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少年是互联网主要使用人群之一。网络上生动活泼的多媒体传播方式与五花八门的内容展示,使青少年的认知视野得到极大的拓宽,也使他们对事物环境的认识和把握有了全新的体验。然而,作为一个开放的信息空间,互联网上庞杂的信息、多样的价值观极易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我们有必要认清当今青少年所处的互联网特点,探索出在互联网语境中青少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构的最佳方法与途径。
加强网络内容建设,提升网络传播质量。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互联网传播过程中,我们应该着重提升媒体传播内容的品质与自身吸引力。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相关从业人员站在青少年群体的位置,充分考虑他们的需求与感受,尽可能从青少年群体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角度出发,以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模式去帮助青少年解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内容,真正意义上“把科学的理念讲得入耳、入心、入脑”,切忌对青少年群体使用“填鸭式”的灌输方法。
完善互联网空间法规体系。互联网空间之所以乱象丛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面对网络大环境,我们应该加强对互联网媒体法规建设的重视,完善其法规体系,促使网络媒体环境得到较好的净化。具体来说,在法律层面,国家应加强立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不良网站、非法网站的打击力度。只有在源头上遏制有害信息的传播,才能引导青少年在互联网空间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同时,整合互联网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势,积极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净化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环境,强化网络环境监管力度,从根本上为青少年营造和谐的互联网空间。
学校、家庭形成互动育人机制。信息化是高科技高速发展的结果,也是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果因为害怕青少年受到网络影响,就全面禁止他们上网,不仅显得粗暴,而且也不现实。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才是最佳方法,这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合力共管。学校应当发挥青少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构主要阵地的功能与作用。一方面,学校要继续做好传统思政与德育课程的教学工作,充分发掘课堂教学内容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构的内在联系,打造一批学生群体喜闻乐见的精品课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成果“齐备而完整”“生动而有趣”地传递和展现给学生。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实践活动,努力用青少年身边的故事,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认识,或是借助互联网开展与社会主义相关的知识竞赛,引导更多的学生通过互联网等多种途径获取相关信息资源。家庭也是培养青少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构的重要平台。父母要以身作则,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帮助孩子认识到祖国命运和个人命运之间的密切关系,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操,传递正能量。在工作之余,父母还应当尽量拿出足够的时间陪伴子女,与孩子一同参加户外运动、社会实践等有益活动。
互联网环境下青少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青少年群体承载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构对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要依靠青少年致知力行、继往开来。青少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构与培育,不仅需要学校教育的主导、家庭教育的参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也需要青少年主动提升自我修养,付出意志努力,自觉抵御其他非主流价值取向的影响。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项目编号:18办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