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对于支撑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国家软实力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与新时代的要求相比,当前我国智库建设仍然存在高质量智库与成果不多、组织和管理方式相对落后、资源配置不够科学等多方面问题。
与传统研究咨询机构相比,新型智库不仅要做好研究,还要使研究成果更加具有时效性、前瞻性和可传播性。智库研究是包含选题、调研、分析、行文、成果转化等各环节在内的“研究链条”,靠研究人员“单打独斗”难以顺利完成,需要充分整合政府、学者、媒体、社会组织等力量,形成应用性强、传播面广的高质量智库成果,更有效地发挥智库功能。
因此,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不仅要加强“研究力”建设,如提高研究水平、组建高水平研究团队等,还要注重包括搭建平台、拓展传播渠道、策划活动等方面的运营力建设,以强大的运营力支撑智库研究,为新型智库赋能。
运营力概念源自管理学中“运营管理”一词。在探讨智库运营概念及其内涵时,可将智库比喻为一家知识生产工厂:智力主体是生产者;实践素材是原材料;产物是研究成果,包括决策咨询报告、书刊、媒体文章、研究报告等;用户是包括政府决策部门、公众、行业组织、国际社会等在内的智库成果受众。其中,智库的核心能力是研究力,核心资源是智力资源。智库运营就是通过发挥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等职能,将智库研究的原材料进行有效整合,充分利用智力主体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组织高效、优质的知识生产流程,产出高质量知识产物,并通过不同方式、渠道、媒介将产物向政府、大众和国际社会输送,进行转化。
具体来说,提升智库运营力,应注重增强以下几方面能力:
整合研究能力。智库研究具有应用性、实效性、协同性、政策性等特点,这使得研究链条比传统学术研究更长且多维。其一,智库研究不仅要具备深入分析和论证的能力,还要在研究选题、社会调研、政策梳理、评估反馈等环节下功夫,对研究主题的来龙去脉、形成机理、解决方案等形成正确认识和判断;其二,智库研究不仅仅是学者个人的工作,还必须充分调动各相关主体积极参与,如政府官员、社会成员以及各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以多学科、多层面、多维度的视角实现“现象—理论—政策—效果”四维闭环,优化研究结果,提升智库决策咨询能力。因此,要把运营力嵌入研究环节,突破传统研究方式的局限性,整合各相关主体形成完整的智库研究链条。其中,通过有效运营打造“智政互动”“智智互动”“智社互动”“智媒互动”四大互动体系,是整合提升研究能力的重要方式。
成果转化能力。这种能力是指将研究成果转化进而对受众群体产生影响的能力,主要包括向政府转化(咨政)和向社会转化(启民)两个方面。向政府转化需要注重与相关政府部门对接联络,深度嵌入选题、调研、分析、成文、应用、评估等各个咨政环节中,构建完善的成果管理和质量控制体系,同时建立成果报送和反馈机制,以保证智库研究成果务实管用;向社会转化需要智库对目标群体有较为深入客观的认识,了解他们的诉求,能够利用合适的渠道影响目标群体。智库要建立自有媒介渠道(如网站、公众号、微博等)来传播推广研究成果,并及时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发声,还要注重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平台的对接合作,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整合传播效应,扩大研究成果的影响力。
创新能力。智库运营团队要突破传统管理思维,探索建立能够激发智库活力的工作机制、工作方法和工作手段。要从资源整合、研究激励、成果评估等多方面入手,探索新型智库运行机制和体系;将现代公司管理方法运用到智库运营中,更加高效、充分地组织各种资源,满足智库研究的需要;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进行知识生产。例如,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建立了“叁位一体平台化研究模式”,利用移动互联网打造知识生产平台,全面整合各方面专家资源参与智库研究,同时进一步探索利用信息化平台开展精准靶向研究和整合协同研究,实现专家管理、项目管理和成果管理的数据化、智能化和精准化。
国际合作与传播能力。智库应结合公共外交需要,与各国际平台建立合作关系,开展联合研究、“二轨对话”等活动。一方面,应注意将研究成果运用国际表达方式对外传播,让受众更好理解和接受,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对国际声音、国际观点和国际成果进行跟踪、分析和研判,帮助决策者更加客观理性地了解掌握国际认知,也帮助国内大众更好读懂国际声音,实现双向的客观理性认识。
值得注意的是,运营力的提升最终是由团队来实现的。要通过岗位设置、专业分工、协作机制、考核激励、制度建设等加强运营团队建设。应突破行政管理思维,坚持专业化理念,通过制度建设和文化打造实现运营团队的“双轮”驱动效应,通过运营力的提升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赋能。
(作者:徐宁,系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