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中国当代艺术的“新东方美学”

罗易扉2019年10月11日08:26来源:

原标题:中国当代艺术的“新东方美学”

“新东方美学”风格,在此指艺术作品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因子,经过现代性艺术形式转换所形成的一种美学风格。从艺术界来看,20世纪初期,“新东方美学”风格艺术家以常玉这一代留学海外艺术家为代表。作为中西融合绘画典范,早期留学海外现代艺术家常玉、林风眠、徐悲鸿、吴大羽、朱沅芷、潘玉良、庞熏采等,在艺术作品中展现了一个跟随现代历史进程的丰富世界,他们同时与驻留在巴黎的赵无极、朱德群等形成了“新东方美学”文化圈。这一代中国现代艺术家在中国传统绘画上创建了区别西方现代艺术的新绘画语言,丰富并延续了中国美术现代性的内容和边界。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近40年的历程中,艺术家经历了从追随西方到回望东方的时期。艺术家的创作可视作前一代创作风格的延续,是中国本土艺术经历现代性之后的一次美学复兴。在当代出现了一批新东方美学风格作品,譬如谭盾的音乐作品,杨丽萍的舞蹈作品,朱乐耕的陶艺作品,叶锦添的设计作品,以及吕胜中、邬建安、刘明亮等的油画作品。此外,这种思潮现象不仅出现在个体艺术家中,在各大展览中也有体现。第十六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我们的乡村”单元、第二十五届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751国际设计节等,均出现了这种美学趋势。艺术家们的艺术作品均体现出一种共同特征,即他们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因子,通过现代艺术形式转换而形成一种新东方美学风格。较之早期常玉一代的“新东方美学”,当代“新东方美学”存在地域更加广阔,涉及艺术领域更加宽泛。

当代中国“新东方美学”具有如下时代特征与精神。其一,艺术家采取现代艺术形式重构传统文化语汇的艺术表现手法。当代艺术家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取文化因子,通过现代视觉语言、声音语言、身体语言、服饰语言现代性形式与结构语言,从艺术语言上进行现代性艺术语言变迁,去融合和重构传统民族文化。其艺术作品融传统东方哲学与现代艺术语言为一体,将文化母语与现代艺术语言进行重构。中国传统文化内蕴在当代艺术作品中,形成一种新艺术语汇,从而生成一种新美学风味。因此,新东方美学表现为美学的一种包容与吸纳,显示了源于中国艺术主体性的自觉意识。

其二,“新东方美学”是中国文化一次珍贵的社会生命流转过程。在全球化与现代化过程中,中国人向往并追随文化的故乡。现代人都在“寻根”,“寻根”是朝向本土文化,通过怀乡与精神的家园相连。乡愁表现为现代人对于过去的怀念,当代艺术反映出现代化进程中人的情感诉求,现代人寻求文化归宿的民族情结。当代中国艺术将中国文化母语因子渗透在当代艺术作品中,形成一种文化怀乡现象。艺术家携带传统元素的文化符号,通过现代形式渗入作品中,在作品中实现人的精神还乡。文化的记忆成为现代人的社会集体记忆,通过追踪中国传统文化信息,让传统文化信息在当代转变意义,实现了文化从传统到现代文化的转换。

其叁,“新东方美学”内蕴中国社会集体记忆与身份认同归宿诉求。怀乡不是个体忧伤,怀乡情结是中国人的集体情结,是当代中国人共有的追古情绪。“新东方美学”表现为对传统文化向往与怀乡情结,显现了中国在当代世界之中文化自觉与自信。这是一种民族文化自觉的现代表现,这种文化现象体现了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随着物质现代化之后,在文化怀乡中坚定文化自信。

当代世界文化样态是复数也是复调的,世界需要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态。中国当代艺术家们在表达个体世界的同时,也反映出共同的时代意向。艺术家分别在他们的艺术之中,通过现代性艺术语言重构中国传统文化语汇,去理解并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的意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汇之后,重构出一种新美学类型。这是中国当代艺术从远观西方渐渐走到回望东方的时代。这是一种经历了追随西方艺术之后,回到寻找中国本土风格美学的时代。这意味着中国当代艺术进入了一个新东方美学的复兴时代,成为中国艺术在当代世界的一笔浓墨重彩的文化表现。

(本文系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艺术学项目“当代欧美艺术人类学思想取向研究”(16叠础01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大学艺术学院)

(责编:孙爽、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