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本”设计思想的目的在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享受和发展需要。广大设计机构和设计者作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供给方,作为当代社会创新、创意的中坚力量,应紧跟时代步伐、聆听时代声音、破解时代需求,必须以先进的创意理念和革新意识去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方案、开发新产物、引领新潮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的变化深刻影响着中国当代设计的文化语境,彰显出浓浓的民生情结和民本情怀,成为中国当代设计砥砺前行的先导和动力。
当代设计文化语境中的民本思想
设计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创造活动和艺术表现形式,功能性、情感性和审美性等特征决定了设计作品必须顺应其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及审美文化需求,必须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相关联,这些要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设计活动赖以形成与发展的设计文化语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同的时代和地域对应着不同的设计文化语境,也决定了不同的设计需求和设计风格。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伴随着大量西方设计思潮和设计模式的涌入,我国无论是在建筑设计还是在工业设计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现代主义设计理念一度成为我国的主流设计语境。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开始厌倦现代主义设计的理性原则和美学逻辑,设计需求开始逐渐地由物质层面的满足转向精神层面的追求,设计文化语境也随之发生变化,变得更加强调人在设计中的主体地位,突出以民为本,更加注重人性化及自由化。
民本,即以民为根,以民为本。老子曰:“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民本思想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资源,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民本”设计思想,则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享受、发展需要为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点的生产及建构思想,这一思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思想家提出来了,例如《史记·赵世家》中记载:“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明确地阐述了量制衣服和生产器械时必须方便民众的使用。
改革开放40多年来,物质增长和技术进步作为发展动能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成为当代设计在中国整体文化语境中迅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总体上来说,这一社会矛盾的变化就是民众需要和社会供给之间的矛盾关系发生了改变,具体表现在:从需求侧来说,民众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物质文化需要,而是更高质量、更有尊严的生活,是对更多获得感、参与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需要。从供给侧来说,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显着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但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在这一形势下,当代设计文化语境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变”的是消费者的消费理念、生活习惯和需求层次,而“不变”的是始终如一的民生情结和民本情怀,即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设计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民本情怀对中国当代设计的启示
“民本”设计的本质是解决或优化人民生产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其核心价值在于为人们创造更加舒适、美好的生活环境或生活便利。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从而进一步将民本情怀融入到了治国理政的实践之中,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将为中国当代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动力和政策引导。
1.设计创作应植根于民众生活,回归设计的本源。设计源于生活、融于生活、改变生活,生活是一切创意设计的出发点和灵感来源,创意设计总是以改善人们生活中的供需关系为目标。当我们发现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如遇紧急碰撞或急减速时,车里的儿童由于没有安全带束缚很容易受到外力冲击和伤害,这时候儿童安全座椅应运而生;当我们抱怨笔记本电脑的体积仍显笨重,不能满足即时化移动办公和差旅休闲应用时,平板电脑的出现较好解决了这一使用需求,凭借其轻薄、易携带、可触控等特性受到广大差旅人士和数码爱好者的喜爱。
正是由于越来越多消费需求的挖掘和显现,才涌现出越来越多“走心”的产物或服务,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加便利,也推动着创意设计不断向前发展。因此,设计创作必须深入生活、扎根民众,必须以民众生活的点点滴滴为创作前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所说:“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这就要求设计者们关心、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了解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层次和不同职业人群的生活需求,记录不同民众的生活特征和生活状态,挖掘民众内心深处的渴望与诉求。只有这样,设计者才能真正做到急民众之所急、想民众之所想,才能创作出最能打动人、最具人情味、最有温度的设计作品。
2.设计创作应沉入到社会底层,聚焦社会的边缘。设计创作作为扎根社会、服务社会的艺术创作活动不能是高高在上的“象牙塔”艺术,不应只是服务于高端小众群体,更应服务于社会大众,它应该像空气和阳光一样被所有人感知。
回顾近年来我国创意设计产业所取得的成就,大到住宅设计、景观设计、交通工具设计,小到家电设计、家居设计、生活用品设计,都能让人感受到创意设计带来的关爱与温暖。然而,仍旧有一些设计需求因受经济、利益、环境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得不到有效解决,存在一定的设计“盲区”,导致民众不能有效地分享设计红利给生活带来的美好体验和便利。例如在一些大城市,有些家庭依旧居住在建于20世纪70—80年代的陈旧而狭小的空间里,随着家庭人口的增多和成员需求的涌现,几代人同处一室的局面让现有的生活空间连基本的居住功能都已经无法满足,更别提居住的舒适性和便利性。他们一方面渴望现有居住环境能得以改善和提高,但另一方面又迫于缺乏规划改造意识或设计改造资金而不得不继续忍受着恶劣环境的煎熬。因此,创意设计必须赋予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人文担当,我们的设计创作必须静下心来,必须更多地沉入到社会当中去,尤其是沉入到社会的底层,为人民整体生活质量的提升和改善提供有效的途径与方案。
3.设计创作应着眼于节约发展,关注生态的未来。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当下,创意设计产业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美好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愉悦时,也带来了诸如过度包装现象日益严重、豪华包装问题屡禁不止、非环保材料大行其道等一系列生态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实际上是有违“民本”设计思想初衷的。我们在设计创作中主张以民为本,并不是说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为了吸引用户的眼球可以不择手段,绝不能将“以民为本”设计思想从人们所处的生态环境中孤立出来。相反,人与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环境保护是整个社会最大的民生,只有守住人民群众这一赖以生存的底线,才能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状态。
面对发展与环境、设计与环境、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关系,我们应该进一步强化当代设计师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改变唯市场、唯形式、唯利益的设计观念,突出新时代设计创作的主旋律,积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设计原则。我们不仅应拥有细微的艺术感知力和敏锐的生活洞察力,更应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文化担当。
总之,“民本”设计思想的目的在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享受和发展需要。广大设计机构和设计者作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供给方,作为当代社会创新、创意的中坚力量,应紧跟时代步伐、聆听时代声音、破解时代需求,必须以先进的创意理念和革新意识去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方案、开发新产物、引领新潮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坚持多想民生之策、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以亲民、利民、便民的设计作品诠释赤诚的民本情怀。
(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17厂闯叠177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