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社会学研究目标要接近社会事实

李强2019年11月04日09:46来源:

原标题:社会学研究目标要接近社会事实

当前,我国的社会管理者和实践者在一线做出了很多社会政策创新

笔者在全国很多地方的调研中看到了社会领域制度创新、社会治理创新的案例。比如,有的城市在基层社区治理方面采用“微信群”的治理方式,每栋楼或每个楼门建一个“微信群”,居民可以随时在群中反映社区生活中的问题,基层管理人员积极应对解决。再如,有的城市推出城乡统筹的治理模式,创新了城乡融合模式,创造了很多新型城镇化模式。这些基层治理创新操作的基本范式是:先在一线实践层次上探索,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这样创造出很多受群众欢迎的新方式;然后,地方政府总结这些经验,形成地方社会治理的文件、政策、法规。这些社会政策都是基于对实践经验的总结,特别接地气,所以实施起来很顺畅。作为社会学学者,我们要认识到,与我们在书斋里的理论研究相比,今天基层的社会创新实践已经远远地走在前面了。我们社会学、社会政策研究者需要深入研究这些实践经验,需要将一线社会创新的经验教训总结成理论和学术范畴。所以,笔者以为,我国社会政策学科建设绝不能仅仅坐在书斋里做学问,更多地是要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于上述社会领域一线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总结和提升方面,将这些实践层次的知识上升为理论,将这些社会领域、民生领域的知识变为我们的学科语言、学术范畴。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学术的总结和提升意义颇为重大。学科和学术的特点是高深的文化,形成学术语言后,有理论的高度和深度,也有国际学界的对话能力。这是我国社会政策研究面临的艰巨任务。

促进社会政策更接地气,更实事求是

我们知道,在探索社会领域的问题时,通常遇到的一个理论难题是“社会”概念容易被“泛化”,容易被搞得无所不包,很不好把握。社会建设、社会体制改革、社会治理以及社会政策等基本概念就遇到了这样的难题。对此,我国理论界以及一线实践者进行了长期探索,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理论上归纳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具体落实为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住房、医疗健康、养老政策、扶贫政策、基层社区治理等领域,这些领域的界限还是比较明确的。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为当前我们推进社会学学科建设、推进社会政策的学科建设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上述这九个领域的范围和界限都比较清晰,这些领域的选择和确认绝不是拍拍脑袋就想出来的,也绝不是书斋里推理推出来的,而是通过多年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探索出来的,有深厚的一线实践基础。我国的社会政策研究应围绕着这些领域来推进。

当然,这九个领域的问题也仍然具有明显的学科交叉性以及跨学科的特征。比如,对于教育问题,教育学肯定要研究;对于就业、收入分配、住房、扶贫等,经济学也很关注;有关医疗健康、养老,医学肯定要研究。那么,社会学社会政策研究的特色在什么地方?笔者以为,对于这九个领域问题的研究,社会学还是具有突出的学科优势的。在全部社会科学的学科中,社会学的综合性特征最为突出。社会学在考察社会问题时,总是试图囊括影响该问题的多方面社会因素,包括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历史文化因素等,也可以说社会学的研究是试图在学理上复原社会事件本身。社会事实是社会学的核心概念,社会学努力实现的研究目标是要更接近社会事实本身。这样就使得研究的难度增大了。但是,由于思考的问题比较全面、综合,在这样的研究基础上所提出的社会政策就会更接地气、更实事求是,从而也就更容易实施,更容易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用社会政策来涵括和总结是多数社会学家的共识

在此还需要特别解释的一个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创造出很多社会领域的概念,如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社会治理、和谐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等等,为什么在做学术探讨的时候,在分析学科建设的时候,我们会特别强调将这些研究用“社会政策”来概括和归纳呢?笔者以为这主要是由于学术传承的原因。尽管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社会治理、民生与和谐社会等也都是源于中国国情的、很接地气的概念,但是,当我们将这些领域的现象概括为学术的、学科的语言时,就必须考虑到学术的传承和学术的习惯。

社会政策是社会学界使用频繁的概念,在国际社会学界也有久远的学术历史传承。自恢复重建社会学以来,我国社会学界在这一领域已经构建了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已经拥有一支专业研究队伍,出版、发表了一些该领域的教材、着作、论文,社会政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术基础。在应对我国现代化转型出现的诸多社会问题方面,也有很多社会政策研究创新。所以,从学科建设角度看,用社会政策来涵括和总结是多数社会学家的共识,学术和学科建设能够顺理成章。

(作者为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责编:艾雯、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