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乡村振兴的生态逻辑

孙特生2019年08月29日08:58来源:

原标题:乡村振兴的生态逻辑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乡村是生态涵养的主体区,良好生态环境是乡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然而,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资源趋紧、环境污损、生态赤字等现实困境。因此,深刻理解乡村振兴的生态逻辑,深入推进乡村生态振兴,使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遵循绿色发展理念是逻辑起点

优美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生态底色。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树立并践行“和谐共生”“系统循环”“乡土特色”等理念,以破解乡村振兴中的生态矛盾,谋求实现以生态为导向的乡村现代化。

第一,和谐共生理念是乡村生态振兴的永恒主题。广大乡村地域是支撑地球生命系统的重要场所。这就要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守乡村生态保护红线,坚定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只有如此,才能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让乡村回归自然、拥抱生态;让城乡居民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同时,从人类与自然耦合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加强乡村生态系统管理,增强乡村生态系统的弹性和适应性,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

第二,系统循环理念是乡村生态振兴的根本保障。乡村是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其本质特征是循环性。只有各子系统彼此适应、耦合协调,乡村复合生态系统才能动态平衡、良性循环。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遵循循环往复的自然规律,从自治、法治、德治等多个维度,从大环境、大系统、大生态等多个范畴,从时间段域、空间场域、主体视域等多个层面,高标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木系统治理,高质量推进治水、治气、治土一体化。

第叁,乡土特色理念是乡村生态振兴的根基。首先,乡村生态振兴要进行超前谋划,突出乡村自然风貌、资源禀赋、地域风情。以此凸显乡土特色,着力构建传承乡土特质、乡土文化、乡土味儿的乡村生态聚落体系。其次,乡村生态振兴要深入挖掘、传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特别是悠久的农耕文化)。同时,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让优秀乡土文化成为人们寻找乡愁最理想、最直接的“活教材”。最后,乡村生态振兴要因地制宜推进村庄改造的乡土化改造试点,打造具有浓郁乡土特色的田园综合体。进而把乡愁、美丽、生态、环境变成生产力,把乡愁在环境、景观、建筑方面呈现出来,使乡村成为留得住浓浓乡愁的人类美好家园。

建设生态文明是逻辑中介

乡村是生态文明的宝库,乡村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面镜子,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事关乡村振兴的成败。因此,须从生态意识、生态空间和生态文化等方面,持续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增强民众生态意识是实现乡村生态文明的逻辑前提。建设乡村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乡村。一方面,生态意识是社会和自然相互作用的条件,村民生态潜意识是最大的生态资源,生态文明建设呼唤整体性生态意识。另一方面,发现和利用乡村生态智慧,构建以对话交流、信息反馈和情感互动为中心的培育模式。以此来获得民众对乡村生态文明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切实增强民众的生态意识,从而为改善乡村人与自然耦合系统的关系,促进乡村健康生态系统的重建和生态生产力的恢复,建设乡村生态文明提供前提条件。

第二,重构乡村生态空间是实现乡村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乡村生态空间依赖于农村生命维持系统的正常运转,依赖于维护生物圈的基本生态过程。这就要求在重构乡村生态空间时,充分认识乡村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全面建立生态拦截系统,着力完善农村生态系统廊道。在此基础上,厘清乡村“叁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状况,严格限制乡村生产、生活空间对生态空间的侵占,建构起良好的乡村生态空间格局。

第叁,建构乡村生态文化是实现乡村生态文明的内生动力。这就需要发掘具有乡土特色的生态文化载体,依据乡村的空间区位、自然资源、文化特征、发展机遇、村民意愿等条件,深入挖掘乡土生态建筑文化,大力弘扬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大胆探索美丽乡村山水文化。在此基础上,培育具有乡土气息的生态文化新业态,增加乡村生态文化产物与服务供给,把乡村的生态、文化、乡愁挖掘并展现出来。以此为指导,加强对乡村生态知识、生态伦理、生态审美等的宣传教育,传承乡村生态文脉,如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生态思想。此外,还需要发动村干部、新乡贤、群众和基层组织,发挥村规民约的规范作用,形成乡村生态领域的公序良俗。与此同时,培养村民生态理性,把自然环境、文化元素、人文景观、农耕文明结合起来,引领乡村振兴。

增进生态福祉是逻辑终点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生态宜居乡村,增进人民生态福祉,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设美丽中国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一,促进农业绿色转型是增进人民生态福祉的重要举措。首先,应用生态系统的整体效应和循环再生原理,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和系统耦合。其次,探索发展以生态农业为支撑的全域景区化的田园综合体,形成多时序搭配的时间结构、多区域组合的空间结构、多物种依存的物种结构的农业耦合系统,以合理的生物链结构形式实现农业资源的多级循环和可持续利用。最后,促进农业绿色转型,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发掘乡村价值,发展能突显乡村资源优势的特色农业;另一方面,保护性开发当地标志性农产物,切实增强原生态农产物供给能力。

第二,优化生态—生产范式是增进人民生态福祉的有效途径。首先,厚植乡村振兴的生态优势,深化乡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地制宜培育休闲农业、创意农业、乡村旅游、生态文化、生态康养等绿色生态新产业、新业态。其次,推动市民下乡,在大城市周边开展一二叁产业融合发展的“生态乡村”试点,进而建立起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乡村生态经济体系。再次,打造乡村生态产业链,促进产业融合、拓展功能融合、加速主体融合,实现自然生态与特色产业的和谐发展。最后,将乡村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平衡与协调发展放在首位,统筹考虑系统内各要素的自生与共生,耦合协调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与生态。

第叁,构建生态保护制度是增进人民生态福祉的坚强后盾。乡村自然生态系统虽然能够提供维持生活方面的非市场化物质和服务,但是为人们提供食物和其他必需品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在保护制度方面,要以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为目标,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具体而言,就是要进一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数量、质量双重红线,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保障农产物质量安全和乡村生态安全。同时,尊重自然规律,遵循生态法则,统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自然资源利用、农村生态系统保育协调发展。其目的在于,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从而维护乡村自然生态平衡,提升乡村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增强乡村生态可持续性。

总之,乡村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形成的地域关系系统。乡村振兴则是一项社会过程、经济过程和自然过程的耦合系统工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补齐乡村生态短板,筑牢乡村生态屏障。在此基础上,提供乡村生态产物,提高乡村生态宜居水平,提升乡村自我发展能力,最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乡村自然生态的良性耦合。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

(责编:孙爽、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