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青年工作是我们党和国家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如何把当代中国青年所担负的历史使命与青年的成长成才有机结合,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深刻总结的重要问题。从根本上说,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筑牢青年道德根基,培育新时代青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需要完成的历史重任。
深刻把握筑牢青年道德根基的重要性
筑牢青年道德根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任务。把青年一代培育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当前我国青年工作的根本目标。作为衡量青年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首要标准,德最为根本。换句话说,道德是使社会有序发展、使人成之为人的重要基础。一个社会如果缺乏基本道德,它就不可能有良好的社会风尚和高度的精神文明。一个人如果缺少道德素养,他就难以拥有高贵的灵魂与宽广的胸怀。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亟须充分认识人才失德的危害性与人才修德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只有将道德培育置于基础地位,青年工作才不至于偏离方向。
筑牢青年道德根基,需要传承五四精神、成就德行高尚。百年前,无数有志青年挺身而出,于荆棘丛生之处为中华民族开辟了一条前进之路,用青春与热血浇筑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思想内核的五四精神,彰显了崇高的道德人格。百年来,五四精神激励着一代代青年前赴后继,创造了无愧于时代与人民的光辉成就。新时代青年应当传承好五四精神,提升大德、大爱、大情怀,铸就崇高品格,担当时代使命。因此,把五四精神传承与青年道德培育紧密结合,是传承好五四精神的关键环节。历经百年传承,五四精神现已印刻进民族的精神血脉,成为一种道德文化的遗传基因,汇入现代中国的道德精神谱系。在此意义上,传承五四精神与推进道德建设具有内在一致性。道德建设涵盖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诸多方面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只有把五四精神传承与青年道德培育紧密融合,才能使五四精神具有现实的生命力,才能传承好五四精神。
深入领会新时代青年道德培育的重要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等,既为新时代思想道德建设作出了重大部署,也为新时代青年道德培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热爱祖国,树立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一种深沉而持久的情感。它激励着一代代青年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在新时代,爱国、爱家已同爱党、爱社会主义熔铸在一起,成为最基本的道德精神,也是最基本的责任与义务。新时代青年应积极投身于家国的建设中,与祖国风雨同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向共进,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共发展,与时代共奋进。
培养社会公德,升华责任担当精神。勇于担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是在一代代青年的担当中,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新时代青年应自觉遵守文明礼貌、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社会公德,担当起基本的公民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担当起构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的责任;不惧艰难困苦,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秉承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精神,肩负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
培养职业道德,践行伟大奋斗精神。在历史上,中华民族依靠伟大奋斗精神,创造了灿烂文明,走向了伟大胜利。新时代青年应继续弘扬奋斗精神,在奋斗中完成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新时代青年,“奋斗不只是响亮的口号,而是要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见精神”。新时代青年应当立足本职,增长才干,凝聚奋斗的力量;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去奋斗;不断奋起,持续地去奋斗;用奋斗、实干与奉献的青春,诠释对国家、民族与人民的深情大爱。
锤炼个人品德,夯实道德基石。修身正己,臻于至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个人品德提升不是私事,更不是小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青年应当不断锤炼品德修为,正心明道,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相结合,努力成为良好道德的践行者和移风易俗的推动者。
全面搭建青年道德培育的平台
理论教育与实践体验相结合。推进道德课堂建设,深化青年对道德的认同,是道德培育的基础工程。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增强道德传递效果,确保有效发挥主渠道作用。其他课程应当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育人体系。当然,只有立足现实生活的沃土,道德之树才能具有成长的活力。道德培育要大力拓展社会实践路径,从静态知识传授回归生活世界,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体验的有机融合。
情感关怀与制度管理相结合。青年阅历不足,心智尚未成熟,缺乏足够的理性判断能力,容易出现道德认知与行为的偏差。道德培育要遵循青年成长规律,密切关注青年的思想动向与道德成长,对道德行为偏差给予理解与包容,引导他们自觉走向生命的和谐。道德培育不仅需要用情感来感化,而且要用制度来保障。各类高校应当制定一套合理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使其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中提升道德素质。
文化育人与环境育人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生命中的血脉,离开它的丰厚滋养,任何生命的发育都犹如无本之木,最终陷入枯萎。各类高校应当积极展开文化知识培育,创建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学生在文化的浸染中,在环境的熏陶下,坚定文化自信,丰富自身精神世界,培养与时俱进的健全人格。
示范与引领相结合。充分发挥道德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是推进道德培育的重要途径。各类高校应当积极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打造榜样宣传、榜样巡讲等诸多平台,营造崇尚、争当道德榜样的氛围。作为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榜样,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学识魅力与人格魅力,引领学生开启智慧之门,涵养学生的心灵。只有把言传身教统一起来,教师才能成为青年的引路人与知心人,为青年的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
总之,青年道德培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沉淀与培养提升,需要全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因此,我们应当抓好青年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期,筑牢青年道德根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青年。
(本文系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项目“现代性视角下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研究”(17叠碍厂120)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