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孙秀玲,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新疆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任学校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做到八个方面的统一,即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八个统一”内涵丰富、逻辑严谨,立足思政课建设的基本规律,紧紧围绕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要解决好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指明了思政课建设的方向。“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与其他七个方面相统一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做到“八个统一”才能共同形成推进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合力。
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的重要原则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包含物质和意识、统一性和多样性的两种基本关系。统一性与多样性作为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
“统一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统一性统摄决定着多样性,多样性影响制约着统一性。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体现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具体表现为坚持价值导向的一元性与价值取向的多样性相结合、注重统一思想与包容多样相统一,这是长期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原则之一。在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马克思主义成为我们党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鲜亮底色。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就是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一元指导地位,发挥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心铸魂的作用,为实现新的伟大飞跃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
“多样性”是指价值取向方面,要在坚持统一性的基础上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在多样中达成思想共识、实现价值引领。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高校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各种社会思潮为获得话语权和影响力交锋竞争,在意识形态领域与我们争夺阵地、争夺人心、争夺接班人的斗争始终没有停止。面对世界百年之未有大变局、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作为我国高校课程体系中直接服务于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特色课程,思政课在改革创新中要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要进一步突出统一性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突出鲜明的政治性与主导性,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强化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是思政课建设应遵循的教学基本规律
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既是思政课建设应遵循的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具体体现,也是思政课建设的基本要求。所谓“统一性”是指高校思政课的总体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要有统一要求。统一性所确立的共同准则、基本要求、总体目标和主体方式等保证了思政课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性的、指向明确的教学课程体系而存在。所谓“多样性”是指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手段要依据不同的教育对象突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需要精心引导与培育,在大中小学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统一开设思政课,实现大中小一体化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思政课建设要始终围绕遵循“叁大规律”进行建设,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大学生,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不断深化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坚持党对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全面领导是思政课建设的基本要求。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中,要落实好思政课基本要求,遵循思政课建设规律,既要坚持在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和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统一要求,又要在尊重多样性中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在追求统一性的前提下尊重教育的规律,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重视教学方式方法上的创新,实现对统一性的有益补充。要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多样化探索,从而实现统一性和多样性的有效衔接。
叁、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是思政课建设实现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
思政课建设的统一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切实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要实现统一性的这一目标,就是要在办学理念、教师队伍建设、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思政课建设的方向目标。落实思政理课统一性要求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升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
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具体体现在思政课建设要求必须是统一的,要在教材、课堂讲授、教师队伍、教学管理等方面下功夫。首先,要体现教材的统一。教材是国家事权,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直接关系党的教育方针的落实和教育目标的实现。思政课要统一使用“马工程”统编教材,同时对统编教材进行补充性、辅导性自编教材,要建立严格的教材编写流程和审查机制,强化对教材的政治审查,严把教材的政治观、思想观,防止和杜绝以教材为载体,另起炉灶,植入违背国家主流价值观的内容,偏离思政课教学目标,给学生造成思想混乱、认知错误。其次,教师队伍建设要有统一要求。要按照教育部1:350的比例配齐思政课教师队伍,强化教师的政治素质,新入职的教师必须是中共党员,确保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为中国共产党永续发展、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承担好“培养人”的重大责任。在课堂讲授中,要进一步强化“叁尺讲台有纪律”“课堂讲授有规矩”的要求,在机制上杜绝个别教师将教学内容随意取舍,脱离教学目标,甚至出现“我的地盘我做主”现象。再次,在教学管理上要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保证思政课的教学时数和课程时间安排,其他专业课程要实现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形成育人合力,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后,思政课建设多样性体现在保证统一性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材施教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要处理好两者的辩证关系,若只强调统一性而无视多样性,就会生搬硬套,影响教学效果;而片面强调多样性,忽视统一性就难以实现思政课高质量建设的统一目标。
四、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是思政课建设的实践课题
思政课教育教学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活动,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是思政课建设面临的实践课题。思政课的实践活动是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主要形式与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不断创新,大学生的成长紧跟时代发展,这些都要求思政课要坚持与时俱进,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在改革创新中回应和解决现实中的新问题、学生成长的新困惑。通过思政课实践活动的改革创新,进一步激发新时代大学生爱国奋斗力量、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要在统一的目标、内容、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大胆创新方法手段、拓展形式路径,贴近实际、贴近大学生成长需要,在多样化的探索实践中充分运用多样化教育资源、教育力量、教育手段,确保思政课入脑入心,服务于立德树人统一性目标的实现。
首先,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在统一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丰富教学手段,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让学生深刻领会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时代意义。坚持问题导向,对于重大而敏感的现实问题,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采取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比较法,解决学生思想认识上存在的困惑,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参与性、生动性,提高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
其次,在多样中注重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与时代感。要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身边的教育资源,不断拓展思政课的教学空间,充分运用大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身边文化资源及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教育资源,在把握共性、体现个性的基础上,注重结合时代特点和认知特点,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话语体系,使思政课润物无声,引导大学生思想成长。
再次,促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实践大课堂的有机结合。面对个性独立、思维多元的95后、00后大学生,思政课程仅局限在课堂和学校里讲是不够的,要积极构建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体系,推动学生深入社会大课堂,了解国情、省(区)情、社情,提升社会责任感,增强担当奉献的本领。要围绕思政课程教学内容,有计划、有主题、有导向地组织学生深入学校、社区开展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知行合一、以知促行。开展红色实践教育,组织学生到革命圣地、改革开放前沿城市等参观实践,打造“身边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进一步推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在实地体验和亲身经历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通过思政课实践教学进一步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鲜活性和针对性,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专家推荐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相统一。这既是方向,也是路径。本文选择“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为主题,并从基本规律、内在要求、实践课题的维度进行了论述,具有重要的学理意义和现实意义。
(来源:党建网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