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刘劲杨:整体论的当代定位与思想整合

刘劲杨2019年03月26日10:53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专刊

作者系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项目“当代整体论‘整体与部分’思想的梳理与整合”负责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整体论在当代社会的意义日益凸显,爱因斯坦曾预言:在21世纪,两个精神产物(即相对论和整体论)将指导人类的思维。虽然人类对世界的整体思考可追溯久远,但把整体论作为一种科学路径却是20世纪以来的事情。

当代整体论的兴起与形式基础

“整体论”(贬辞濒颈蝉尘)一词由斯穆茨于1926年在《整体论与进化》一书中创用,他强调学科分化已造成物质、生命和心灵之间的巨大鸿沟,应以整体论作为思考世界的新取向。对整体论的一个常见误解是:认为“整体论”就是一种对于整体的“理论”。而“理论”在强意义上是指建基于统一概念之上的命题体系,能接受经验检验并具有预测力。事实上,“丑辞濒颈蝉尘”的字面意思只是弱意义上的“整体主义”,即一种对于整体或以整体的视野来看待和处理对象的哲学立场,包括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在此意义上,我们说延续400多年的经典科学传统可称为“还原论科学”,而20世纪以来的一些整体主义取向的“新科学”,如复杂性科学则被冠以“整体论科学”。

当代整体论发展迅猛,不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领域,还是哲学等人文学科,整体主义进路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甚至引领着学科的变革方向。这正如贝塔朗菲创立一般系统论时的感言,“我们将被迫在知识的一切领域中运用整体或者系统的方式来处理复杂性问题,这是科学思维的一个根本改造”。20世纪以来的格式塔心理学、系统论、复杂性科学、认知科学、生态学等科学前沿均是推进当代整体论发展的主要动力,此外还包括语言学、符号学、人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对整体主义路径的拓展,形成了丰富多彩乃至错综复杂的各种整体论:如生物整体论、生态整体论、系统整体论、心灵整体论、心理整体论、语义整体论、有机整体论、理论整体论等。

面对不断扩张的整体论思想版图,何谓整体论成为一个基础性困惑: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整体主义都被称为某某整体论;另一方面,不同题材的整体论其实是难以通约的,如我们很难依据生物整体论的主张来为语义整体论提供解释或辩护。那么,这些题材各异、维度多样的整体主义的共性是什么?与题材多样性形成对比的是,几乎所有整体论在形式上都可体现为对整体、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不同界定。整体论与还原论、整体主义与元素主义、集体主义方法论与个体主义方法论等,这些不同领域激烈的论争也是围绕整体与部分的基本问题展开的。因此,不同整体论思想的共同基础一定不是题材上的,而是形式上的。在形式上,整体与部分及其关系可作为不同整体论的基础。如果能揭示出这一普遍基础,就有可能实现诸多整体论思想的深层整合。

整体与部分及其关系是整体论思想的基础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有句充满智慧的箴言,“不可能只认识部分而不认识整体,同样的也不可能只认识整体而不具体地认识各个部分”。然而,不论是“整体”还是“部分”,在不同语境下有着不同的内涵与外延。“整体”可等同于“一”(耻苍颈迟测)“全体”“系统”“组合”“集合”等这些术语;“部分”则常常指涉“成员”“组分”“元素”等。在此情形下,唯有从整体与部分的更为基础的形而上层面展开深入思考,才能辨别这些表述是否合理,也才能推进整体论思想的整合。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明确把“整体”“部分”作为一对普遍范畴。他认为“部分”意谓叁种分割:量的分割、本质的分割和定义上的分割,其中本质的分割是其核心内涵。一个雕像,在本质的意义上,只有形式才是其部分。而对于整体,亚里士多德认为,首先表现为部分的完全,其次也是包含和统一,其最重要的本质是:每一整体是一而不是多。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中,“整体是什么”始终是与“实体是什么”“什么是存在”这些终极问题的思考相联。

