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方言就如同生物界繁多的珍贵物种,它们的存在有利于增加方言与社会生活的互动,维持语言生态平衡,保留语言文化多样性。推行方言差别化政策有助于保护和维系汉语多样性,进而为构建平稳、健康的语言生态提供前提和条件。
刘丹青研究员在刚刚闭幕的“首届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上提出:“差别化的语文政策是当前最迫切的要务。”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约1/3的世界语言濒临消失,而汉语方言也面临着同样的生存危机。针对这种迫在眉睫的语言资源流失问题,推行方言差别化政策有助于保护和维系汉语多样性,进而为构建平稳、健康的语言生态提供前提和条件。
汉语方言资源需要保护
自1955年“现代汉语规范学术会议”通过了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标准以来,国家一直大力提倡和推广普通话普及工作,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有关普通话的政策。随着中国经济突飞猛进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及普通话推广政策的实施,普通话早已成为脱贫与致富的工具。据国家语委统计,截至2017年,许多城市地区的中青年和儿童普通话普及率已达到100%。
在全面普及普通话的同时,方言的使用,尤其是非官话方言的使用却在萎缩。陆英、周元雅、陈燕玲和林华东等学者实地考察了苏州话、闽南话和无锡老城区等地方言使用情况,发现的问题集中表现在:青少年的方言能力和方言使用率呈断崖式下降,方言承继面临巨大挑战;学校、家庭和私人场所等方言使用环境急剧萎缩,人们失去培育方言的有力土壤;方言成为许多方言区人们尤其是中青年和儿童的受限语码,不同程度地丧失了方言理解力与表达力。这些问题无疑会使汉语方言逐渐走向消亡。我们迫切需要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拯救和传承汉语方言。
制定和推行方言差别化政策
刘丹青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阐发了方言差别化政策的可行性。第一,从时间角度看,各方言区的语文生活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要施行不同的语文政策。第二,从空间角度看,各方言区的方言危机有轻有重,要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政策。对于那些普通话普及程度较低,以至于严重影响地区发展的,必须把推广普通话作为最关键的调控环节来抓;对于那些普通话普及程度已达90%的地区,就更要注意方言保护,从而达到普通话与方言良性应用的状态。实质上,时间和空间的方言差别化政策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方言差别化政策最重要的目标是拯救和传承方言,它的实现依赖于多措并举。其中最关键的解决措施是创造接触和了解方言的环境,这就需要学校、家长等扭转对方言的认识,消除对方言的误解。另外,方言资源保护需要继续力行语保工程,编纂有关方言的辞书,加强媒体对方言文化的宣传,语言文字工作者也要重视对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调查和研究。
正确处理方言差别化与推广普通话的关系
中央颁布的《对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护传承方言文化”。也就是说,推广普通话与保护传承方言文化并不矛盾,更不是以消灭方言为前提,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致力于促进汉语语言文字合理化使用和发展。
要做到普通话与方言协调发展,必须纠正人们对方言的偏见,提高人们保护和继承方言及地方文化的意识。方言就是特色地方文化的载体。人们响应方言差别化政策号召,认清方言与推广普通话的共进关系,对我国语言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维护汉语语言生态环境
美国语言学家艾纳·豪根(Eniar Haugen)首次提出“语言生态”概念,将语言生存状态与物种的生存状态相关联,将生态概念纳入语言系统,把语言的濒危比喻成生物物种的灭绝。这种“隐喻模式”的语言生态关注语言存亡、语言多样化发展和语言规划等问题。
汉语方言就如同生物界繁多的珍贵物种,它们的存在有利于增加方言与社会生活的互动,维持语言生态平衡,保留语言文化多样性。有鉴于此,我们应该响应国家语言政策号召,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对非官话地区的方言施行差别化政策,进而助力汉语语言生态向着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叁五”规划项目“吉林省优质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骋贬1623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