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找准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着力点

张大友2019年07月18日08:49来源:

原标题:找准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着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当前,高等教育领域面临着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实施经济社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重大任务。这些重大任务的完成根本上要依靠高校培养出一流人才,生产出一流成果。因此,高等教育管理改革必须找准着力点,聚焦高校人才和成果的“生产”环节,在解放和发展高校生产力上下功夫。

在认识上,重视高校的生产属性,明确高校的生产功能。长期以来,我们将教育行业主要归属于服务领域或者社会消费行业,对其生产属性有所忽略。在我国高等教育实践中,高校归属于事业单位,行政化和机关化程度较高,办学自主权由上级授予,特别是资源配置权高度集中于行政部门,作为生产主体的高校能动性有限,生产功能未能充分发挥。

马克思把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总过程划分为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其中生产是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知识、劳动力等非物质资料生产系统的分析也可借用该分析框架。从属性来看,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不同活动也同样具有“生产”“分配”等性质差异。比如,教学、科研等属于高校“生产”性质的活动,而各类经费、项目、平台等资源争取则属于“分配”性质的活动,各类评比评审也最终指向资源“分配”。

各行各业都有生产力,高校更有生产力。高等教育本质上也是一种生产活动,但其生产不是物质生产,而是知识生产、劳动力生产。高校通过培养人才把知识转变为劳动力,通过科学研究创造新的科学技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都是在“生产”。高校教师通过社会服务,更是直接在社会生产领域从事生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既是高校生产的基本形式,也构成了高校的基本职能。要培养出高质量人才、生产出高水平成果,必须高度重视高校的生产属性,充分释放高校的生产功能。

在体制上,完善高校的管理模式,建立有利于教师聚焦“生产”的管理机制。长期以来,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仍然存在着较多影响教师生产力有效发挥的制度和做法,高校机构职能条块过多、行政色彩较浓,内设部门简单照搬政府机关,较为庞大臃肿。各类教学科研过程、业绩的检查评比,名目繁多,重留痕轻实绩,学校和教师应接不暇、不堪重负;体制机制不利于聚焦生产,教师群体主要精力偏离教学科研等直接“生产”活动,在非生产环节花费精力过多,这制约和影响了高校生产力的解放。

因此,要尊重高校教师的创造性劳动,进一步向高校放权,给教师松绑减负,克服“表格教授”“表格教学”“表格科研”等形式主义、痕迹主义。推动高校内设机构改革,加强管理职能之间的深度融合,精简内设机构数量和机关工作人员,建立教学科研管理运行扁平化运作机制,避免造成机构虚设,人力资源浪费;依托“互联网+”等手段,将名目繁多、环节复杂的管理要求转化为简明的服务,提高办事效率,让高校教学科研人员从过多过苛的要求、僵硬的考核、繁琐的表格中解放出来;在权力分配方面,要在国家大政方针范围内,大力向教师分权,充分赋予教师教学自主权、科研自主权;积极发挥学校的自治管理机构如学校学术委员会、校友委员会等的作用,尽可能将办学活动的过程管理事务等向其移交。将长期以来较多牵制教师“生产”的管理资源,更多转化为聚焦“生产”的支持力量。通过对资源、权力等的科学整合配置,建立起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强化高校“生产”环节的支持体系。

在资源条件上,压缩教师的“非生产”活动,建立支持教师潜心生产的资源配置体系。当前,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体系还不完善,比如各种教学科研项目、质量工程等的申报是高校教师的日常活动,但由于这些项目承载了过多的附加功能,耗费了学校和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少项目、工程已经远离当初设立的初衷,正在异化为纯粹的资源分配手段,而没有产出与之相匹配的实际成果。从本质上讲,项目申报立项等活动均属于“非生产”活动,是从属于生产或者为生产服务的,这类活动过多,必定冲击直接的生产。

在资源配置方面,要引导人财物等资源流向高校“生产”环节。要聚焦主责主业,突出教学和科研主体地位,机构设置重点要强化教学科研,人力资源重点向教学科研一线倾斜,各类经费要重点投向教学科研等生产一线。要改革各类教学资源、科研资源的分配机制,下大力气压缩精简指向资源分配的各种项目、工程、平台等的申报评审,节省高校教师投入该类非直接“生产”活动的精力和成本。要大力减少教师非教学、非科研时间,让广大教学科研人员的主要精力真正用到备课上课、读书写作、调查实验等直接的“生产”活动中。

在绩效评价上,强化实绩导向,通过评价考核导引“生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

要进一步健全完善高等教育考核体系,在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上,要坚持“生产”标准,突出教学、科研的实绩导向。以立德树人、为社会培养需要的各类人才数量和质量为标准评价学校,以潜心教书育人、科学创新的实际贡献评价老师。防止简单唯规模、唯帽子、看材料评价学校和老师。注重绩效工资分配的导向作用,坚持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倾斜。取消各类缺乏实质意义、分散教师教学科研精力的考核事项,坚决避免各种形式主义、劳民伤财的督查检查事项。

(作者单位:长江师范学院重庆教育改革研究中心)

(责编:孙爽、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