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既打好持久战,又打好攻坚战

方志权2019年06月04日10:29来源:

原标题:既打好持久战,又打好攻坚战

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叁农”工作总抓手》。文章强调,我们要加深对这一重大战略的理解,始终把解决好“叁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明确思路,深化认识,切实把工作做好,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由于各种利益主体的出发点不一、诉求又不同,推动乡村振兴需特别注意辨别交织在一起的几组关系:

  一是外在动力与内在动力的关系。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重构城乡关系,要真正让乡村和城市处于平等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需要各个要素的有机配合。光靠一种力量是搞不成的,也是不长久的。乡村振兴要有外力。外力进入乡村的好处是可以带来物资、资金、人力等。当然,谁能够活下去、活得好不好、活成什么样,外力只是一时的;起决定因素的还是乡村本身内在的力量、制度以及乡村的内在关系,包括乡村组织的运行效力。

  因此,必须注意处理好乡村振兴的外在动力与内在动力的关系,让各种要素在乡村实行新的组合,并形成一套新的运行秩序,让人们愿意返乡、回乡、下乡,对乡村有念头和想头、有寄托和期盼。这可能比各类经济指标显得更为重要。

  二是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

  推动乡村振兴,既要打好持久战,又要打好攻坚战,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

  一方面,要科学统筹和增强各方面措施的关联度、耦合度;另一方面,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寻求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突破,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发展。

  例如,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重点应围绕为特大城市提供特色、优质的地产农产物。又如,在改善农村面貌上,必须啃下推进农民居住相对集中这块硬骨头。在推进过程中,要避免两种做法:一是排排坐、吃果果,机械撒胡椒面的做法;二是完全依赖公共财政资金,用钱砸出来的样板。

  还应想明白,乡村振兴是整体上的振兴,但并不意味着所有乡村都一定要保留和振兴。城镇化条件好、已经规划建设的村,可以因势利导上楼,进一步融入城市建设体系;有条件的、基础好的特色村,应重点建设,着力做大做强做特色,并鼓励周边乡村向其靠拢乃至合并;基础条件很差、地处偏远的村落,则应另谋良策,要将有限的资金、人力、物力用在刀刃上,防止重复浪费投入。

  叁是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关系。

  从长期来看,要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从短期来看,要紧密结合实际,确定阶段性目标,建设“叁园”(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工程,稳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当前,最急迫的是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硬任务,对标最好地区、最高水平,加快补齐“叁农”发展短板。其中,既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也要有“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

  要坚持因地制宜,根据既定目标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做到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注重质量、从容建设、有序推进。要树立正确政绩观,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四是农业价值与乡村价值的关系。

  农业是多功能的,既有“胃”的功能(保障鲜活农产物应急供应),还有“肺”的功能(改善环境、旅游休闲),更有“肾”的功能(城市生态屏障)。农业的这些功能大多是无偿向全社会提供的。随着产业经济部门的属性不断弱化,农业正日益成为一个社会公共部门。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业是一项公益产业,存在很强的外部性,农业的贡献绝不仅仅是骋顿笔的问题。

  在推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业跟其他产业的关联度会提高,不是简单的一二叁产业融合,而要提升整个乡村的要素价值,如文化历史遗产、自然人文环境等。这些东西是乡村“活”起来的重要因素。

  由此,我们要重新认识和发现乡村的功能、价值,从关心农业价值提升为关注乡村价值。乡村有不可替代性,其价值也是多功能性的,具有生活、生产、生态“叁生”空间功能以及传承文化、旅游休闲的特殊功能。国际经验表明,乡村是特大城市的稀缺资源。有了村的肌理、城的品质,才能守住美丽的底色。

  五是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

  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政府需在生态治理、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力,为乡村发展提供更好的硬件环境;开展规划布局、业务指导、财政支持,为乡村发展提供理念和方向引导;政策、制度创新和改革需不断推进,为乡村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乡村振兴切忌“等靠要”,应鼓励村民自治,鼓励社会公益组织、社会力量和行业协会介入。要把更好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与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结合起来。一方面,政府要将职能落实到位,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提高乡村振兴的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要尊重农民意愿,让群众自主选择振兴什么、怎么振兴。

  在此过程中,政府既要做到尽力而为,又要做到量力而行;既要防止缺位,更要防止越位。不能代替农民包办一切,避免出现“政府急、农民闲”和“干部干、群众看”等现象。

  六是产业兴旺与生态宜居的关系。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产业良性发展,才能留得住人、吸引住人。乡村衰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产业支撑。产业兴旺不能局限于第一产业的发展,而应着眼于“接二连叁”以及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乡村空间还要与服务业、城镇化相结合,推动产村、产镇、产城融合。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环境基础,不仅是针对乡村百姓的宜居,也应是对城市居民开放、城乡互通的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与生态宜居,一定意义上是“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二者之间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于绿色发展之中。要把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有机结合起来,使生态宜居既成为生活富裕的重要特征,又成为产业兴旺的重要标志。

  在推动乡村振兴中,要强调“差异化”和“多功能”,坚决防止片面追求乡村产业规模,坚决避免把乡村看作城市之外的又一个生产基地,还要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的短视做法,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七是城镇化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关系。

  城镇是集聚人口、资金、技术的地方,是一个地域的经济增长极。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没有城镇化发展,“叁农”问题的解决不能想象。但无论如何发展,不可能让绝大部分人都到城里去。一般认为,东亚地区的人具有浓厚的乡村情节。无论城镇化如何发展,“不能只顾一头,不顾另一头”。

  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不是关起门来搞乡村建设,“就农论农”,而要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换言之,乡村振兴本身就蕴含着城镇化的元素,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战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是双轮驱动,是携手前行的“哥俩好”。

  乡村振兴的重点既在乡村,又在乡村以外。要拓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视野,建立城乡一体、城乡融合、互促共进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要避免把城乡建设割裂开来,确保城市有城市的气质、乡村有乡村的风情,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八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

  乡村要振兴,不仅是建建楼、修修路、刷刷墙,更重要的要留住传统文化的根。乡村承载历史文化,是传统田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现代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石。那些去农业化、去农村化的思想,实质上是传统工业文明思维在作祟。

  乡村是传统文化的根。如果破坏了这个根,失去了这个基础,乡村只能走向衰败。在乡村振兴中,一定要留得住“青山绿水”、容得下乡村民俗、记得住乡愁乡情。要让这些文化元素和现代文明交融,成为展现与传播山水美、人文美的重要场景,成为讲好乡村故事的重要情节。

  (作者为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秘书处处长、研究员)

(责编:孙爽、高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