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画报》1905年9月创刊于广州,高卓廷为发起人,潘达微、何剑士、陈垣、陈树人等任编辑。直到1913年停刊,共出版 142 期。它是广东最早的石印画报,以“仿东西洋各画报规则办法,考物及记事,俱用图画,以开通群智,振发精神”为宗旨,以图像化的视觉形态,展示了一百多年前中国的革命图像,在爱国救亡的革命运动中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思想宣传作用。
以笔为武器的革命斗士
《时事画报》创办于拒约运动的高潮时期,不同于“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主张渐进式的探索和实验,在创刊之初,它就已经确立了明确的“以革命思想入画”方针,力戒早期画报“堕于风流自赏”的“恶习”,不仅开广东画报之先河,并且一举成为晚清画报中政治上最为激进、革命色彩最为浓烈者之一,风行海内外。革命呼唤着革命的美术,革命美术呼唤着革命的画家。《时事画报》鲜明的革命性质和其主要办报人的革命身份息息相关,何剑士、陈垣、潘达微、陈树人等人多为直接介入革命行动的新型知识分子。
纵观《时事画报》的主创,他们首先是有血有肉有担当有正义的人,然后又是有才华有想法有内涵的画家或者作家,集艺术家的敏感直觉和经验、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良知和担当以及革命者的抱负和襟怀于一身,把强烈的参与政治变革的愿望付诸办报等传播手段,充分利用画报这种“新媒体”的传媒特性,宣传政治思想和新知识,对普通民众进行启蒙。
暗杀是政治斗争的一种重要手段,尤其是在晚清推翻清廷的革命中扮演了特别重要的角色。革命党人将其定为“排满”的两大途径之一(另一种为暴动),报刊书籍大谈暗杀的好处,而接二连叁的暗杀案,也确实激励斗志振奋精神。《时事画报》非常热衷“暗杀”。自1906年初的“日日都话有暗杀,究竟为乜原因”,到1907年表彰俄国虚无党人的《女革命党》,再到1909年讲述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的《暗杀》,通常除了对事件进行叙述以外,《时事画报》还会对事件发表点评。《时事画报》中对于暗杀新闻的评论大致呈正面态度,虽然没有直接鼓励参与暗杀,但“虽大事难成,亦聊以快一时之意气欤!”难抑赞赏之情。
采用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叙事是指对特定事件的叙述。本文的叙事特指画报上用图像(通常配文字)来对革命活动、革命事件展开的叙述(报道)。《时事画报》以吸引受众为目标,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采用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刊载摄影图片、绘画等内容。
第一,贴近平民大众。当时的中国识字率不高,《时事画报》注重贴近普通民众,借助图文之间的互相阐释,以普通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革命思想。《时事画报》自诞生起就担负着宣传革命思想的任务,前叁年基本上都是以“拒约”及路政风潮作为头条新闻开展宣传工作,传递“祖国将亡种将灭,新愁旧恨两缠绵”的信息,借以宣传群众起来参加反帝爱国保种救亡的革命斗争。为了使画报能更进一步贴近平民大众,潘达微和画友们自觉地把文化艺术与政治紧密结合起来,站在时代的高度,抓住文化艺术要与时代休戚的命脉,反映社会现实,直接为政治宣传服务,使之成为真正的“新民”的武器和工具。在形式上,力求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在画中以粤语设计对白,或干脆配以方言小曲,使刊物更加通俗易懂,广为流传。
第二,图文并茂。和一般意义上的报纸不同,《时事画报》中的画占有重要地位,以“画”为媒传递新闻,不能忽视其作为新闻的信息传递性质。叙述事件时图文结合,能够相互补充,更利于理解;对于一些不便直接明说的信息,采用画中有“话”的方式隐含深意在画中。
