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它时刻影响着人们对社会信息的加工。而补偿性刻板印象,是指个体在感知不同社会目标时,会倾向于将优势和劣势的认知均衡地分布到它们的不同特征之上,使其具有等量的积极印象,以维持整体平衡,即认为没有人能摊上所有的好事,也没有人会遭遇全部的坏事,好坏两种结果在整体上是自动平衡的,每个人最终均能得其所应得。个体倾向于认为补偿性的结果迟早都会发生,且这种补偿性刻板印象往往会提高个体的公正感知水平。
这一补偿性刻板印象类似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善恶有报”的思想,可以用勒纳(Lerner)的公正世界信念理论(belief in a just world theory)来进行解释,该理论认为,人们普遍秉持这样一种信念,即这个世界是公正的。在这个公正世界里,人们得其所应得,所得即应得。无论人们做什么事情,都会得到他们应得的报偿,恶人有恶报,善人有善报。具体而言,个体在一个复杂多变、无法控制且难以预测的世界中生存是一种无法忍受的威胁。因此,人们倾向于将现有的社会安排看作是公平、合法、合理的,从而使现实合理化,以维持一种公正世界的信念。人们维持公正世界信念的关键路径就是补偿性刻板印象,如“穷有穷的快乐,富有富的痛苦”。国外的研究亦发现,激活“富且快乐”和“穷且悲惨”的原型会降低个体的公平感,而激活“富但是悲惨”与“穷但是快乐”的原型却能提高个体的公平感,这表明补偿的原型提高了个体的公平感。因而,补偿性刻板印象能维持个体的公正世界信念,使其觉得社会在某些程度上是平衡的,并且这个系统是公平的。
一个非常普遍的情况是,在文学、影视和大众文化中,穷人通常被认为比富人更快乐、更诚实,接触对于穷人和富人的补偿性叙述确实能够增强并塑造个体的公正世界信念。有国内学者分析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左翼电影后发现,影片中所有的人物均根据其阶层来设定特质甚至外貌。例如,有钱人一定是反面形象,是坏人;穷人一定是正面形象,是好人。后者不仅政治觉悟高,道德高尚,并且相貌端正;前者不仅政治上反动,道德败坏,而且相貌猥琐、欺男霸女、鱼肉百姓。其实不单单是电影,文学作品也有类似的补偿性刻板印象呈现。比如,将曹禺名剧《日出》中人物的经济收入列个表,就会发现以陈白露为界线,比陈白露有钱的全是坏人,比陈白露穷的全是好人。“有钱人是坏的,穷人是好的”,这种补偿性刻板印象形成的意识形态一直是根深蒂固的,并且在今天的网络、电视和电影中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些内容在提升观众公平感的同时,反过来又塑造着他们的知识经验并形成刻板印象。
那么,这种对贫富阶层的补偿性刻板印象是否影响贫困个体的脱贫?答案是肯定的。国外大量研究表明,补偿性刻板印象让贫困个体产生了一种对世界的可控制感,它对个体适应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为人们提供有意义的解释框架来应对不公,以维护心理健康、重建公正感,并有利于个体规划长远目标。对贫困个体来说,补偿性刻板印象乃是脱贫的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补偿性刻板印象给个体带来的公正体验可以作为心理资源帮助他们应对威胁并收获相对积极的心理结果,使其拥有较高的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健康水平。此外,补偿性刻板印象使得他们相信世界是公正的,只要努力投入并遵循社会规范就能获得回报,这就促使其追求长远的学业或职业目标,进而向上流动,改变自身地位。但另一方面,这种补偿性刻板印象带来的公正体验,使得贫困个体更倾向于为社会系统的不公做辩护,并将自身贫困看作是理所当然的应然状态,这不利于低社会阶层个体改变处境、向上流动,也不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的治理。
贫困个体在补偿性刻板印象的作用下,到底是“人穷志短、安贫守贱”还是“人穷志不短、步步皆努力”呢?研究发现,这取决于他们在脱贫过程中体验到的控制感和公平感。一旦贫困个体接触到生活中的不公平事件并感到无能为力时(如非贫困户却获得资金帮扶、辛苦打工所得不如当贫困户获得的补助多),他们就会关注另外一种消极的补偿性刻板印象,如“有钱人能力低却会投机倒把,穷人能力高却缺少机会”,进而形成另外一种不公正世界信念的自我保护机制。一旦贫困个体认为世界本身就是不公平的(比如,信奉“叁分靠作弊,七分靠背景”“人生就是这样,落地八分命”),那么脱贫与否也就无所谓了,进而形成一种犬儒主义的自我保护。从整个社会来看,当人们内心深处不再相信公正世界信念,与犬儒主义相随的丛林法则就开始盛行,即弱肉强食,赢者生存。此外,假如贫困个体认为世间万事都是随机发生的,根本不存在善恶有报的情况,则会使其产生较高的时间折扣率,即放弃长远的大回报,而追求眼前的小回报,或者干脆得过且过、不管回报。也就是说,当贫困个体发现世界是不公正的,将来也是难以预期的,那么他们就会偏好获取眼前的小利而放弃长远的大利。因此,贫困群众频频表现出拒绝投资子女的教育、宰食扶贫猪苗牛崽而等不及出栏等行为,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理论上来看,社会心理受制于社会现实。要改变个体的贫困处境,最根本的办法还是要提供社会条件的支持,去除补偿性刻板印象带来的暂时安慰,建立以权利公平、规则公平、机会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每个贫困者都可以通过自身的能力和努力改变命运。诚然,受社会条件的限制,这种情况在短期内往往难以得到改善,但是除此之外,还有两条简单高效的途径可以增强贫困个体的控制感。其一是进行人力资本干预,使贫困个体得到卫生、医疗、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投资而提升脱贫的人力资本;其二是加强积极心理资源的开发,贫困个体的心理资源是能够培植、开发、测评与干预的。这两者对个体控制感的提升效果,已为诸多心理学研究所证实。对此类心理因素在长效脱贫机制中的探索与运用,也许是一个有价值的思路。
(本文受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青年项目(17颁惭窜042)、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8惭厂036)资助)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管理学院应用心理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