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对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落实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求,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其中,针对性是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重点,也是难点。
针对性,指对确定的对象采取具体措施。有针对性,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甚至毫无成效。思政课教学效果不尽如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所讲与学生所需“两张皮”,学生的思想“问题”没有被触及,思想“疙瘩”没有被解开。医生要做到对症下药,首先要搞清楚患者病灶之所在,才能药到病除。思政课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思想实际,对着学生思想困惑、思想问题讲,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教学,方能履行好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职责,完成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任务。
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是思政课教师的共识。然而这一共识的实施情况并不好。其原因有二。从客观方面说,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面深化改革正在啃硬骨头,社会复杂多变;西方一些国家把民主自由人权打扮成所谓“终极真理”“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时时沉渣泛起……这些都会在大学生思想上有所体现。再加上大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广,敏感且不成熟,愿意思考问题,因此产生了许多思想困惑。教师难以很好地回答这些困惑,久而久之便产生了畏难情绪。从主观上讲,部分教师视野不够广,思维不够新,回答学生问题的本领不够强。有的教师教学理念落伍,更愿意自己“一言堂”“独角戏”;有的教师担心直面学生问题授课,耗时耗力,得不偿失;有的教师受评价体系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影响,在教学方面投入的精力较少。
解决学生思想问题,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需要在党的领导下,全党全社会综合施策、齐心协力。
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意识和本领是关键。思政课教师应该自觉按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不断提升思想认识,树立学生的思想问题就是教师努力方向的意识,练就不怕问、问不怕、怕不问、见问则喜的高超本领。要在课前课后、课上课上经常搜集整理学生思想问题,把解决学生思想困惑作为思政课教师努力的重点,作为科研的重点内容,服务好以问题为导向的思政课教学。
明确大中小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的差异性是基础。从目标上讲,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从内容建设上看,研究生阶段重在开展探究性学习,本专科阶段重在开展理论性学习,高中阶段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初中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小学阶段重在开展启蒙性学习。要增强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就必须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教学教学规律,根据不同学段有差异的目标和内容,精准施策,采用符合学生接受方式、思想实际的教学方法。
加大思政课教研工作力度是有力支撑。建立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备课机制,普遍实行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建立思政课教师“手拉手”备课机制,发挥思政课建设强校和高水平思政课专家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建立思政课教师与其他学科专业教师交流机制。在集体备课交流中,更精准把握学生思想问题、思想困惑,普遍提升思政课教师增强教学针对性的意识和能力。
在改革中完善对思政课教师的评价体系是重要抓手。要把回答学生思想问题情况作为评价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重要尺度,把教学效果作为评价教师的核心指标,把研究学生思想问题的成果作为对教师科研评价的关键因素。同时,设立更多研究学生思想问题的课题,引导激励思政课教师把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
在党的领导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根本保障。建立有效机制,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教师、专业课教师叁支队伍,共同瞄准学生思想问题,从思政课教学、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课程思政叁个方向,一起发力、精准施策。社会要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教师借此觅得更多更好的解决学生问题的良方,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找到打开“心锁”的钥匙。
提高思政课教学针对性,需要发挥钉钉子精神。全党全社会坚持不懈,大中小各学段所有学校、教师久久为功,在增强思政课教学针对性上,教师的能力更强了,机制更健全了,手段更有效了,氛围更和谐了,全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就有了更大保证。
(作者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