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当好国家战略承接者、实施者和推进者

王健2019年07月16日10:09来源:

原标题:当好国家战略承接者、实施者和推进者

70年栉风沐雨,70年砥砺前行。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始终是国家战略的有力承接者、实施者和推进者。

  第一,中央始终高度重视上海的地位和作用,不断赋予上海承担国家战略、参与国际竞争的重大使命和责任。

  解放初期,中央尤为重视发挥上海的工业基础优势,希望经过产业结构调整来推动上海产业升级与城市功能转变。同时,鼓励上海加强对内地的支援,推动国家工业化进程。

  1955年11月5日,毛泽东同志在视察上海港口时指出:“上海是我国的第一大港,又是一个国际港口,是一个有发展前途的港口,一定要把它管好。”1956年,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进一步强调,要好好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使我们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

  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浦东开发开放为契机,上海迅速从“后卫”走向了“前锋”。邓小平同志明确表示:“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

  2001年5月,国务院批复并原则同意《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年—2020年)》。自此,“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成为中央对上海发展的目标定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求上海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承担起自贸试验区和科创中心建设的两大国家战略。

  第二,上海的发展始终得到中央关怀和国家支持。

  新中国成立之初,以全国之力保障上海米、棉、煤的供应,确保城市正常运行。同时,将江苏的10个县划入上海,标志着上海由单纯行政区转变为市区和郊区的联合体,使市区有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1969年,为解决原材料、燃料供应不足的问题,中央决定将邻近上海的原材料基地交给上海自主开发。梅山铁厂从该年5月动工,耗时两年多完成主体工程。1972年,中央又决定在金山建立石化总厂,不仅解决了当时全国的“穿衣难”问题,而且给上海注入了先进的技术和产业项目。

  改革开放之初,中央决定在上海宝山建立宝钢,这是四个现代化重大战略工程之一。浦东开发开放以后,中央赋予了许多新政策,“不特而特,特中有特,比特区还特”。

  此后,中央又交给上海建立证券交易所、举办世界博览会、建造洋山深水港、探索建立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一系列政策和项目。

  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上海并发表重要讲话,又交给上海新的叁项重大任务,即增设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实施长江叁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

  第叁,上海始终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承接、实施和推动国家战略。

  上世纪50年代,上海充分利用工业潜力、合理发展工业生产,开展了卫星城和两大基地建设,掀起了一次经济建设的新高潮。伴随这一进程,上海逐渐由轻纺工业为主的工业城市转变为全国的重工业基地。

  中央决定浦东开发开放后,上海抓住机遇、东西联动,出现了“一年一个样,叁年大变样”的喜人局面。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上海率先探索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有力引领了新动能的转换。

  第四,坚持“一盘棋”,坚持在服务全国中发展自己。

  “一五”期间,上海为全国建设输送了大批物资、技术和人才。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58年,上海输送外地的劳动力超过150万人;支援各地机床4万多台、棉布85亿米、汽车外胎86万条、胶鞋4亿双。

  上世纪60年代,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工业基地和科学技术基地,成为支援叁线建设的重点地区。1965年起,上海还承担了在江西建设华东小叁线的任务,安排军工项目19个,投资2亿元左右。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不仅为苏浙地区的乡镇公司提供了大量技术和人才支持,而且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对口支援叁峡库区移民,对口援藏援疆,对口帮扶云南,对口支援青海果洛,对口支援贵州,在缩小地区差距和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作用。

  当前,上海发展中的人口、土地和环境等约束变得更紧,创新创业的动力、活力和能力还不强,民生保障、城市管理、公共安全等领域的短板显现,各种潜在的风险和挑战增多,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需要用大力气化解,不少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亟待破除。决胜阶段,考验的是信心、责任和勇气;破解难题,取决于智慧、能力和韧劲。我们要立足全国看上海,全力以赴落实中央交给上海的叁项新的重大任务,持续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服务全国、辐射亚太、联通世界中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史“创新团队首席专家)

(责编:孙爽、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