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一些党员干部在理论学习上同党中央要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没有做到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作为一个重要辅助读物,在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问题的阐释中做到了“四个更加清晰”,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主题教育“理论学习有收获”的目标。
第一,清晰说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和一脉相承。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逻辑关系?《纲要》中的两处清晰表述,及时厘清了这一问题。
一个是在前言部分,重申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判断,明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个是在第二章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明确指出这一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叁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样的表述,有助于广大干部群众澄清模糊认识。
第二,清晰呈现中国道路探索的定力。
《纲要》不避问题、直面挑战,运用合不合脚的“鞋子”论、并联串联的“电路”论、模仿创新的“模版”论,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和方法逻辑的梳理演绎中得出结论,帮助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主义定力、道路定力、战略定力和政治定力。
《纲要》指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中国近代史上,诸如资本主义、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你方唱罢我登场”地进行过尝试,但都以失败告终。唯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决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这样的主义是合脚的、管用的、高效的。
长期坚持,不代表没有创新。为了实现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目标,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围绕走什么样的“主义”、走什么样的“社会主义”、走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开了探索。一次次探索,一步步深化,实现了对时代问题的精确回答、对发展道路的精准选择。这样的道路必须高度自信、长期坚持、不断发展。
第叁,清晰梳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
从演进逻辑上看,《纲要》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主轴、主线,顺着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怎样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做”)的逻辑,层层铺陈、顺次展开,形成了完整的逻辑链。这是一条“显线”。
从具体内容上看,以党的十九大提出的“8个明确”和“14个坚持”为基干,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贯穿其中,以推动改革发展的外部条件、重要保障布列其后,最后以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的科学方法论作为收口,形成了一条“隐线”。
第四,清晰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地位。
《纲要》开宗明义地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其中,“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相较于原来“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表述,显得更为凝练、更为精准,更具向心力、凝聚力和引领力。
值得关注的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表述在党的十九大后经历了叁次调整,充分显示出理论创新的渐进过程与成熟自信。
第一次是2017年11月1日,中央领导同志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央宣讲团动员会上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次是在2017年12月26日的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调整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前半句强调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后半句强调这一理论的世界性影响。
第叁次调整就是这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表述。一个“的”字之别,与当年“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变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代表它已成为一个有着确定内涵的特有概念,体现了理论创新成果趋于成熟。
(作者为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