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中非智库合作网络

王珩2019年07月22日08:32来源:

原标题: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中非智库合作网络

  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作了题为《携手共命运 同心促发展》的主旨讲话,指出在未来3年和今后一段时间重点实施 “八大行动”,共筑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峰会至今,多项成果落地:2019年4月9日,中国非洲研究院挂牌成立;6月19日,党中央批准成立了全国政协第一个中非友好小组;6月25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果落实协调人会议举行;6月27日至29日,第一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在湖南长沙举行。

  智库合作与学者交流是中非人文交流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19-2021年)》明确,中国将同非方深化文明互鉴,打造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增强版,继续举办中非合作论坛—智库论坛,在智库论坛框架下建立中非智库合作网络,继续实施“中非智库10+10合作伙伴计划”。如何理解和落实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2.0增强版”,如何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中非智库合作网络,这是摆在中非学者面前的重要议题。

  中非思想交流与智库合作:历史基础深厚

  中非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作为世界史上的两大文明区域,中国与非洲都有悠久的知识传统与独特的思想遗产。经过六届中非合作论坛的探索,中非合作为解决全球发展问题、安全问题、治理问题提供了新方案和新智慧。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向世界宣告:中非将携手共筑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责任共担、合作共赢、幸福共享、文化共兴、安全共筑、和谐共生,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典范。这是中非命运共同体从理念到实践的丰富和完善,为中非合作和智库交流提供了根本遵循。

  随着中非关系深入发展,中非智库合作越来越受到双方重视,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强。2009年中国政府“对非务实合作八项举措”出台,首次提出促进双方智库学者间的交流与合作;2011年首届中非智库论坛召开,2012年该论坛作为中非民间对话的固定机制被正式纳入中非合作论坛框架;2013年,“中非智库10+10合作伙伴计划”启动,10家中方智库与10家非方智库建立合作。2004年,教育部设立了首批4个援外培训基地,承担援外人力资源培训,现任中非共和国总统图瓦德拉就是2005年非洲大学校长研修班成员;商务部援外培训基地2011年开始设立发展中国家、非洲法语、英语国家智库研修班,至今已培训各类人员近3000名。这些机制化的合作平台,加上中非智库与学者的民间交流,推动了中非两大文明之间的交流对话,促进了政治互信、经贸往来与人文交流,为双方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智力支持。

  建立中非智库合作网络:现实动力强劲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催生了智库网络。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出现了智库网络和政策网络。前者是一种基于智库并围绕智库发挥作用的网络,由持有共同观点的研究者、智库成员、合作者组成。如成立于1999年的全球发展网络,其定位是“产生和共享知识,建立研究能力,为思想和政策发展架设桥梁”。这一组织在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快速发展,是政府机构、国际组织、跨国集团和国内团体的联合,这一联合取得的成果是单一机构所无法完成的,为国际事务的政策决策提供更强大的合作和参考。如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发起的“The Council of Council”(“各委员会的委员会”),旨在把世界各国的外交政策研究机构联结起来,对全球治理和多边合作问题共同展开讨论。其成员包括澳大利亚、比利时、巴西、加拿大、法国、德国、印度、英国、中国等国的诸多智库。其中,非洲智库有埃及的政治与战略研究中心、尼日利亚国际问题研究所、南非国际事务研究所等。在全球智库网络建设的浪潮中,中非理应携手共建智库合作网络,为中非关系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智力支持。

  共建“一带一路”为中非智库合作赋能。中国与非洲39国及非洲联盟成功签署共建“一带一路”政府间谅解备忘录。中非智库积极参与,近年关注“一带一路”的相关智库不断增多,成果数量增长迅猛。如成立于2015年的“一带一路”百人论坛,其定位就是打造“网络型智库”,已举办四届年会。2019年4月24日,由新华社研究院联合15家中外智库共同发起的“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在北京宣告成立。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要发挥智库作用,建设好智库联盟和合作网络”重要指示精神的有力举措,也是对中外专家对于搭建合作平台、推动“一带一路”学术交流机制化常态化共同意愿的积极回应。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强调:“智库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力量。开展智库交流合作,有助于深化互信、凝聚共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更高水平迈进。”“一带一路”建设已成为共筑中非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建立中非智库合作网络正逢其时。

