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学者使用英国国家语料库(BNC)做过统计,“时间”(Time)这个单词是英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名词,其他与时间有关的单词如“日”(Day)、“月”(Month)、“年”(Year)也位列英文高频词的前十之列。时间既是地球上的自然现象,也是星系乃至宇宙整体的基本规律之一,更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时间是人类知识的基础之一,是人类认知能力重要构成,拥有正确的时间概念是人类从事一切日常活动的前提。鉴于时间概念的重要意义,哲学家、语言学家、心理学家从未停止对时间思维表征的研究。自20世纪中期以来,许多学者指出时间在思维中的理解和表征主要依赖空间概念。在绝大多数文化中,时间都是一维、线性的,即人们以水平或垂直空间轴线来表征和定位事件在时间中的发展顺序。根据莱考夫概念隐喻理论和萨丕尔—沃尔夫的语言相对论假说,人们通常认为以空间概念表征时间的思维方式是由语言塑造而形成的。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大量的时空隐喻表达(如汉语中的“前/后天”“上半年/下个月”;英语中的“Wednesday comes before Thursday”“past events lie behind us”等)。受语言的影响,人类自然而然地在心理层面上建立起语言中所反映的时空关系。
“时空隐喻塑造了时间思维方式”的假设在一系列实验研究中得到了实证支持。但近年来研究者发现,虽然概念隐喻理论和语言相对论假说能够解释时间思维表征中的“前/后”或“上/下”时间轴线,但无法解释水平方向上的“左/右”时间轴线。首先,世界上尚未发现使用“左/右”空间方位来描述时间关系的语言表达;其次,在针对不同语言群体的心理学实验研究中,很多受试并未使用“前/后”或“上/下”时间轴线来表征时间,而是明显地依赖“左/右”时间轴线。那么,这种以“左/右”轴线来表征时间的思维方式是如何形成的呢?西方心理学家再次通过实验进行了探索,结果显示人类时间思维表征中的“左/右”时间轴线与文字的书写方向存在密切的因果关联。许多印欧语系语言(如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采用水平从左到右的文字书写方向,而母语为上述语言的本族语者在思维中非常明显地依赖于一条从左至右的轴线来表征流逝的时间:把较早或过去的时间投射到空间方位的“左”边,将较晚或未来的时间投射到“右”边。目前相关研究已涉及十多个不同语言群体,均获得了积极的实验证据。
将文字书写方向与时间思维方式相关联堪称近年来西方心理学界的重要理论创新。但我们认为,该观点的解释力尚无法面面俱到,在此以两个语言群体为例。首先是汉语本族语者。目前国外几项针对汉语本族语者时间思维方式的实验中,研究者指出中国的汉语采用水平从左至右以及垂直从上到下两种书写方向,而汉语本族语者思维中确实具有从左至右及从上到下两条时间轴线。可见,汉语文字书写方向塑造了汉语本族语者的时间思维表征。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古代汉语采用垂直从上而下的书写规则。但自新文化运动起,现代汉语的书写法则(包括人们的书写习惯、报刊书籍等的印刷排版等)逐渐朝水平方向从左至右转变。以《光明日报》1955年第1期的出版为标志,汉语的书写方向正式变更为横向从左至右。因此,当代汉语和英语等印欧语系文字书写方向是一致的,均为从左到右的水平方式。垂直的文字书写仅限于书法、某些报刊或书籍的排版等特殊场合,并非中国人日常的书写习惯。虽然汉语本族语者具有水平和垂直两条心理时间轴线,但该心理现象显然不能作为汉语文字书写方向塑造时间思维方式的证据。
其次,文字书写方向无法为日语本族语者的时间思维方式提供全面充分的解释。该结论来自于笔者所开展的心理学实验。日语自7世纪起就形成了水平从左至右以及垂直从上到下两种书写方向,并一直沿用至今。日语文字的双向书写是否塑造了日语本族语者的时间思维表征呢?目前针对该问题的研究尚未见诸报道,因此我们用两个实验进行了检验。实验1采用图片排列任务,受试需将几组描绘事件变化发展的图片(如小动物的生长过程、人物年龄的变化等)按照正确的时间顺序在一个九子棋棋盘上进行排列。实验结果显示,日语本族语受试将“较早”的时间点放置在左边,将“较晚”的时间点放置在右边,即明显依赖一条水平从左到右的轴线表征时间。但在垂直轴线上受试没有表现出从上到下的时间认知倾向性。实验2采用反应时任务,计算机屏幕上依次呈现许多组描绘事件变化发展时间顺序的图画,每一名受试需加工4个测试组块:水平典型组块(图片由左向右排列,图片旁有一根箭头指示方向);水平非典型组块(图片由右向左排列);垂直典型组块(图片由上向下排列);垂直非典型组块(图片由下向上排列)。受试需根据箭头所指的方向,判断每组图片刺激中描绘的时间顺序是否正确。实验结果显示,受试在水平典型条件下的反应时间明显短于水平非典型条件,但在垂直典型和非典型条件下的反应时间没有显著差异。因此,实验2的结果巩固了实验1 的结论,即日语本族语者的思维中具有一条水平从左到右的时间轴线。综合两个实验来看,日语本族语者的思维中并不具备垂直从上而下的时间轴线,其时间思维方式仅表现为一条水平从左至右的时间轴线。因此,日语本族语者的时间思维表征与日语左右方向文字书写方式是吻合的,但与其垂直方向的书写方式无关。
从汉语和日语本族语者两个语言群体来看,西方学者提出的“文字书写方向塑造人类时间思维方式”的假设目前仍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尚需在更多语言群体中获得过硬的证据支持。虽然21世纪以来时间思维方式及其影响因素已成为西方认知心理学领域的热点研究课题,但研究者关注的语言群体主要集中于英美及欧洲国家,对世界上其他语言群体(如亚洲)的研究仍处于相对缺失甚至空白状态,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中国台湾语言学家王士元先生呼吁,英美及欧洲国家以外的学者应积极展开合作,投入到时间思维方式的研究中。尤其各国学者要加大对自己母语的关注力度,重新审视时间思维方式的跨语言文化差异及影响因素,从而全面推进该领域的研究。
(本文系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项目“基于认知心理学实验的时间思维方式和语言使用的关系研究”(16颁驰驰02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