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莒文化研究迎来新机遇

刘延常2019年06月21日08:50来源:

原标题:莒文化研究迎来新机遇

莒文化分布于鲁东南地区,属于西周中期至战国早期的考古学文化,文化遗存目前主要是墓葬,反映的形制结构、棺椁、葬俗、器物组合及其形态等比较一致。该区域文献记载的古国包括莒国、向国、鄅国、阳国、郯国、鄫国等,以莒国势力最为强大,结合金文“莒”字和文献记载等,学术界一般将这支考古学文化称为莒文化。莒文化是周文化与土着文化融合形成的地方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齐鲁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莒文化研究取得诸多重要成果,填补了山东地区周代考古研究空白,促进了东夷文化、古国史和齐鲁地域文化等多方面的深入研究。近几年来,又有一些考古发现增添了新资料。

莒文化新发现

随着新资料的发现、考古学科的发展、多学科领域合作研究的深入,莒文化必将迎来新的研究高潮。

莒文化新发现掌握的资料主要有:临沂高新区姜墩春秋大墓、莒南东上涧春秋大墓、莒南后官庄春秋大墓、沂南西岳庄春秋大墓、沂水纪王崮春秋大墓、兰陵县鄫国春秋大墓、郯城大埠春秋大墓、莒南中刘山春秋中型墓葬、枣庄峄城区二疏城春秋中小型墓葬、五莲丹土西周至春秋时期中小型与小型墓葬、日照东灶子西周至春秋时期小型墓葬,以及在黄岛、诸城、安丘、平邑、蒙阴、枣庄山亭区等地出土的青铜鬲等。

结合这批新资料,以及和周边同时期文化遗存的发现对比看,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莒文化空间分布范国最大,东南至江苏连云港赣榆、东海一线,南部至江苏徐州贾汪、邳州和新沂北部一线,西南至山东枣庄峄城区东部,西部达山亭区东部、平邑县西部,西北部至蒙阴县西部、沂水县西部,北部大致在泰沂山脉南侧的沂源县、临朐县、安丘县南部和诸城市北部、黄岛区中南部,东部直达海边。春秋中期莒文化遗存发现较少,分布范围已经向南缩至沂水县城至莒县北部一线。春秋晚期莒文化遗存发现不少,除了沂水纪王崮春秋大墓在海拔572米的崮顶外,大都萎缩集中在鲁东南地区南部的临沂、莒南、兰陵、临沭等市县区域。而战国早期莒文化遗存仅发现于南部的郯城县。

新资料的启示

考古发现证明,商王室对鲁东南地区进行了有效控制,对夷人征伐打击力度极大,东夷势力向南迁移,商代晚期夷人文化遗存极少,而西周早期在鲁东南地区基本不见夷人文化遗存,说明夷人主要势力也已南迁。西周中晚期文化遗存的发现,证明了以陶器为代表的“文化小传统”在东鲁南地区与滨海地区率先形成。

周文化是莒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如陶鬲、盂、豆、双耳绳纹罐等在西周晚期已经遍及莒文化南部地区;春秋早期的陶盂是周文化陶盂的变体。但是,以夹砂素面褐陶系为代表的夷人文化系统在莒文化分布范围内荡然无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研究发现,西周时期这里已经被周人控制,而北部的胶东半岛为东夷势力,南部准河以北地区为淮夷势力。

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以青铜鬲为代表的莒文化遗存在鲁东南地区四周出现,证明莒文化特征的孕育与认同——“文化大传统”形成。结合文献记载可知,西周晚期周边贵族向鲁东南地区迁徙应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当时王室衰微而诸侯独立性增强,王室与诸侯矛盾上升,齐、纪、莱、鲁等国贵族内部亦不断分裂,而鲁东南地区比较空缺的政治军事空间为他们提供了机会。以贵族墓、青铜器为代表的文化大传统在西周晚期四面开花,带动了文化小传统在鲁东南地区的迅速发展,莒文化的特征与时空关系基本形成。

春秋晚期,莒文化在鲁东南地区的南部发现数量较多,联系文献记载,应该与许多古国相关。莒文化传统的贵族阶层自形成开始就来自不同方向的国家,春秋时小国并存,从古国文化遗存因素分析,莒文化范围内的莒国及其他小诸侯国与齐国、鲁国、莱国、曾国、陈国、黄国、江国、吴国、越国、楚国等有着密切联系。这种密切关系,我们认为与本区域属于东夷文化有直接关系,在商周王朝东扩的大背景下,相关东夷古族古国更容易取得文化认同与势力重组。春秋战国时期,莒国及相关小诸侯国与周边古国有着姻亲、会盟、战争、人员往来等交流。

莒文化规律性认识与思考

莒文化具有遵循礼制、融合创新和吸收容纳的特点,体现了文化融合发展代表性特征,对研究考古学文化、古国史、传统文化和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莒文化有自己的发展模式,具有边缘区域文化的特点、文化交界区的特点,体现出了断裂与连续、“学在四夷”的特点。这种文化发展模式,是华夏文化融合的途径之一,在解读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共性启示。纵观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均存在众多地域性文化,或大或小,或长或短,但都以不同的融合与传承方式成为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作者单位: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责编:孙爽、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