  建立中非智库合作网络符合中非发展需求。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全球性挑战不断涌现,国际规则、机制与秩序面临深刻重塑。联合国2015年后议程将“可持续发展目标”列为核心内容。非盟《2063年议程》号召非洲人“在共同价值观和共同命运基础上合力建设繁荣团结的非洲”,提出了包括可持续发展在内的七大愿景。近年国际形势总体平稳,非洲国家政治与经济发展势头良好,非洲智库得到了较好发展,继20世纪五六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之后,掀起了非洲智库发展的第叁个高潮,表现为研究领域扩大,国际合作拓展,智库数量激增。同时,非洲智库也面临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可持续发展危机。面对挑战,非洲智库做了探索与努力,不断深化非洲智库间合作,发出非洲声音。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作为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理应实现智库携手、打造学术共同体。

  建构中非智库合作网络的思考建议

  智库合作是中非合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中非双方在该领域开展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举办了中非智库论坛等高质量交流活动,为中非关系营造了积极的学术氛围和民意基础,但与当前中非关系快速发展产生的实际需求相比,中非智库合作的规模和水平还有差距,与中非合作引领国际对非合作的势头还不匹配。如何促进中非智库合作走深走实,为中非关系提供更大智力支持,同时提升中非话语权,讲好“中非故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为中非智库合作的未来提供了新遵循,双方应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智库合作网络,在战略思维、政策规划、理论创新和机制建设等方面作出具有时代特点的贡献,以此提升中非合作的自觉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打造中非联合交流计划的“增强版”。

  重视顶层设计,增强号召力。可由中非知名智库牵头成立合作委员会、指导委员会,其参与方主要是中非重要智库和具有智库职能的媒体机构,同时包括国际组织、高校研究机构以及以个人名义参与的知名学者。在原有“中非智库10+10合作伙伴计划”基础上设立指导单位、理事单位、分委员会,如经济委员会、文化委员会、公司委员会、媒体委员会等,明确相关章程及组成人员。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形成并发布合作宣言,拟订与中非合作论坛相适应的叁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及评估机制。设立秘书处,由发起智库或其他知名智库承担,负责日常运作,为会议筹办、学术交流、课题合作、信息收集、成果展示等提供服务。

  构建合作网络,增强凝聚力。建立议题网络,从中非合作“八大行动”出发,针对产业促进、设施联通、贸易便利、绿色发展、能力建设、健康卫生、人文交流与和平安全等领域,结合智库特色建立分网络;建立研究网络,就当前中非合作领域中特别关切的内容,进行重点对接。如国家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已发起设立“对非投资智库联盟”,中国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南非高等教育和培训部工业和制造业培训署等58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中国—南非职业教育合作联盟,被纳入中南非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教育领域成果;建立成员网络。借鉴光明日报与南京大学建立的中国智库索引CTTI,逐步建立起基于中非智库和学者的数据库ATTI(African Think Tank Index)。基于一定标准吸纳相关智库和学者进入网络构架,承担相应义务,享有相关权利;建立平台网络。主要由基金会和社会团体、公司、政府和国际组织等组成,依托平台网络将民间社团与强大的商业、财政资源、国家和国际组织政策实施能力相结合,通过合作解决复杂问题,为中非合作事务决策提供保障支持。

  深化合作机制,增强影响力。聚焦深化合作。目前的中非学术交流活动多以研讨会、人员短期互访等形式开展,中非学者联合研究项目不多,互动不足,缺乏深入探讨。为形成有效的合作,中非智库要紧扣重点,围绕中国改革开放、减贫发展、教育、医疗、人力资源、安全事务合作等现实问题,特别是面临的挑战与不足,提出具有针对性、务实管用的思路和建议,形成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可探索联合成立国别或领域研究中心、互设联络处和工作站,让中非经贸红利反哺中非人文交流,加大资助投入,拓展“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中非智库10+10合作计划”数量,形成更多品牌;积极引导舆论。中非智库合作网络要积极发声,敢于并善于回应外界对中非合作的杂音,消弭误会、澄清曲解、凝聚共识、联通政策、沟通民心,理直气壮地唱响中非关系的光明前景,打造行之有效的中非话语体系;推动理论创新。中非智库要与时俱进,结合国际和地区形势演变,学习国际智库先进经验,体现中非特色,创新方式方法,形成中非思想学术共同体,为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中非智慧”。

   (作者:王珩,系云南大学博士生,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责编:孙爽、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