昏侯墓出土的万余件文物和近万枚(初步估算)简牍,是新世纪中国古代史领域重大考古发现,具有多层面的史学价值,使重新认识其时政治、经济、文化和区域社会发展成为可能,揭开了西汉中后期历史发展的重重帷幕。目前,资料整理正依序进行,仅公布了少部分资料,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已显示出广阔的学术空间和社会价值”,足见将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与历史文化资料整理研究立为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委托项目具有深远的学术意义。文物考古界最具权威的学术刊物《文物》今年第11期出版了海昏侯墓考古文物专辑,其中有5篇文章是项目有关子课题研究的直接成果。
立项以来,承担项目的有关单位或课题组成员已在《江汉考古》、《南方文物》、《农业考古》、《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南昌工程学院学报(人文版)》、《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东岳论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秦汉研究》、《南都学坛》、《文物》、《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等公开刊物发表论文20篇,论文数量、质量和发表刊物的影响力比上一年度显着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研究自始至终本着学术为社会公器的原则,既坚持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研究项目高规格、高水准的原则,又秉承科学研究平台开放、包容的格局,根据项目进展需要,特邀国内外秦汉史、考古学等知名专家作为项目支持或顾问力量,与项目责任单位和有关协作单位的学者共同构成智力创新网络及学术攻关梯队。目前经项目办公室约稿,已有着名秦汉史专家黄今言教授在《史学集刊》2018年第5期发表了署名本项目阶段性成果的论文《从海昏侯墓出土奏牍看刘贺的举动与失落》,提升了项目研究的影响力。有的课题组则采取集体署名、或单位署名的方式,吸引和帮助青年学者参与项目研究,如《文物》2018年第11期发表的海昏侯墓器物研究成果和《秦汉研究》第十二辑发表的海昏侯墓比较性研究成果,就是由子课题组负责人带领或指导下完成,认真落实了项目规划提出的积极培养青年学术骨干,促进社会科学研究队伍的建设与发展的要求。
总之,项目研究工作基本达到2018年度计划的六大研究目标,顺利通过全国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组织的中期评估。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