仅从内涵的角度思考整体与部分还不够,帕斯卡尔的睿智就在于指出了整体与部分总是处于相互关系中。例如,础是叠的部分,叠是颁的部分,那么就可推出础是颁的部分,这是可传递关系;而础绝不可能是其自身的恰当部分,这是非自返关系;础如果是叠的部分,则叠一定不是础的部分,这是非对称关系。胡塞尔于20世纪最早意识到这一点,开创了形式存在论,成为当代“部分论”(惭别谤别辞濒辞驳测)的先驱。这种形式在先的观点,主张将整体与部分视为一种普遍的、在先的纯粹形式关系,正是它们决定了组合物的存在,这大大加深了我们对整体与部分的理解。

不论是作为普遍的范畴还是纯粹的形式,整体与部分均面临各种“组合难题”的挑战。整体如何是“一”而不是“多”?部分是比整体更为首要的存在?“整体”的纯粹形式定义是什么?任意元素与元素的结合均可成为组合吗?我们究竟该如马赫那样坚信“一切实体对象均是复合体,复合体只是由元素所构成的暂时性的恒定组合,真正实在的是元素”,还是采纳当代物理学家波姆的主张,“一切是一个未破缺、未分割的整体运动,每一‘事物’都只是从这整体运动中抽象出来的相对不变的方面”?这些困惑是整体论在哲学层面最深的难题,也是许多具体整体论困惑的根源。

整体论思想的整合与澄清

整体论首先面临的往往是边界困惑。对于一名生态研究者,整体是一个活细胞,或一片树叶,还是整座森林,甚至整个地球?我们要特别注意“绝对整体论”与“相对整体论”的区分。前者只承认整体,甚至把整体等同于宇宙全体或“一”,取消部分与组分的存在;后者把整体视为基于相互关联组分之上的整合,整体是更大整体的一部分,具有相对性。科学意义上的整体论均是相对整体论。相对整体论还有强弱之分,强(相对)整体论要比绝对整体论弱一些,它反对分割,但承认整体边界的存在;弱(相对)整体论是指接受整体边界,接受整体指导下的分割。通常认为整体论与还原论是严格对立的,然而弱还原论与弱整体论却可兼容,真正对立的是强整体论与强还原论,前者取消了部分,后者消除了整体。

整体论者常常主张,因为对象是一个整体,所以依据部分就无法认识对象,并且我们绝不能分割对象,只能以整体方法来应对。这样的观点其实预设了存在论、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同构,没有看到不同层面的“整体”其实并不一致。在科学方法的实践中,某一对象是否是整体很大程度上都要取决于待解决问题的需要。对于“整体”对象,有时还原论方法反而能揭示出整体的一些特质。没有精确的科学还原论探究,也许至今我们对宇宙这个整体还处于神秘主义的感悟中。

整体的“一”源于事物构成的“一”与事物形成的“一”。前者是整体与部分的构成维度,整体是作为部分的组合而存在;后者则是整体与部分的生成维度,整体是作为生成的形式而呈现为一。这两种维度可对应于两种整体论:构成整体论以构成性关系为前提,从整体出发来处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前提与结论具有演绎性;生成整体论以生成性为前提来理解和应对问题,揭示整体演化过程的内在机制。一般地,机械性构造物均可作为一种构成整体,而生命现象都可视为一种生成整体。这正如生成论的倡导者金吾伦所强调的,“生成”有“产生”与“形成”之意,整体是动态的和有生命的,整体不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就是整体。

整体论在各领域实践中不断得到探索,当代科学的整体主义进路,思想史上的整体与部分思考都可作为当代整体论的思想资源。彼得?圣吉在系统动力学影响下于20世纪90年代创立了“系统思考”和学习型组织理论,引领了管理学变革。之后,他又借鉴东方禅宗思想,提出“鲍理论”,倡导一种更为彻底的整体思考范式。世界复杂性科学的中枢圣塔菲研究所数十年来一直把“涌现”作为整体论科学的突破口,韦斯特在其2018年的最新着作《尺度》(又译为《规模》)中强调,真正的“万物理论”应致力于揭示事物生长的规律。当代整体论正深刻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亟待展开更为广阔的跨学科合作,它的基础性意义在于,每一个存在的事物都是部分的整体。

(责编:孙爽、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