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国际化城市治理,需要在城市管理、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叁大领域精准发力,不断开创中国特色城市发展新局面,以此为建设全球标杆城市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着力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水平。城市治理现代化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城市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新时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当前,我国城市发展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世界城市“金字塔”体系也迎来了变革的重要机遇期。在国际竞争合作日益深化、全球治理协同性要求日益增强的背景下,以中心性城市为重要节点的城市网络将发挥越加重要的作用,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全局工作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把握好世界城市体系变革的战略机遇,以城市治理国际化为契机,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经成为我国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的重点发力方向。
顶层设计与创新实践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走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在此背景下,以城市国际化发展为契机和动力,助推新一轮城市治理水平的提升,打造世界一流的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已经成为国内诸多中心城市的共识性选择。
在中央精神的指导下,我国各主要中心城市结合自身禀赋优势,设定了相应的发展举措和目标。北京市制定出台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明确了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四个中心”城市功能定位,提出要努力打造国际交往活跃、国际化服务完善、国际影响力凸显的重大国际活动聚集之都。除北京以外,国内其他中心城市也竞相提出以国际化为核心的发展目标、具体要求与实施方案。上海市制定发布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到2035年,基本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重要发展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对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深圳的定位是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到2025年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到本世纪中叶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着的全球标杆城市。由此,可以发现,强化城市国际化治理创新,打造世界一流的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世界一流的全球中心城市,已成为新时代我国城市实现更高水平发展的内在趋势和必然选择。
打造一流城市治理体系的路径思路
由于中西方国家在政治体制、历史路径、治理机制等方面的巨大差异,新时代强化城市治理创新,打造世界一流城市治理体系意味着不能照搬西方的城市治理模式,不能以削足适履的方式按照西方的治理模板来重构我国的城市治理体制,而是应在全球范围内汲取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有益经验,规避治理陷阱,结合国内各大城市自身特点和环境,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路。
中国城市治理的国际化具有独具特色的意涵,内在地指明了国际化的发展方向。一方面遵循国际一流的城市治理理念、治理要素、治理标准开展城市治理,兼容多领域、多主体、多内容的治理需求,在城市功能的辐射扩散、资源要素的配置聚集、综合实力的排名比较、公共服务供给与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对标世界一流城市;另一方面通过吸引和集聚国际资源服务于区域发展,从而把中国各中心城市治理和区域国际竞争力提升到国际卓越水平。具体而言,就是在综合考虑各大城市整体性规划与资源禀赋优势的背景下,其一,明确国际化标准、配优国际化要素、鼓励国际化参与、引领国际化议题、拓展国际化视野;其二,强化国际交往职能,提升融入世界城市体系并辐射带动周边发展的治理职能;其叁,增强满足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需求的公共服务职能,不断优化和改进现行治理体制,因地制宜地探索城市治理国际化、构建现代化城市治理体系的“中国方案”。
中国特色国际化城市治理的建设方案
中国特色国际化城市治理可以划分为城市管理、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叁大组成部分。这一分类,也是目前凝聚共识程度最高、契合国内城市发展实际、符合治理现代化内在要求的可行方案。针对叁大领域的治理特点,需要与之匹配相适应的治理思维和治理方式。其中,城市管理方面应侧重管理效能,深化行政改革,兼顾秩序与效率;社会治理方面应不断夯实治理基础,激发社会活力,提升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系统性与有效性;公共服务方面应当强调便利性与均衡性原则,继续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与水平,增强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首先,打造世界一流的城市管理,需要创新城市治理方式,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坚持系统思维,对事关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周密部署,协同推进各方工作。坚持集约发展思想,科学划定开发边界,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功能定位、文化特色、建设运维等多种因素,推进“多规合一”。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对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协调,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有序推进老旧城区综合治理。在城市管理过程中,要继续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确定管理范围、权力清单、责任主体,为市场、社会主体创造更优质的发展环境,释放城市发展新动能。
其次,打造世界一流的社会治理,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要强化居民教育,继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鼓励多元主体通过各种方式参与社会治理,打造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格局。要完善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治理体系,理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将本应由社会与公众承担的义务和职责赋予其相应主体,激发市场、社会等多元治理主体的参与活力,减轻政府的治理负担,实现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最后,打造世界一流的公共服务,需要盘活存量资源,保障增量投入,统筹推进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配套改革,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区便民服务的特色化、全覆盖。同时,建立更为便利、高效的政务服务平台,推进“放管服”改革,简化审批和服务流程,整合行政审批和服务资源,建立综合服务平台,实行“一窗式”受理、“一站式”服务,优化政务服务网络覆盖。在此基础上,优化提升公共服务品质,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质量全面升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国际化城市治理,需要在城市管理、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叁大领域精准发力,协同推进。这就要求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经验借鉴与本土创新相结合、系统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秩序保障与活力激发相结合,不断开创中国特色城市发展新局面,以此为建设全球标杆城市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清华大学现代治理技术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