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完善风险化解机制&苍产蝉辫;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王凤丽&苍产蝉辫;侯建华2019年06月19日08:55来源:

原标题:完善风险化解机制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2019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防范化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金融等七大领域重大风险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中,社会领域涉及社会治安、教育、医疗、安全生产等各个方面,与群众生活紧密相关,直接关乎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新形势下,研究社会领域重大风险特点,寻找防范化解社会风险的办法和机制,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也是社科研究工作的一项任务。

社会风险呈现新特征

一是从单一走向迭加,呈现共生性。社会风险由单一的经济发展问题,转变为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的风险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问题。

二是从隐性转向显性,呈现公开性。借助网络信息技术进步和电子政务平台发展,各种社会风险呈现出直接、公开、显性的特征,从隐性转向显性,从后台走向前台。

叁是诉求内容呈现多元性。广大人民群众维护自身利益的意识增强,表达诉求的内容、途径与形式日趋多元。大多数人会通过理性与法治方式维护自身利益,极少数情况下可能会激化出网络暴力、群体事件等极端行为。

四是大部分社会风险发生概率低,具有可控性。社会风险不同于自然灾害,它是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公共政策、社会治理等正常运行的结果。尽管潜在风险增加,但并不说明社会“不安全”了,因为大多数社会风险不仅可预测,还可以通过提升公共政策水平、社会治理能力、风险应急能力,及时预防、科学化解。

防范化解重大社会风险的实践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减少风险源,是防范化解重大社会风险的前提。风险与社会发展共生共存。在实践工作中,深入推进各项民生工程,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全过程。

做实做细本职工作,减少纠纷点,是防范化解重大社会风险的基础。各级各部门要下大气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全面做好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住房市场调控等各方面工作,不断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推进正确思维方法,坚持法治化,是防控化解重大社会风险的武器。强化组织领导、责任落实、督办考核,法治思维指导下的风险化解工作。切实提高法治思维,应对和化解风险,不能乱作为、胡作为,要依法行政、依法作为,每一条举措和每项成绩,都要经得起党纪国法的检验。

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防范化解重大社会风险的保障。化解重大社会风险,必须增强防控合力。一是坚持群众路线,强化重大决策的民主参与、信息公开,将群众力量作为风险防控的重要补充。二是解决政策性或专业性强的风险事件时,积极引入行业领域专家,积极发挥专业技能人才的科学解释和专业服务。叁是积极推动完善社会稳定风险防控的第叁方评估办法,发挥第叁方独立、公正、客观的特有优势,提升化解社会稳定风险的科学性与针对性,把决策过程变成尊重民意、化解民忧、维护民利的过程。

增进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防范化解重大社会风险的标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必须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提升政治站位、提高工作能力。各级干部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正确解决防控风险工作“为了谁”“依靠谁”“为谁防”“防什么”“怎么防”等问题。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把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风险防控与化解工作的标准。

防范重大社会风险的机制保障

建立健全风险识别机制。风险有一个从萌芽、积累到最终释放的过程,及时识别风险,是风险防范的第一步。科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重大风险的信息基础数据库,实现各类风险信息的采集、整合和共享,重点针对社会领域,对重大风险作好监测、预警和识别。

健全完善社会风险研判机制。确定一些事关全局的关键性指标,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报告制度,规范调研汇总制度,及时准确地搜集分析社会公众中有代表性的思想动态、心理情绪、愿望心声以及带倾向性的社会动态,组织专业人员对易引发风险的重大因素和问题进行实时监测研判预警,力求早发现、早应急、早介入、早处理。

建立健全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决策不当或失误往往是造成重大社会风险的主要原因。各地要把风险评估作为重大决策的法定程序之一。作重大决策前,要全面评估待评事项可能引发的社会风险,科学预测相关利益群体的接受度和社会影响,提前预设风险防范和化解措施,做到对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有专项预案,对可能的紧急情况和突发风险有充分评估,对个别特殊问题掌握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

建立健全风险防控协同机制。防范化解社会风险,改变“各扫门前雪”的分散化、碎片化管理方式,加强信息共享机制、沟通协作机制、组织领导机制建设,使得咨询、指挥、协调、执行等部门和人员少摩擦、多协作,能够保证在重大风险面前统一行动,实现跨地区、跨部门重大风险防控有机协同联动,建立党政领导、专业协作、全社会参与的风险防控协同机制。

建立健全风险防控责任机制。各级领导干部在精神状态上高度警觉、做足准备。要明确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领导责任,从上至下,形成完整的责任链,实现重大风险“无缝隙”防范化解。对于关键岗位、关键人员,要明确责任、加强监督检查、强化激励约束,风险面前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担责。

(本文系河北省社科院重大课题“当前重大社会风险防范与应对研究”(2019窜0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北省社会科学院)

(责编:孙爽、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