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演进中缔造了光辉而灿烂的农耕文明,既奠定了各族人民赖以繁衍生息的物质基础,也为世界其他文明体系的成长贡献了精神养分。近代以来,中华传统文明在与域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发生历史转型,重塑农业农村文明的现代性形态为其重要组成部分。迈入新时代后,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中国近代农业农村问题研究日益受到学界重视。
形成社团林立百舸争流局面
农业团体,中国古来无有,乃近代以降从域外引入的新事物,也是接引域外现代文明因子以回应现实需求的历史产物。1895年,孙中山首开风气之先,在广州创立农学会,倡导翻译西国农学书籍、讲授农学知识,是为中国农业团体之发端。嗣后,罗振玉等人在上海等地纷纷成立农学团体,以推动中国农学知识的更新、传布和农业制度转型。民国时期,农学团体的创办在全国各地蔚为风气,其中,中华农学会系历史最久、会员最多,组织最为稳固,会务最为活跃的全国性农学团体,它由留日学生联络欧美留学生及国内农科生发起成立。南京国民政府设立农村复兴委员会、经济委员会等政府性组织机构,同时地方政府组织发起的各类团体组织有数百个。
自晚清以至民国时期,各级农会、农协以及中共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农会组织更有数千个之多。中华平民教育会、中华职业教育社等乡建团体亦不在少数。总之,到20世纪前半期,已然形成社团林立、百舸争流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各主要农业社团在北京合组为“中国农学会”,形成百流归一新格局。
进行系统化整理研究和出版
在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中,近代中国数以千计的农业团体留存了数量可观的文献资料,其种类包括图书、期刊、报纸、档案、文集、日记、书信、回忆录等,约可分为书、刊、报、档四大类型。档案类,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中华农学会全宗档外,北洋政府全宗档、农林部全宗档及各地档案馆、台湾及海外相关案卷均有大量相关案卷材料;期刊类,如《中华农学会丛刊》《中华农学会通讯》《农学杂志》《农学丛刊》等农业团体创办的机关刊物、珍稀农业期刊及综合性期刊,数量有近500种;报纸类,包括农业团体创办的会报及相关综合性报纸,诸如《农业周报》《安徽农学会报》及相关综合类报纸不下数百种;图书类,资料既有大量译着和个人专着,更有上海农学会、中华农学会组织编纂的“农学丛书”等系列书籍,其中含有大量未刊稿抄本。
在全面调查、收集分布于海内外的上述各类资料基础上,对其进行系统化的整理研究和出版,组织编纂该领域首部大型文献汇编和史事编年,以推进相关研究取得实质性重大进展,尽可能以复制、扫描、摄影、音频或视频形式采集数字化信息,建设完成首个学术专题数据库,供政府决策、学术研究或社会公益使用。
汲取破解“叁农”问题历史经验
近代以降,工业化和城市化虽有一定起色,但就整体而言,仍没有改变农业、农民占主体地位的社会存在,甚至农业衰微、农村破败与农民离村等演化成“叁农”问题。就此而言,农业团体是近代破解“叁农”问题的时代呼唤,也是实现农业文明现代转型的历史产物。它们在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和科学化的进程中作出了不同程度的努力和贡献,尤其充当了现代农业知识生产和更新的载体,同时也充当了探索解决“叁农”问题的重要角色。不论是旨在改进农业农村的官方组织机构,还是为实现乡村复兴而奔走努力的民间社团,抑或是为推进农学知识传播、构建乡村建设思想体系的学术团体,都曾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可贵的探索足迹,也为当代“叁农”问题破解和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历史经验。
我们应该充分把握近代农业团体及其资料的整体情况,揭示农业团体与其他各方在农业现代化、科学化、社会化进程中错综复杂的关系和互动及其在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多元而独特角色,为全面客观地认识“叁农”问题的历史渊源提供新的平台和视角,在借鉴近代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民生问题的解决之道,从而为破解世界范围内普遍性民生难题提供切实可行的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