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体系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走向国际舞台中央的今天,建立良好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是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题中之义。文明的交流互鉴是对外传播的重要任务。在2019年5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开幕式上提出“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四点主张,深化了文明的内涵,为建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提供了人文基础。通过研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对于文明的四点主张,能够帮助我们更好认识到文明之于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也能够更好地指导中国的对外传播实践。
“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是文明发展的基础
“相互尊重”是在了解和认识自身文明的基础上,加深自身的文化自觉,与其他文明在平等、相互尊重的前提下科学地相互认识,对差异性理性认知,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在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构的过程中,首先要认识到文明的平等性,不同国家互相尊重文明的多样性,才能增进沟通,减少分歧,增加了解。费孝通认为,文化自觉应包括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的反思,有助于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构是对话的过程,也是反思的过程,在世界文明的发展和对话过程中,相互尊重是达到文化自觉的重要一步,要求我们先认识自己的文化,在新的环境中有所取舍,同时理解所接触的文化,有所反思、有所扬弃地吸收。只有不同的文明相互尊重,才能以平常心和平等心对待不同的文化,才能达到“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更好地进行对外传播实践。
“平等相待”是相互尊重的生发,是将文明放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考量之下给出的答案。在文明的发展进程中,认识到文明的姹紫嫣红,摒弃偏见与傲慢,才能做到人类文明的和谐共生。在建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过程中,要平等对待不同的国家与文化,这是建立在对文明平等性认识的基础上的。当代制度文明应具有平等性,而不是诸如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或萨义德的“东方主义”的偏颇认识。互相尊重、平等相待,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和谐共生的基础,也是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构的前提。
“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是文明发展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由费孝通提出的十六字文明观。这是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对世界文明的深刻认识,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题中之义。在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不同文明的长处与优点,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可谓是这十六字中的精髓所在,建立在第一阶段的“各美其美”之上,即各个国家和各种文明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发挥各自文明在世界舞台的作用。进而,像各群体自己成员那样欣赏和领悟他人的文明,即“美人之美”;达到“美美与共”的新境界,即交流融通,和谐共处,求同存异,共同发展;最终达到“天下大同”的境界,即构建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文明发展的目标,也是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构的目标。
追溯“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文化底蕴,文明发展历史中的学习、融合、交流、互鉴;中国古代“和合”的世界观;“仁民爱物”的治国观、“和而不同”的处世观等都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在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构的过程中,面对日益增加的新信息、新动态,应该用怎样的心态去对待不同的文明文化,消化不同的声音观点,传播出自己的声音,要求我们汲取历史的优秀智慧,用理智的、稳健的心态去对待不同的文明,做到既“理解”,又有所“选择”,共同进步。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对外传播实践中,“一带一路”“两廊一圈”“欧亚经济联盟”等文明交流途径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了条件,这正是中国践行大国担当,让世界文明群芳竞艳,建构理性、共赢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达到“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真实写照。
“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是文明发展的要求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德国中心论”为批判对象,指出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应坚持和认可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也正是因为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才更要求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去交流互鉴,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去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去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世界文明在互学互鉴中发展。在对外传播实践中,开放包容的心态是打破文化交往壁垒的第一步。文明的发展不能闭门造车,要通过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构建,积极地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也要从全球化视角出发,运用跨文化传播策略,以开放包容之心阐释文明内涵,全面展示出有温度、有担当的中国形象。
美国学者罗兰·罗伯森(Roland Robertson)指出,全球化是处在不断变化过程中的,人类文明因特殊性而充满对话交流的动力,因普遍性而具有价值。因此,开放包容、互学互鉴是基于人类文明多样性的现状要求,也是根植于人类文明普遍性的必然选择。认识到文明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有助于我们在建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过程中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海纳百川地对待不同的文明,同时把握好融合媒体大潮,创新报道形式,践行全球化理念,以交流融通促进文化理解,以互学互鉴推动文明发展。
“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是文明发展的不竭动力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文明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的创新来提供不竭的动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它启示我们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以创新的观念思考问题。显然,发展创新的文明观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为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源头活水。
文明是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构的人文基础,既要以发展的眼光看文明,也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对外传播实践。文明的发展,要求我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将两种文明放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考量。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构要以文明作为人文基础,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根植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沃土,涵养生生不息的文明理念。这对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创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构过程中,我们应以创新的态度和与时俱进的精神看待文明,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精神去吸收文明观点,不盲目地批判,也不无谓地追随,形成对世界格局和全球文明的客观认识。我们应将目光放长远,着眼于人类社会大局,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将创新视为文明发展的不竭动力,从理论、方法、理念、机制几个角度创新对外传播实践,以发展的眼光创新对外传播话语体系。
世界各国的文明因不同而璀璨。在建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过程中,有以下四点可作为启迪:一是用纵深的眼光看待文明,珍惜人类发展历程中的文化遗产,为更好传承文明提供必要支撑;二是扩大精神层面的交往与需求,如开展经典着作互译和影视剧走出国门,实现文明的流动,为展示和传播文明之美搭建交流互鉴平台;叁是打造国际智库交流合作网络,加深知识的交流和互鉴、科技的碰撞和创新,将合作融通走深走实,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创造条件;四是在传播的过程中增进民心相通,与其他产业结合,如实施旅游促进计划,促进经济发展、增进人民友谊。
(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 2018 年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资助计划”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