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有效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近年来,分布于“今日头条”“抖音”“快手”“西瓜视频”等平台的一批农民自媒体账号,实现了从视频内容创收到社交电商的转型,正在成为农业农村新业态。
产业化逻辑及本质特征
乡村原创视频主要指居住于农村地区以返乡农民工、农二代大学生、兼业农民为主体的自媒体人创作并进行网络传播的乡村题材短视频。互联网新媒介连接一切的功能激活了以往较为沉默的农村个体资源,乡村原创视频通过新媒介的赋权得以存在与发展,社交电商成为网络视频赋权的表征之一。
从生产方式上看,乡村视频社交电商的劳动对象是农民自身、家庭成员与合伙人,其成果是自创视频滨笔,通过网络视频传播的方式与粉丝进行价值交换,最后实现商业变现。其中,视频创作与传播是原点,产物营销是手段,品牌强化是保障,获取收益是目的。
社交电商本质上是精神消费,即通过吸引粉丝关注,影响粉丝情绪,获取粉丝信任,达到粉丝主动参与并主导营销的效果,最终实现商业利益。社交电商属于注意力经济范畴,以感情构建为基础,产物品质与正规化是根本保障。乡村视频以满足网民“乡愁”与底层展演为起点,最终达到实现营销、获取利益的目的。
视频题材与把关规范问题
一是视频题材困境。乡村视频的题材是吸聚人气的关键与形塑网络人格的原材料,是乡村视频电商的根基。视频创作者受知识、眼界、素养、学习渠道所限,造成“做饭吃饭”“鸡毛蒜皮”“走亲赶集”同质化乡村视频大量涌现,尤以“做饭吃饭”为甚。提升乡村视频创作者的知识储备、拓展眼界、增加社会活动面等,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
二是内容把关不严。网络平台以流量经济为主导,刺激乡村视频创作者通过长时段直播、一日一更或多更来吸引粉丝。有的账号本人与家人轮流直播,夹杂无主题聊侃、娱乐表演等,有的甚至不惜聘用美女帮助直播,依靠色相吸引网民关注。平台对这种“捷径”的鼓励值得警惕。视频制作偏离“叁农”主题,恶搞、媚俗、低端重复等不良倾向,时有抬头。
叁是电商规范缺位。首先,平台产物价格引导机制不健全。大量“天价”土特产涌现,极大扰乱了农村电商秩序,使广大农民增收演化为少数人暴富。其次,平台缺乏对农产物质量把关及投诉回馈机制。大量“叁无”产物涌上网络,消费者遇到消费陷阱或欺诈行为投诉无门,招致网民谴责与质疑不断,为规范化、高品质农产物销售设置了障碍。
四是长远规划不足。当前,乡村视频社交电商基本停留于自产自销或收购代销层次,加上平台规范的缺位,实则在不断透支自媒体人的商业信用与人格价值,这种短视逐利化、缺少长期规划的商业模式亟待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并助其转型。
开放、规范的监管机制:大学联盟的专业评估
优质、稳定的一流大学联盟不仅需要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更需要建立一套开放、完整的组织架构和专业的质量监管体系。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专业评估理念,构建“国家战略引导、联盟共同推进、专业机构具体运行、师生全员参与”的第叁方监管体系。
高校联盟“董事会”发挥顶层设计作用,以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为联盟制定中、长期战略规划和分阶段任务;以各校分管校长为主的执行委员会负责联盟日常运转、沟通交流和外部协商;同时由各校学术委员会组成联盟质量监管体系,对联盟未来发展方向、重点合作项目以及重大教学改革等事项,开展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和可控性的专业论证和评估。定期由专人或第叁方监管团队对联盟项目质量进行中期考核、监测分析、跟踪管理以及意见反馈,为后续合作与决策提供实践依据。实现将第叁方监管与教育信息化、互联网、“微媒体”“自媒体”等结合起来,有效提高联盟管理工作的开放性、高效性、透明性和协调性。就此而言,一个开放、规范、严格、高效的监管机制在战略布局、研究方案及交流合作等方面帮助联盟及时诊断并予以修正,最终实现“共生、共建、共赢、共荣”的联盟目标。
(本文系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青年项目“战略联盟:世界一流大学群体发展的共生机制研究”(颁滨础15018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