第叁,连载革命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晚清是小说最繁荣的时代。大部分市民喜欢读章回小说,小说是一种打开报纸畅销之路的手段。小说与报纸的销路有很大的关系,一部情节动人曲折、文笔洒脱优美的小说,常常就能抓住报纸读者的眼球。报纸纷纷开辟小说连载栏目。《时事画报》顺应时势,曾连续多期连载黄世仲的革命小说《廿载繁华梦》和《党人碑》,每回都配有多幅插图,从而使得《时事画报》在民主革命事业中更加出色地发挥了舆论宣传作用。
革命图像的符号指向
“神话”是一个符号学概念。符号学理论认为,神话中存在着两个符号系统:一级符号系统和二级符号系统,在一级符号系统中作为符号存在的东西,在二级符号系统中变成了一个能指。《时事画报》用画叙事,有限的能指传递丰富的内涵,在其出版发行的过程中,形成一套自己的符号系统,用特定的内涵意义固化或者冻结了所指意义的多样性。描绘帝国主义、封建残余的人物形象多经过夸张、变形,面目恐怖狰狞,有时候直接用凶猛的动物代替;在描绘大型的武装起义时,用大山、大海渲染场景,在《惠州乱象》《惠州匪乱》中都有体现。
1906 年冬,孙中山在制定《革命方略》的时候,就提出了著名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何剑士当即据此创作了贺年漫画《新国魂万岁》,作品构思极为巧妙,画面的能指是在一张写有“亚细亚”的地毡上,中外人士簇拥着“新国魂万岁”的旗帜欢歌载舞,地毡外边,在插着“中国长眠地”的土地上,一些孤魂野鬼也破土而出,这些元素结合所要传递的意义是为新国魂欢呼喝彩,表现了革命党人对革命前途的美好憧憬。
1908年,即光绪皇帝在位的最后一年,社会动荡不安,清朝统治危在旦夕,革命者在宣传民主自由的同时,不惜用牺牲生命来唤醒国人。是年第3期《时事画报》,封面的“醒狮”漫画,画的是一头昏睡黄毛雄狮,旁边的男孩一手执狮子鬣毛,一手点燃爆竹,企图以此唤醒狮子。醒狮,又名南狮,明朝以前发源于广东南海县,是广州民众再熟悉不过的传统喜庆活动。每逢节庆,特别是春节,民间多以醒狮助兴,长盛不衰,历代相传。《时事画报》封面设计者联想过年时羊城大街小巷放爆竹、舞狮子的景象,将本来被认为是驱邪避害吉祥瑞物、生动活泼的狮子,画得暮气沉沉、萎靡不振,旨在呼唤民众,警醒中国。
1909年《时事画报》第1期发表的《新中国万万岁》,从生成神话的角度来看,画面内容的能指是“叁个充满青春活力在大扫除的孩童,春节前民间大扫除”,其所指分别是“辞旧迎新”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的习俗”,结合生成的意义是革命党人对新中国的出现充满着渴求与祝福,并向人民传递着在新的一年中除旧布新、革命、改良的信息。图像篇幅有限,所要表达的意义却无限。《时事画报》正是通过一系列民族符号元素的置入,为受众共享的空间和时间体验营造氛围,它不仅唤醒了受众记忆深处共同的记忆,还唤醒了相遇的体验及团结之情。换句话说,通过图像构建个体对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情感体验,将受众全部统摄到“中国”这一共同体的字眼下,唤醒受众对“中华民族”这一共同体的想象和认同,促进民族神话的生成和传播。
总之,尽管中国在19世纪80年代已有画报之刊,但作为一个专以面对下层社会,以提振民气、启蒙为主旨的宣传革命思想的画报,《时事画报》可说是创新第一份。作为一份宣传革命的期刊,《时事画报》将读者、自身和民族视为一个共同体中的成员,用民众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革命思想,宣传爱国救亡的革命斗争,在中西新旧交争的环境下,发挥了报道时事、传播新知、开启民智的作用。
(本文系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一般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东盟地区的国家形象传播战略研究”(16叠齿奥06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