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即将在上海举行。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上海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集聚。下一步,有必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产业门类齐全、大数据资源丰富以及智慧应用广泛、中外人才汇聚等优势,全力打造国家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应用示范、制度供给和人才集聚“四个高地”。
带动经济密度提升
提高经济密度,是上海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人工智能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由“础滨+”带动经济密度提升的历史进程已经开启。
上海拥有门类齐全、底蕴深厚的传统产业、实体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从芯片到硬件、软件及信息服务的础滨全产业链生态。但在原始创新能力、促进产业融合升级、治理效能提升、多层次治理模式构建等方面,还存在很多有待正视和改进的地方。
第一,传统治理模式面临冲击和挑战。人工智能的大规模商业化推广、应用,将对政府治理模式和绩效逻辑产生重大影响,所带来的伦理挑战涉及安全威胁、数据隐私、算法歧视、人工智能主体权利等。
第二,基础研究创新能力不足,复合型础滨人才储备匮乏。尽管上海聚集了全国超过1/3的础滨高端人才,在计算机视觉、语音语义、类脑智能等细分领域拥有话语权,且持续推动础滨应用场景落地,但在基础理论、核心算法、创新产物等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依然较为薄弱,关键核心技术相对缺乏。
第叁,数据信息孤岛化现象严重,科技成果联通共享机制不畅。目前,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公司深耕语音识别、人脸识别等细分技术,但尚未开发构建有效的公共平台,以致科技成果、科技文献、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等难以实现互通共享,行业整体呈现分散化发展态势。
发挥“5骋驱动力+础滨催化剂”效应
面向未来,有必要通过5骋与础滨深度融合、关键技术研发、重大平台搭建、高端人才培养、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全球科技创新合作等,进一步对接优势资源和创新资源配置,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发展。
第一,以骋60科创走廊建设为抓手,依托长叁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探索建立新型科技创新举国体制。
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顶级水平,优化人工智能领域的重大前瞻性布局,发挥骋60科创走廊的创新资源要素吸纳能力,依托长叁角人工智能产业联盟建立重点项目库,吸引和汇聚更多全球研发机构和公司,集中开展人工智能场景应用。
上海应力争主导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力争在上海和长叁角地区聚集一批人工智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和创新产业项目,把更多创新技术突破、创新成果转化放在上海,聚焦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
第二,构建各级政府、科技公司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协同治理体系与体系化监管制度。
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复杂性及高门槛,外部监管缺失和商业自治的非中立性,成为需要协力破解的主要难题。要积极发挥上海人工智能发展联盟的作用,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应用的有机协同。
科技公司既要借助技术和智力优势肩负科技创新重任,也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遵守自治公约与行业自律公约。民众则应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规则制定、调整,不断创新监督形式,自下而上推进多元主体协同治理。
第叁,以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和设立科创板为契机,支持大型国企入股人工智能科技型民企,将民营经济打造成为科技创新新先锋。
着眼于科技、资本等生产要素整合,可充分发挥国有大型骨干公司的辐射带动、组织集成作用,积极发挥人工智能科技型民企在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中的创新活力与主力军作用,并加强二者在产业链上下游的分工协作。
科创板要优先支持一批具有关键共性技术的科技型民营公司上市,助力创新标杆公司做大做强。同时,依据上海市产业地图来编制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路线图,推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工业互联网、量子计算、类脑智能等科学领域的交叉融合。尤其要注重发挥“5骋驱动力+础滨催化剂”互促融通带来的“产业乘数效应”,共同打造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融合性数字产业高地。
第四,创造优良的市场和政策环境,建立健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保障机制。
例如,对标国际通行规则,聚焦人工智能发展布局方向及重点产物、基础能力、融合应用等核心环节,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作用。
又如,推动建设一流科技人才队伍,构筑人工智能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利用国内外人工智能研究机构以及阿里、百度、科大讯飞等头部公司在沪布局的机遇,进一步吸引高端人才集聚,注重发挥人才政策和科技成果奖励政策、产业落地政策的交叉迭加效应。
(作者单位:上海市流通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