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和推进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在应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保持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方面,上海理应作出表率、承担更大的责任,化挑战为机遇、转压力为动力。一方面,要树立忧患意识,着眼长远;另一方面,要保持战略定力,以我为主,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引领创新来推进高质量发展。
正确处理“破”与“立”的关系,培植发展新动能
中国发展所面临的冲击和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实力抗风险能力还不够强,表现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还没有真正建立,体现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还需进一步确立。这就需要我们紧紧抓住经济转型升级这个“牛鼻子”,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引领创新,加快培植发展新动能。
目前,上海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也是阵痛期。这一过程中,传统产业当然需要进一步提升发展,但更关键的是加快发展新兴产业。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破”与“立”的关系。
一方面,通过对传统产业的“破”,为新兴产业的“立”腾出空间;另一方面,通过新兴产业的“立”,为传统产业的“破”增添新活力。要舍得下本钱,忍一时之痛,通过淘汰一批、转移一批、改造一批的办法,对于那些发展空间小、难以通过转型升级改造的落后产业予以坚决淘汰;对于产业链长、存在一定发展空间的产业,要把中低端坚决转移出去;对于那些能够通过转型升级实现“凤凰涅槃”的传统产业,要着力推动科技创新,推动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焕发新活力。
“破”与“立”的重点是“立”。要通过“破”倒逼“立”,通过“立”加速“破”。制造业领域要聚焦解决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加快发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产业。特别是,要利用好技术窗口期,加快发展大飞机产业。
服务业领域要加快发展新金融、金融科技、绿色金融;文化领域要加快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创意文化产业;在继续发挥好上海高等教育已有优势的基础上,要继续引进优质国际高等教育资源、优质民办高等教育资源,实现“不出国留学”;在体育领域,既要发展竞技体育,更要加快发展体育经济、体育产业。
在加快新兴产业“立”的过程中,需注重解决好两个问题:
一个是更大力度支持科技型民营公司发展。要解放思想,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同时,学习借鉴其他城市的经验,优化所有制结构,为科技型民营公司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另一个是提升上海对高端人才尤其是优秀青年人才的吸引力。一方面,产业转型升级靠人才;另一方面,上海是一个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必须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青年人才来上海。在这方面,应该出台更多的硬招、实招。
总之,必须打破固化观念,放下包袱,敢于突破自我,保持已有优势,培育新的优势,增强城市活力和竞争力。
正确处理加快自身发展和服务国家战略的关系,加快城市能级提升
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加快自身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是重中之重。同时,作为长叁角都市圈的龙头城市,带动和辐射长叁角地区发展也是上海肩负的重大责任。这就要求上海既要眼睛向外,又要眼睛向内,正确处理好加快自身发展和服务国家战略的关系。
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面临挑战的背景下,上海应承担起国际多边治理机制载体建设的任务,包括建立跨国的多边治理机构、跨国的知识产权法庭、跨国的仲裁法庭、国际性体育组织总部和重大赛事协调机构等,发挥上海独特的区位优势与文化优势,提升上海在中国经济爬升中的作用。
另一方面,要将这些机构的引进、建立与长叁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有机衔接起来,为长叁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的建设提供引领,发挥好龙头带动作用。
近期而言,要充分利用好一年一度的进博会这个平台,扩大上海的国际影响,提升上海城市形象与竞争力。在影响和带动长叁角乃至全国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使上海成为中国笑纳百方、汇集天下商品和资源的有效通道和载体。中长期来看,要积极筹划申办世界级重大体育赛事。通过举办国际顶级赛事,迅速提升城市能级,推动长叁角都市圈跨省统筹协调机制的实际落地。
总的来说,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保持耐力和信心,处变不惊、主动作为;要以“十四五”规划研究为契机,把制造业转型升级、服务业提档升级和“五个中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上海自身经济转型升级与长叁角一体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经济、科技硬实力增强与文化软实力提升有机结合起来,把人口结构优化与先进要素增量引入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上海城市的活力和竞争力。
(作者为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市决策咨询委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