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着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和30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在这片神奇、美丽的壮阔空间,中华民族创造了历经5000多年而绵延不绝的灿烂文明,为人类社会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在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些重要论断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逻辑重构,实现了价值指引与实践指向的有机统一,为美丽中国建设、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
生态与文明关系的新诠释
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必须妥善处理两个基本关系:一是人与人的关系,二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中,人与人的关系同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和谐同人与自然的和谐具有高度统一性。
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人类是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的。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但是,人类不能盲目地凌驾于自然之上。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用恩格斯“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的重要论断。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从九个方面学习马克思,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人类的解放,只有在充分保障自然界完整和繁荣的基础上,在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影响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生态思想是极其丰厚的。道家认为,作为一个整体,自然界具有其自身的内在本性和内在规律;在自然界有机整体中,每一存在物都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人与其他自然存在物一样,都是道的显现或衍生。儒家认为,人与万物具有共同本源。诸如,王阳明提出:“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故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植根中华文明肥沃的文化土壤和卓越的生态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
“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论断充分体现了自然生态之于人类的先在性和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一再重申:“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古人云:“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人类追求发展的需求与地球资源的有限供给是一对永恒的矛盾。只有解决这一矛盾,才能达到“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的意境。这就是说,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必须控制在自然能够承载的范围和限度内,既要合目的性,又要合规律性,而首先是合规律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谐共处、和谐发展。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文明原理的深刻揭示。在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与人的关系处理不好,会带来社会动荡、国家衰败;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不好,也会带来社会崩溃、文明衰退。这都是无法抗拒的规律。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的变化同样会直接影响文明的兴衰沉浮。诸如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中国四大文明古国,都发源于水源丰沛、田野肥沃、森林茂盛的地区。而生态环境衰退特别是严重的土地荒漠化则导致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衰落。我国古代一些地区,诸如河西走廊、黄土高原等地都曾经水丰草茂,但是,由于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致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加剧了这一地区的经济衰落、社会退步。以史为鉴,对于大自然,对于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绝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修复、只讲发展不讲保护。
“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环境极端重要性的充分强调。生态一般是指自然生态,即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存在状态。地球和宇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态系统,且没有替代品,人类用之而不觉、失之则不存。从最本质的意义上讲,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自己。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绝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生存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得以长久延续的两大重要任务,生存是前提,发展则是为了实现更好的生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与文明的关系不断作出新诠释,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论断,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中国化,是中国优秀传统生态思想的当代化。
生态文明建设逻辑的新演绎
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语境中,生态环境从来都不是一个小问题,而是关系党的初心和使命、党的宗旨和任务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包括但不仅仅限于资源环境的生态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从来都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根本大计。我们曾经历过人定胜天的豪放年代,也曾经历过生态失衡的痛心岁月,而今正在走向重构并演绎生态文明建设逻辑的新时代。
党的十九大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新时代,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生态产物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之一。也就是说,在这一新时代,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生态产物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党的十九大提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成为总体布局和总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具有贯穿性特征。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其内容主要包括:生态产物理论,其核心要义是,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红线理论,其核心要义是,生态安全要有底线约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其核心要义是,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山水林田湖草”理论,其核心要义是,生态建设要有系统性;生态制度理论,其核心要义是,生态文明要依赖制度建设;生态时代理论,其核心要义是,生态建设决定文明,等等。
在生态文明建设逻辑重构的框架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是极其重要而坚实的支点。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论断,在层层递进的逻辑演绎中,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抓手。“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就是说,要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统一起来,其重心在金山银山,在发展。“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就是说,当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发生冲突时,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其重心在绿水青山,在保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说,人类有生态需要,而绿水青山能够满足这一需要,其重心在和谐、在共生,其核心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绿水青山之于人类,具有无可替代且不能复制的重要地位。绿水青山是生态环境的浓缩性概念。要言之,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
“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论断,在宏阔的逻辑演绎中,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思路。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也是一个动态性的概念。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人民始终上下求索、锐意进取,在致力于实现现代化的探索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人民的成功实践昭示世人,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只要找准正确方向、驰而不息,条条大路通罗马。中国的现代化不应是也不会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走的人与自然对立斗争的现代化道路,而必然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这是我们对现代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的新认知。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论断,在悠远的逻辑演绎中,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方向。其核心要义,就是要通过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来协调当代人的发展与后代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既保证当代人的发展权,又保证后代人的发展权,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还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中国共产党人重构的生态文明逻辑彰显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清醒和理性,旨在提升保障中国生态安全、全球生态安全的自觉和自信,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美丽中国建设征程的新起点
历史地看,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的生态文明理念不断升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不断推进。新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走过的道路,时间是浓缩的,问题的累积就可能是迭加的。在这一进程中,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加速推进,我国的环境恶化问题逐渐显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并及时确立了基本国策,环境法制建设不断完善,依法防治污染、环境整治督查行动取得明显成效,从而逐渐走出了一条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特色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我讲过,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九大第一次把“美丽”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任务。美丽中国,是一种契合自然、舒张自如的状态,也是人们孜孜以求的境界。纵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逻辑链条,从富强民主文明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再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这一过程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不断延伸的主线和主轴。这表明,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统一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2019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十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并聚焦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主题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基本方略,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大理念,在叁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坚战。这些认知和擘画,既是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也是对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准确定位,还是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具体部署和要求。
其中,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基本方略,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大理念,在叁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坚战。“四个一”,既是生态文明建设新逻辑的主框架,也是美丽中国建设新征程的新起点。
从长远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必然面临着巨大挑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实现了历史性转变、取得了举世瞩目伟大成就的同时,也进入了“啃硬骨头”、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攻坚期,稍有松懈与麻痹,环境污染问题就会出现反弹与回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要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定力,不动摇、不松动、不开口子,否则不仅会前功尽弃,也会为今后发展埋下更大的后患。”
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任重而道远,但道明道亦宽。
就总体而言,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就个体而言,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整洁的居住环境,是老百姓最大的福祉。建设美丽中国,顺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归根到底,就是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
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生态与文明之间关系的思考,而今更深刻。勤劳的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建设美丽家园的努力,而今更自信。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中国建设,既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和谐共生的一种全新的文明境界,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题中应有之义。
摆作者为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生命共同体视域下的《资本论》生态思想研究”(批准号19叠碍厂009)、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阶段性成果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