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古希腊时期,“critical”一词即来源于希腊文“kriticos”,有提问、理解和辨明的意思。同时,著名的苏格拉底“诘问式”教学也被看作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典范。几千年来,人们在思辨能力的培养上从未止歇,这是人类文明得以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然而,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于思辨能力的界定没有统一标准,当代学者和教育家对思辨能力的定义也莫衷一是。而就较为普遍的认识来看,思辨能力是指思考、分析、辨别的能力,理性和反思性是思辨能力的两个核心要素。
提高思辨能力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促进大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各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根本基础是思辨能力。相对而言,大学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群,高素质不仅指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与积累,更重要的还是要看思辨能力的有无和强弱。当前,英语是世界通用语,也是我国高等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学生思辨能力培养,帮助学生增强思辨能力,学活一种语言,学好一门学科,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对学生个人及整个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
我国外语教育界对思辨能力的研究,集中在其重要性与必要性,以及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实证研究等方面,尚缺乏基于英语教学实践的策略研究。因此,有必要对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思辨能力培养策略进行进一步的探索。有学者认为, 思辨能力是一种穿透事物现象进行分析和论证,并做出逻辑理智的判断,包括思维、论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创新型人才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是人的认知能力和情感体现的统一体。这种思维方式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再只是完成以往传统教育理念中所要求的识记、模仿、重复以及理解等单一性任务。还有学者认为,思辨能力应该成为大学全部教学活动的核心目标,因为其是一种最重要的“可迁移能力”。
笔者认为,中国高等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论据评价能力以及有效推理能力。而中国大学课程设置以讲座式、讲授式为主,小组讨论式、探究式等启发学生思维的方式很少。大量研究表明,学生的思辨能力相对不足,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思辨缺席”现象普遍存在。学生不敢提问,也不敢质疑。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讨论问题时或不知所措,或讲不出几句完整的英语,或语无伦次,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不能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更不用说在即兴演讲或论辩的时候流利地说出一段合乎逻辑的话语。在论文写作中,提不出自己的观点,结构安排缺乏逻辑性。撰写大学生项目申报书过程中,写不出像样的文献综述,研究内容等也是东拉西扯无章法,列不出创新点等。究其原因,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一是语言学课程本质,英语语言学是一门探究语言本质、功能和发展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语言,相比其他技能课程,语言学更具抽象性和理论性。而英语学习的内在规律决定了学生需要记忆大量内容,因此学生把重点放在了识记、模仿、重复所学内容上,提高了模仿力和记忆力,却忽视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二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对思辨意识的认知,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普遍忽视学生在语言表达内容上的创新性,而过分注重他们语言表达形式的规范性、准确性。在具体构思课堂活动设计以及实施措施过程中,忽视了师生课堂的互动,忽略了对学生想象力与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等的培养。另外,很多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师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创新。叁是学生的自我认知方面,部分学生安于现状,懒于思考,意识不到自己思辨能力的缺失。四是教学管理方面,把英语当作交际工具,组织管理过于传统,缺少创新,学生缺少用英语进行自由交流的平台,因此其思辨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在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采取相关措施,着力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第一,增强教师的思辨能力培养意识,提高教学水平。第二,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迁移意识,开拓思维发展。语言既是一种交际工具,也是一种思维工具,人们用语言来表述客观世界,通过分析、判断和推理,建构新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同时,语言学本身既有社会科学的属性,又有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一门交叉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语言学的跨学科属性融入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第叁,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勇敢质疑,促进学生思辨能力发展。可以通过实际事例把语言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的言语交际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创新,让学生自己去观察、理解、认知,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表达出来,在此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拓宽学生知识面,努力发掘教学内容。广博的知识是思维形成的基础、知识创新的前提。鼓励引导学生努力拓宽知识面,关注所学课文承载的信息以及相关的信息,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进行比较、分析、推理、判断,并最终走向独立思想的形成与创新。第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其主动培养思辨能力。学生在意识层面上有对思辨缺席的认知,自身也有努力改变的决心。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是被动学习和接受已有观点,而是主动了解、主动思考,引导其进行批判学习,提高思辨能力。同时,将思辨能力贯彻到外语学习的细节之中,学生通过自身努力,激发自己的思辨能力培养意识,进而提高思辨能力。第六,积极参加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有利于思辨习惯形成的活动。通过思考、立论、阐述、反驳、总结等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可以很好地锻炼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是智慧的体现。思辨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永恒命题。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高校英语课程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责任。当然,教师自身的思辨意识及思辨能力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保证,这值得今后进一步研究。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新媒体环境下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研究”(齿闯碍015颁骋顿009)、湖南省教育厅教改课题“新媒体环境下大学英语听力探究式教学研究与实践”(湘教通摆2015闭291号)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湖南城市学院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