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规律,需要保证人口和用地相匹配、城镇规模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人口和用地、城镇规模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等问题,一些城市发展出现了低密度扩张的趋势。
有的地方城镇规划脱离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当地实际,很难做到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的协调统一。如果盲目追求城镇规模,“摊大饼”式扩张,就会加剧土地粗放利用和“城市病”等问题。同时,如果城镇发展没有产业支撑,又容易出现人口流失现象,阻碍城镇进一步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应当坚持集约、高效、生态发展模式,走产城融合发展道路,防止“摊大饼”式扩张,避免出现城镇“空心化”等问题。
产业是城镇发展的经济前提,城镇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城镇扩大了,产业发展要跟上。在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中,抓好产业发展是实现居民就业、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新型城镇化应坚持产城融合,建设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态文明、人民幸福、宜居宜业的新型城区,促进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加速产业空间集聚,最终形成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新局面。
当前,促进产业和小城镇融合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方向。小城镇往往是乡村地区的经济中心,产业发展具有一定条件和基础。以产业和小城镇融合为着力点,有利于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动能转换,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提高就近城镇化水平,降低人口跨省、跨市迁移带来的成本,促进户籍人口城镇化。同时,也有利于城镇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向农村地区流动,促进农村一二叁产业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推动产城融合,应坚持产业立城、产业建城、产业兴城,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从各地实际出发,发展具有禀赋优势的产业,做精做强当地特色产业。
推动产城融合,可以在两个维度上重点突破。一是都市圈的空间维度。着力推进中心城市与小城镇一体化的都市圈建设,促进资源在中心城市与周边城镇之间优化配置,加快推动中心城市产业升级和功能升级,通过产业链分工和技术溢出把一般性的发展空间让渡给周边城镇,弥补小城镇产业发展的不足。按照功能、产业、交通、公共服务、生态五位一体的框架促进都市圈协调发展,推动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基础设施比较均衡和生态环境优美的良好局面。二是现有产业园区的空间维度。当前,产业园区普遍存在重产轻城问题,功能结构比较单一。在产业园区建设中,应注重城镇功能改造,通过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和行政管理制度等改革创新,实现生产、住宅、办公、商业、休闲等功能区相互交织,提高产业园区生产生活活力,促进产业园区外来就业人口就地城镇化,推动生产型园区从产业孤岛转型为产城融合的城镇综合功能区。
(作者为上海财经大学长叁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 人民日报 》( 2019年04月19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