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开启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转向

王永华&苍产蝉辫;付高生2019年10月31日09:29来源:

原标题:开启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转向

20世纪是空间转向的时代。在这场转向浪潮中,列斐伏尔开启的社会空间转向贡献卓着。当前学界对列斐伏尔社会空间的理论内容及其时代价值等进行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探索,比较而言,对于列斐伏尔社会空间转向的起源探索就略显薄弱。对此,理论界可从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现实空间实践、西方空间思想史等视角予以深入探寻。

对经典马克思主义对于资本主义崩溃论的反思

经典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运作方式及其内在矛盾,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必然出现周期性的危机,及至最终崩溃。时过境迁,面对资本主义社会历经诸多危机而免于崩溃这一不断重演的历史事实,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开始反思这种解释的理论效力。这就使他们在继承经典马克思主义对于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对西方社会新型实践的观察和研究拓展或重构资本主义运作方式、内在矛盾及其内在危机的新型表现形式。

经典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将成为生产力的禁锢,而生产力必然不断地促使其打破现存生产关系的禁锢,从而推动生产关系的更新以及社会形态的更替。在列斐伏尔看来,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优先地强调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推动社会形态更替层面所起的作用,相对而言忽视了生产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在维持某种社会形态继续存在层面所起的作用。换言之,经典马克思主义关注的首要问题是资本主义社会缘何不能持久。但与此不同,长期困扰列斐伏尔的首要问题是,“资本主义缘何并以何种方式已从马克思时代充满竞争的工业形式到当代的彻底变化中继续生存了下来”。这种首要问题的转变迫使列斐伏尔重思经典马克思主义对于生产关系的生产及其再生产理论。

列斐伏尔认为,正是对生产关系生产及其再生产的忽视使经典马克思主义无法有效地解释资本主义社会缘何屡次免于崩溃而继续幸存这一事实。通过对生产关系生产及其再生产理论的审视,列斐伏尔发现了隐藏在生产关系之后的社会空间。当列斐伏尔明确宣称资本主义社会继续幸存并成功地实现增长的原因是“通过占有空间、通过生产空间”时,列斐伏尔实则论述了逻辑递推的两个命题:其一,资本主义社会的存续是通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其二,这种生产与再生产是通过占有空间并生产空间得以实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之所以要通过占有空间与生产空间才能实现,其原因在于生产关系(包括社会关系)作为一种具体的抽象虽然不是一种现实的如同物质般的实存,但仍有自己的存在基础,这种基础就是社会空间。

对法国大规模空间规划浪潮的反思

早在19世纪50年代左右,法国巴黎就在奥斯曼的主导下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与城市建设。这种由政府官僚主导的城市规划模式几乎占据了此后世界城市规划史的主流;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逐渐兴起了公民参与型的城市规划模式,但这种模式仍旧难以撼动政府在城市规划决策中的主导地位。自巴黎大改造之后,法国开始进入了空间规划的时代,表现为城市的规模化改造以及农村的城市化进程。正是对法国城市规划与农村规划的现实反思,促使列斐伏尔开始思考空间规划尤其是城市生活的价值问题,并由此为其开启社会空间转向提供了理论契机。

我们看到,一方面是法国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活的现状在经验层面上引起了列斐伏尔的关注;另一方面是在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对法国城市生活的思考中时,列斐伏尔渐趋于社会空间理论的建构。质言之,列斐伏尔从对法国空间规划浪潮的反思转向社会空间理论的建构,并非直接地形成,而是经历了一个基于马克思主义与城市生活这种理论与实践之互动的过程。正如苏贾所言,“列斐伏尔对空间更加明确的理论化是经过一系列他称之为对中心主题的‘不断接近’而得到发展的,这是一条很不易把握的发展之路,似乎迷惑了他许多的追随者和批评家”。这种“不断接近”的过程正是用马克思主义审视城市生活、反思马克思主义、最终建构社会空间理论的过程。

对西方社会传统空间概念的反思

社会空间转向的核心在于社会空间概念的建立,社会空间转向的科学性与否很大程度上关联于社会空间概念的合理性。上述梳理显示,资本主义社会自我修复的实践引起了列斐伏尔对经典马克思主义对于资本主义崩溃论解释效力的反思;而法国大规模空间规划浪潮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修复实质上是指城市规划、农村规划等空间层面的规划,这种空间规划的实践促使列斐伏尔转向空间思考并引起了苏贾所称的空间化马克思主义的企图。空间化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的空间化,意味着侧重历史唯物主义的地理层面。对列斐伏尔而言,这种理论侧重需要进一步系统反思西方社会的空间概念,在此基础上揭示出社会空间概念及其理论建构的合理性。要言之,确立社会空间转向及其理论建构的合法性,不仅要注重对经典马克思主义命题以及现实空间规划的反思,而且要在思想史上科学揭示传统空间概念对时代空间现象的解释乏力之处。

在《空间的生产》一书中,列斐伏尔认为,“空间一词有着严格的几何学意义:空间概念使人想到的只是一个空的区域。在学术意义上,对空间一词的使用通常会伴随诸如‘欧几里得’‘匀质的’或‘无限的’等形容词,通常给人的感觉是空间根本上是一个数学概念。因此,要谈及‘社会空间’,就会显得有点奇怪”。

列斐伏尔是通过叁个步骤逐步实现这种理论意图的。第一,他对传统空间概念进行分类介绍,主要指出了数学空间、物质空间、精神空间;第二,他不仅从这些空间概念内部指出其缺陷,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从社会历史的层面上指出了相关缺陷;第叁,他认为传统空间概念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缺陷,即难以处理主体性空间(主体构想的主观空间)与客体性空间(主体生活的客观空间)之间的裂缝,而传统空间概念恰恰忽视了这条裂缝并设定了两种空间的同质性,从而为它们直接从主体空间过渡到客体空间提供了逻辑上跳跃的可能性。列斐伏尔反对将这两种空间同质化的企图,并提出社会空间的概念以对这种裂缝进行实践上的弥合,而不是像传统空间概念那样从理论层面直接地跳跃到现实层面。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江西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责编:孙爽、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