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公布的《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对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提出“共建人文湾区”,要“发挥粤港澳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优势,共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笔者认为,共建人文湾区要立足“一国两制”多元文化交融共存、世界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特点,发挥香港、澳门与珠三角九市的文化一致性,推动粤港澳三地共同传承弘扬岭南色彩的中华文化,不断拓宽港澳与内地共同发展空间,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顺应时代潮流,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湾区命运共同体。
共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现代开放创新型湾区新文明
概括而言,建设人文湾区的战略目标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一国两制”特征的湾区文化新形态,推动湾区各城市传承发展岭南色彩的中华优秀文化,全方位开展人文交流合作,共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现代开放创新型湾区新文明,形成人文精神浓厚、多元文化交融、文化繁荣兴盛、社会文明水平跃升、国际文化影响力强劲、和谐美丽、宜居宜业宜游的“人文湾区”。具体而言,人文湾区要达到以下目标:
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建设全球绿色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湾区文化生活圈,建设充满人文关怀、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湾区人共同精神家园。
文化软实力显着增强。形成与大湾区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国际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构建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湾区文化总部和湾区文化产业带,培育一批国际知名的文化品牌和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公司,打造国际时尚创意产业高地、新媒体发展中心、教育文化中心,成为全球文化资源要素的配置高地、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重要策源地。
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中华文化凝聚力显着增强,国际影响力、国际传播力显着增强,使湾区成为中华文化创新、发展并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和“重要通道”,成为支撑“一带一路”文化先行的桥头堡,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的主力军。
多元文化进一步交流融合。打造世界不同文明交流互鉴高地,充分利用汉语、英语和葡语叁大文化语言纽带,推进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坚定文化自信,推进中西方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和多元生活方式交流融合,成为推进中外文化交流的枢纽地。
建设人文湾区的创新探索
在“一国两制”条件下,如何让大湾区城市群形成“融合”发展态势,破除行政和制度壁垒,让创新要素顺畅流动,资源优化配置,形成有机整体以提升效率、释放更强动能,是共建人文湾区的最大任务。必须借鉴世界叁大湾区文化建设经验,加强对大湾区人文精神的提炼、宣传、培育,彰显湾区意识,传承岭南色彩的中华文化,弘扬爱国爱港爱澳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开放、创新、活力的特质引领大湾区文化建设和人文精神塑造。
出台“人文湾区”振兴发展规划,推进形成并彰显湾区意识。配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广东省《实施意见》和《叁年行动计划》,开展“我是湾区人”的湾区人文精神的提炼、宣传、培育,推动形成粤港澳“文化共生”和“文化融合”的广泛共识,提升大湾区发展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加强大湾区传媒交流合作,积极利用网络平台,运用新媒体工具,塑造“共建人文湾区”的和谐友好文化生态和舆论环境,推进全社会在精神价值层面形成“湾区人”“湾区意识”“湾区认同感”。
共建国家级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新发展实验区。人文湾区建设要承担新时代国家文化改革创新发展重大历史使命,需要有更高的平台统筹发展。可探索由国家部委与粤港澳叁地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级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先行先试,为新时代文化改革创新发展探索经验。突破不同体制以及行政区域壁垒,以一区多点(园区、基地、中心)模式创建文化创新发展实验区,探索建设湾区文化小镇。鼓励广东文化公司,尤其是文化国企加强与港澳合作,为港澳相关领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也为湾区文化产业与“一带一路”对接以及走向世界建立桥头堡。
建立大湾区文化统筹交流协调发展机制。适应共建人文湾区需要,以推动粤港澳文化全方位深度合作为目标,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健全中央、省、市和港澳常态化的文化建设沟通互动机制,成立不同层次的文化交流联络机构,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的作用,对接文化交流合作工作。
推动湾区文化总部经济和湾区文化产业带协同发展。充分发挥珠叁角主阵地作用,推动珠叁角城市群构建湾区文化总部经济,形成人文湾区核心区;推动粤东粤西粤北加强与大湾区发展对接,推动形成“人文湾区”拓展区;围绕打造一批湾区文化品牌,建设湾区文化核心引擎城市、重要节点城市与湾区文化小镇相得益彰并兼具有岭南特色的湾区文化产业带。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