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版年画是我国历史上分布最为广泛、影响最持久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以往学界对于木版年画的研究,多将其视为一个单独的艺术品或艺术形式进行文献整理和图片挖掘,这就极易导致将木版年画视为一个内在逻辑与理论来源上相对封闭,且脱离民众生活、固态、缺乏质感的艺术类型。木版年画不同于其他绘画形式。它包含着民众在特定时刻的心理与民俗活动,传递着民众某种浪漫情怀与民间理想,表达着对现实生活和未来的某种态度,其在民众的精神世界与现实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在现实生活中,木版年画并不是固态的,而是活态的。
民俗学者将语境引入民俗学的研究,认为“就具体的民俗事象来看,时间、空间、传承人、受众、表演情景、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等不同因素共同构成了民俗传承的语境”。就民俗学而言,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欧美,学科研究的主流转向“语境中的民俗”已成为学界的普遍共识。民俗学者自觉地在一个限定性语境范围内开展自己的研究工作,这对开展民间艺术形式的研究颇具借鉴意义。任何民间艺术形式都存在于其所处的乡土语境中,或可言乡土语境是民间艺术形式存在的根本。在以往对于民间艺术形式的研究中,研究者多把其“从具体的时空坐落中抽取、剥离出来,无视具体时空坐落中的语言与制度体系、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人们对制度和行为的看法,更不考虑文化与创造文化的人之间的关系”。这无异于将原本有着丰富文化内涵与生命韧性的艺术形式抽离成一些脱离具体时空的无生命力的僵硬文化物象。
需要说明的是,语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即语境并非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因参与其中的时间、空间、人等多种因素的变化而不断流变。语境范围是有大小之分的,既可以是一个村落、乡镇大小的语境范围,也可以是一个文化类型或族群的语境范围,还可以是某一个历史时期的语境范围。不同语境下的文化物象可能呈现出迥异的面貌。任何一个具体的民间艺术形式既存在于我们的民族大语境之中,也存在于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性语境之中,还存在于不同地域的差异化语境之中。因此,围绕一个具体的民间艺术形式开展研究,要对其在不同语境下的表现形式及涵载的时代寓意加以分析,才能相对细致全面地对其加以深描。民间艺术形式本就置身于一个不断变化的语境中,任何研究静态的民间艺术形式的方法,都将失去对其全面且活态的认知。
将语境引入到木版年画的研究中,在特定语境中能够多维地观察到活态的木版年画及与之密切相关的鲜活民俗事象。就笔者长期关注研究的对象聊城木版年画而言,其既受黄河流域农作文化的广泛影响,更受运河流域商业文化的深层影响,这在其所处鲁西运河流域的社会中表现得较为明显。明初至今,聊城运河社会的木版年画经历了由移民而来的外来艺术形式,到区域民众特定精神信仰的民俗用品,进而成为区域部分民众群体生计的产物,直至新文化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嬗变过程。这一嬗变过程既受其所处区域社会的乡土文化和民众群体的影响,更被国家大势所左右。
民间艺术形式的嬗变是在一个更加宏大的语境中实现的,在以往对于民间艺术形式的研究中,多是作为其历史背景予以简单交代,少有将语境中活态的民间艺术形式予以呈现,呈现的多只是一个对于其历史沿革、题材、特征、功能等民间艺术形式的介绍,感受不到其在当时社会语境中与多种因素之间的互动,使其相关研究缺乏应有的质感。将语境引入到民间艺术形式的研究中,或在一定语境中研究民间艺术形式,能够让观者看到一个与乡土社会有着密切互动的活态艺术,也能感受到民间艺术形式的动态继承。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从群体生计到文化遗产:聊城木版年画研究”(18驰闯颁760136)、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重点项目“东昌府木版年画研究”(17叠奥驰闯02)阶段性成果;山东省民间美术资源保护与研发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