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叁角地区是经济发展优势区域,也是经济和人口主要承载地区,承担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重任。上海是长叁角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也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在推动形成优势互补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的战略任务中,上海需要着力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加快产业升级、增强产业优势,带动长叁角地区乃至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转型与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沿海地区发展战略(包括长叁角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上海经济快速发展,实现了多个方面的转型。
一是在产业结构上,实现以工业为主向以服务业为主体的转变。
1978年,上海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76%,第叁产业占比仅为18.6%;2016年,经过38年的发展,第叁产业增加值比重升至70%,工业占比降至27%。
二是在国际经济地位上,基本实现由国家经济中心向国际经济枢纽的转变。
一段时间以来,上海实际上是一个向国内其他地区输出工业制成品的工业经济中心;改革开放后,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上海的国际经济地位不断提升,逐步达到了相当高的发展水平,主要表现在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国际中心建设上以及世界五百强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聚集等。
叁是在经济发展驱动力上,由要素投入推动向科技创新驱动的转换初见成效。
上海是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集聚地,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为代表的多个地区集聚了一大批科技型公司,创新成果丰富且产业化成功率较高,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特别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上海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工作,目标是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必将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转型发展,到2035年,上海将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科技创新为主要发展驱动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分工与合作
在长叁角区域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过程中,上海应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的功能,通过区域优势互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
首先,以自贸试验区及新片区平台建设为契机,推进更高层次对外开放。
上海港是上海对外开放的“第一窗口”,上海自贸试验区是培育开放经济新体系的“肥沃试验田”。在利用外资进入高基数、低增长的换挡期并出现分化的情况下,自贸试验区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负面清单指引有望为外资进入提供便利。
其次,加快科创中心建设,确立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和动能。
要把握国际产业转移的时机,大力培育新能源、装备制造、生物技术、新材料、下一代通信技术等新兴产业,加强利用新技术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在跨产业领域寻找创新空间,突破重大共性和关键产业技术,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产业转型过程中的新增长点。
还要看到的是,上海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应局限于制造业创新,也需重视服务业领域的创新;注重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相互渗透、制造与服务的融合发展,通过创新提升产业附加值;大力鼓励信息产业和智能产业发展,引导新兴产业发展。
创新型城市不仅体现在创新成果及应用上,也体现在对环境的保护、对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上。要推广绿色制造理念,使所生产的产物在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维护直至报废处理、善后处置的整个产物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变得最小,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变得最大,实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生态循环经济环境。
最后,推进跨地区产业转移,提升与优化区域产业布局。
积极推动长叁角地区、长江经济带发展分工与合作,是上海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区域内其他省市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机遇。为此,有必要构建运行有效的产业分工机制模式,在各地区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在各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形成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格局。
探索建立相对完善的跨地区产业规划对接实施机制。作为一种协调机制,产业规划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通过产业规划协同,长叁角地区、长江经济带成员地区可以立足于自身资源禀赋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明确发展主导产业及其在区域产业链(价值链)所处的环节,从而提升区域产业整体竞争力。
发挥梯度辐射效应,推进区域内产业转移。长叁角地区、长江经济带内部存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呈现梯度特征,这是区域产业转移的基础。实践中,可积极探索跨区域的利益共享机制,共同筹建“园中园”“共建园”等异地工业园,合理有序地推动区域产业升级与转移。
(作者为上海社科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