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秦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

秦宣2019年06月05日08:24来源:

原标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

 

2019年度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项目评审工作会议现场。全国社科工作办供图

作者:秦宣,中国人民大学

编者按:2019年度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项目评审工作会议近日在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会聚一堂,围绕哲学社会科学战线如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回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期待,创造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业绩,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提供坚实学理支撑展开深入研讨。本版分两期刊登部分专家学者会议发言,以飨读者。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叁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希望大家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这两段重要论述前后贯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新时代如何推动理论创新提出了明确要求,寄予了殷切希望。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紧跟时代步伐,抓住时代提供的难得历史机遇。时代是思想之母。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关注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具有十分有利的条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为我们打开了全新的理论视野,又为进一步推进理论创新提供了思想引领和根本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鲜活的实践为理论工作者学术创新提供了丰厚土壤和研究样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经验蕴含的深刻道理和人民群众丰富实践创造的宝贵经验,为推进理论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之下,长期主导国际学术话语体系的西方学术理论遭遇严峻挑战,这给新时代学术创新留下巨大空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抓住难得机遇,推动中国学术繁荣发展,使中国学术水平与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称起来。

保持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加强对中国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探讨。理论自觉、理论自信,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力量,也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深刻变革,置身这一历史巨变之中的中国人更有资格、更有能力揭示这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要有这样的理论自觉,更要有这样的理论自信。”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进入新世纪,中国巨变、中国成功之谜引起越来越多国外学者的关注,中国道路、中国经验引起越来越多国外政要的关切,中国理论、中国方案在国际社会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作为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第二卷已被译成20多种语言,发行到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表明,中国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这理应让中国学者感到自豪和自信。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道路,借用西方理论解释不了中国发展奇迹,总结不了中国发展经验,讲好中国故事只有依靠中国学者自身的努力。当代中国学者必须有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

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对中国实践经验的研究和中国学术话语的创新。当今世界,虽然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但国际话语权与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并不相匹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的理论创新和学术话语体系建设不够。比如,中国改革开放成功背后肯定有制度和价值观的因素,但中国学者在此方面并没有拿出有解释力的成果。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我们立足中国实际,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际与国内以及不同学科的结合中,对已经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经验作出学术概括,对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中国道路作出科学解释。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讲话要求,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建构起中国原创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回应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特点、直面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繁荣发展中国学术,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立足时代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历史的脉络走向。要用高质量理论成果回答“为什么当今时代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世界仍然处于马克思主义指明的那个时代?”“世界怎么了、我们该怎么办?”“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要到哪里去?”等重大问题,围绕这些问题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在“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统一中彰显中国学术的魅力,凸显中国学术的贡献。

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创新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方法。开放包容、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途径。今天,在西方理论、西方话语仍然主宰国际话语体系的大背景下,提高中国学术的国际竞争力,需要创新科学研究方法。为此,一要不忘历史,认真汲取中国优秀历史文化中的合理元素,挖掘阐释其中符合时代精神、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精华,使之成为创新发展中国学术的重要源泉;二要立足当代中国,着眼于解决发展起来后的种种矛盾和问题,致力于时代精神的中国表达;叁要面向当今世界,加强对国外学术前沿问题的了解,广纳世界学术成果。要站稳中国立场,善于世界表达,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学术走向世界,让世界倾听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责编:孙爽、黄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