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霍松林先生的宋学研究

陈可&苍产蝉辫;马茂军2019年08月28日09:39来源:

原标题:霍松林先生的宋学研究

  霍松林先生的宋学研究有着悠久的学术渊源。1946年,霍松林先生就读于南京中央大学,师从陈匪石学习宋词,师从汪辟疆研究宋诗;汪先生特意将所选宋诗朱笔加圈,再让霍先生以毛笔小楷誊抄纸上,以此强化他对宋诗的学习,是为学林佳话。霍先生的宋学研究在大家引领下起步,又经阅世事,因此较之常者具备了更为宏阔的学术视野和深重的历史责任感。

  霍先生的宋学研究以宋诗见长,约略分为叁个阶段,分别为20世纪50年代、80年代的两个“双年并置”期,以及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的集成期。

  第一个“双年期”为1958年和1959年。在此期间,霍先生一连发表了《西昆派与王禹偁》(《人文杂志》)、《论苏舜钦的文学创作》(《文学遗产》)、《论梅尧臣诗歌题材风格的多样性》(《文学遗产》)这叁篇宋学论文。本双年期内,先生的宋学研究从文学外部走向文学的内部,“为生民立命”的呐喊逐渐沉郁为学术探讨的底蕴,研究重心迁转到对文学规律、语言形式等理论的探索之上。显然,这种学术规范化的进程是主动追随时代走向、自觉深化理论研究、随时调整研究方向的结果。两年间,文献发表虽谓密集,但着述成果步步递进,呈现出清晰的进化层次,无疑是不作单一水平的重复研究,不断超越自我、推陈出新的最好证明。

  第二个“双年期”为1983年和1984年。此期之内,霍先生的宋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宋诗鉴赏领域,先后发表《苏诗例释》等六篇鉴赏文章,并出版专着《唐宋诗文鉴赏举隅》。宏观而言,其治学方略似乎从纯粹的理论探讨,转向了文教大众的“非专业”阵地;实际的鉴赏路径却与此相反,恰恰是经历了从“体感性”认知到“学理性”抽绎的学术化进程。发表于1983年5月的《感、视、听的交替与综合——说陈与义〈早行〉诗的艺术特色》(《文艺理论研究》),仅从基础直观的感知层面切入鉴赏,通过体感代入与视听模拟,阐发诗作的艺术特色;其后发表的《苏诗例释》(《文史哲》)、《陆诗鉴赏两题》(《山西师院学报》),鉴赏重心便深入迁移至诗作的语言形式,通过“凭空提起”“逆起”“二句一夹束”等句法与章法的解析,阐明“形式”造就的阅读效果和文学审美的内在规律,赋予诗作鉴赏以理论深度;再到《说陆游〈剑门道中立微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处理方法就更为专业化,通过文献考证与逻辑推演,将诗句书写置入生平境遇与家国时运的大背景之下进行考察,以纯然的学术手段和严谨的历史眼光审视诗作的文史意义及审美效果。1984年发表的《宋诗鉴赏二题》(《辽宁大学学报》),更是将人文情境与理学兴味融为一体,完成感性审美与学理审释兼备的鉴辨赏析。

  霍先生的宋诗鉴赏凭借丰富的历史细节,超越了一般层面的语言审美;更以深广持重的生命体悟,引领后人在文史交迭处探寻文艺真谛。从专业性的学术论断到审美鉴赏,霍先生的宋学研究似乎采取了一条“接地气”的大众路径,但个中内容却是经过了高度的学术淬炼。霍先生凭借一身学养,对既有的文学体裁“鉴赏”进行了规范与升华,将其变成复合文学学术和日常审美为一身的文艺载体。

  霍先生的宋学研究集成阶段是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本时期内,霍先生的宋学着述成果陆续结集出版。1994年出版《宋诗叁百首评注》;1999年出版《唐宋名篇品鉴》;2011年出版《宋诗鉴赏举隅》;2015年出版《宋诗举要》。鉴赏专着的成书发行,将原本束之高阁的古典文学带向大众,在整个社会中形成现象级的文学审美热潮。其鉴赏着述未尝局限于具体作品,亦不作泛于表面的介述,而是凭借详实考证和缜密推论,以身作渠,衔通古今,将蕴藉丰厚的宋诗宝藏引入当下的日常生活,灌溉培育了民族几代人的古典文学素养。该时期内,霍先生还同邓小军、张小丽等共同发表论文《论宋诗》(《文史哲》)及《论王安石的晚年禅诗》(《兰州大学学报》),其中对于宋诗的论断“自然意象的淡化,人优势的提升,规范了宋诗淡朴无华的基本风貌;崇尚品节涵养的精神与艺术上的创新,决定了宋诗瘦硬通神的风格要素;富于人文修养的情致,产生了宋诗渊雅不俗的风味。因此,淡朴、瘦硬而有味,是宋诗的总体风格”,至今仍是学术界对于唐诗、宋诗区别的具有总结性的结论和认知。

  综观先生的宋学研究历程,最令人动容者是霍先生治学的思想内核:立命于民。他的研究从来不只局限于纸上,霍先生的治学格局从未囿于书斋,而是将学术目标与时代需求紧紧相连,突破相对狭隘的专业“桎梏”,回到文学文本本身。集成期的种种着述,除见霍先生腕底波澜、胸中岩壑,更是填补了民族整体文化素养亟待提升的巨大需求空间。从前至今,霍先生从未忘却生民之需,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不断探寻更加适宜、合理的文化方式去服务民众。从充满历史回响的学术探索,到审美余韵绕梁的文学赏鉴,霍先生的治学历程始终坚守着文学本位,并不断向文学内部深化,从中亦可管窥我国学术研究从新中国成立伊始的格局初具到后期体系成熟的发展过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文学研究的当代学术发展史。

  霍先生的宋学研究校正了早期“崇唐绌宋”的学术局面,更新了学术研究的有效方法,引领后辈学人不断拓展宋学的研究范围,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宋代文学研究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编:孙爽、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