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17日,河南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联合主办的“近现代中国国家治理学术研讨”工作坊在开封举行,工作坊主题为“近现代中国国家治理的理论、实践及其得失与镜鉴”。来自国内外多家高校和科研单位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河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孙君健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
中国近现代政治法律变化剧烈,所涉内容纷繁复杂,是专家学者关注的核心问题。工作坊召集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翁有为指出,“五四”前后时人对于军阀成因问题的讨论,提示人们要消除军阀现象,就要进行根本性的社会改造,这种认识促进了中共革命理论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黄道炫认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理念和政治文化的范导下,通过会议、巡视、检查、突击、竞赛、群众路线、数目字管理这些具体落实机制的交相影响,共同打造着一个效能优先、有令必行的体系。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德鲁斯校区历史系教授方强指出,系统性的官僚腐败和反复无常的统治者是清朝体制的根本缺陷。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柳岳武认为,清朝政府针对僧人频频犯案推出“以杀戒杀”政策,但由于人增地少,俗世之人频频参与寺庙利益的争夺,反而导致涉僧案的高发和清代僧尼世俗化的增强。
经济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基础性内容,是专家学者的重要关注点。美国爱荷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陈爽认为,1902年清朝政府开始在东北摈弃封禁政策,推行国有土地清赋放荒政策,标志着其对东北“国家—社会”关系以及土地关系重新界定,为1907年东叁省建省铺平了道路。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霍晓玲指出,1947—1956年,中共城市政权建设深刻改变和影响了城市社会,具体表现为政治社会化和社会政治化。对此,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史教研部教授王海光认为,当时中共对城市功能定位是生产性城市,但实际上城市聚集了生产、生活等多种要素,应加强社会、经济、生活等方面的分析和探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会芳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于苏南地区“一田两主”制的改造,既着眼于满足贫雇农的经济需求,也兼顾稳定社会与发展生产的目的。
中国近现代文化思想和文化制度,以及二者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关系,引起专家学者重视。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孙君健指出,近现代中国的国家治理处于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期,对相关问题研究的深入发展,可以为当下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提供有益借鉴。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金民卿认为,研究近现代国家治理,一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二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立足历史实践、总结历史教训;叁是要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服务当代。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章百家指出,国家治理体系的研究一方面要吸收传统经验,另一方面需要大量年轻学者参与。研究者在研究方法上要把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结合起来,在思想上要把实事求是和思想解放有机结合起来。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教授张太原在提交的论文中指出,《独立评论》知识人在国家危亡的形势下,主张国民政府要采取宣传的方法来灌输“国家学说”或“群己关系”说,提出既与党化教育相合又有明显不同的教育主张。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恭忠指出,晚清来华的西方传教士从下层群体日常生活中“发现”中国“社会”,进而认识、理解、把握这个社会的特质,由此确定了蝉辞肠颈别迟测这一概念在中文语境中的内涵。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