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汉学大系》编纂及海外传播研究中期检查报告

2019年11月18日14:01来源:

一、研究进展情况

主要内容: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课题立项以来,按照申报书的设计规划进行了研究,研究计划总体执行很好,各子课题按照计划开展工作,进度也很好。

目前,召开包括课题开题报告的会议3次,出版着作16部,已经与出版社签出版合同正在出版的书稿11种,已经签约约稿合同12种。在台湾里仁书局出版汉学书系选题3种。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民族艺术》《艺术百家》《中国美术研究》等(颁厂厂颁滨)刊上发表论文34篇。

出版的《汉学大系》丛书中,有3本书获得省部级二等奖,一部获叁等奖。《徐州汉画像石通论》(武利华着)文化艺术出版社2017年版,2018年获江苏省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汉画像的胡人图像研究》(朱浒着)叁联书店2017年版,2018年获上海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汉画像石艺术概论》(顾颖着)文化艺术出版社2017年版,2018年获江苏省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叁等奖;

本课题原计划10年完成。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计划前叁年每年出版10部,前5年出版20余部,现在目标已经达到。

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得到多方面的支持。江苏师范大学与徐州市已经投入部分的启动经费。经费目前花了65.5万元,主要用于资料费、数据采集费、会议费、国际合作费、设备费、专家咨询费、劳务费、印刷费、审稿费等。目前结余6.5万元。

鉴于目前已经交给出版社的书稿及其有些课题正在研究中,资金缺口较大,此次申请经费滚动。

原计划的子课题进展顺利,目前各个子课题出版相关主题的着作,有的多一些,有的少一些,其中艺术类出版的较多。专家提的建议是先从熟悉的、已经有较好研究基础的地方开始。历史学、古代典籍的研究有的比较复杂仍在进行中。如《传世文献中所见汉代镜铭整理与研究》《&濒迟;说文&驳迟;释义牵扯字形现象的整理与研究》等着作。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课题组对汉学研究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调查,专门建立了资料室,购有关资料2300种。

调查了汉画像石博物馆的收藏与保护,收集新的汉画像拓片500余幅。与江苏师范大学图书馆合作,编辑有《中国汉画像石(砖)数字资源库》(见江苏师范大学图书馆网站),

调查了徐州的汉文化遗存,出版了《徐州汉画像石通论》(叁联书店2017年版)《徐州汉代铭文研究》(2019)

2015——2017年度组织北京大学的博士后等学者对徐州新出土汉画像石进行集中整理研究。

收集汉画像镜的出版物与论文,编辑《传世文献中所见汉代镜铭整理与研究》等。

2015年5月朱存明受迈阿密孔子学院的邀请去美国进行学术交流,给孔子学院学生讲中国的汉画像艺术与汉学。

2015年8月朱存明教授赴印度进行考察,研究了汉学与印度文化的不同。

2016年8月10—20日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赴斯里兰卡考察并讲汉学。

2016年6—8月组织研究生去马拉西亚拉曼大学进行汉学的研究。

2017年5月13-5月24赴法国索邦大学道教研究中心开学术会议:会议论文:《荣成图像与早期道教信仰初探》。

2018年度课题组成员赴日本早稻田大学进行交流。

学术会议

主办学术会议5次。

2014年10月在江苏师范大学召开“汉学的历史与发展学术研讨会”,总结了汉学的学术内涵及未来发展蓝图。来自全国的汉学、汉文化、汉画像等方面的专家参加此会议,会后编辑出版会议论文集《新汉学的学术再造》读书·生活·新知叁联书店2018年版。

2015年6月6日 “《汉学大系》编纂及海外传播研究”开题报告会在江苏师范大学召开。由北京大学中文系钱志熙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傅刚教授、江苏师范大学徐放鸣教授组成的专家组对开题报告进行了点评,并提出了宝贵建议。课题组成员十余人参加了会议。专家组对该选题给与了极高评价,建议根据实际经费与能力适当减少选题数量。

2015年10月在徐州市主办“中国汉画学会第15届年会”,完成中国汉画学会理事会的改选,吸引海了一大批学者,发表了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出版了由朱存明主编的《图像的表征——中国汉画学会第15届年会论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19出版。

2016年8月16日—19日与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学会合作召开:“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第十叁届年会暨“文艺理论:传统与现代”学术研讨会”。

2017年7月8日,江苏师范大学汉文化研究院召开:2014年度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招标

高端论坛。“制器尚象:中国古代器物中的观念与信仰”。会议论文集《制器尚象:中国古代器物中的观念与信仰》,(台湾)花木兰出版社2018年版(练春海主编)。

学术交流

项目立项以来,先后邀请20余位专家学者来我校作有关学术讲座并进行交流。

邀请专家学者有: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蔡宗齐教授访问讲学(2016、2019)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王海龙教授讲学,并给文学院开设“国外汉学发展史”研究的课程(2017、2019)

西班牙阿尔卡拉大学拉斐尔1马丁·罗德里格斯教授讲学(2015)

国家图书馆前馆长詹福瑞教授讲学(2015)

台湾大学洪国栋教授讲学(2015)

台湾大学洪淑苓教授讲学(2015)

北京大学傅刚教授讲学(2016)

北京大学朱青生教授讲学(2016)

南京大学赵先章教授讲学(2016)

南京大学程章灿教授讲学(2016)

中国汉画学会会长顾森教授讲学(2017)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卜宪群教授讲学(2017)

东南大学王廷信教授讲学(2016、2017、2018)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汉学交流中心李雪涛教授讲学(2018)

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讲座(2018)

东南大学龙迪勇教授讲学。(2019)

华东师范大学朱志荣讲学(2019)

一批年轻教师去美国、英国、法国、俄国与台湾进行学术访问,如兰芳去美国进修(2016)、王怀义去台湾大学进修(2017)等。

朱存明教授受迈阿密孔子学院的邀请,2015年5月去美国进行学术交流,给孔子学院学生讲中国的汉画像艺术与汉学。

朱存明教授2015年8月赴印度进行考察,研究了中国汉学与印度文化的不同。

组织青年教师与研究生赴台湾大学、辅仁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学术交流,促进了学生国际化视野。

组织研究生去马拉西亚拉曼大学进行汉学的研究。

组织北京大学的博士后朱浒等对徐州新出土汉画像石进行集中整理研究,编辑出版《石上风华——近年新见汉画像拓片精选》。

国际合作等

与台湾师范大学文学院合作进行中华歌咏交流活动(2017)

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王海龙教授合作研究汉学在美国的传播(2015-2019)

与台湾大学文学院合作,出版他们培养的博士生论文3部(2015-2019)

与马拉西亚拉曼大学合作,成立孟子学院,共同探讨汉文化的核心价值(2017)

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东亚系与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合作召开 “中国古代美学范畴的现代价值”(2019)

其中的部分书,被台湾里仁书局出版,如王怀义着《中国神话的意象研究》(2016)朱存明着《汉画像的象征世界》(2017),朱浒《汉画像中的胡人图像研究》(2019)。目前丛书中的优秀之作,正在与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选择部分译成英、法、日、韩文在国外出版。

叁、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汉学大系》的编纂,得到了社会上的认可,出版的成果,在《中国社科报》有专题介绍。

中国社会科学网站专门介绍朱存明教授有关汉画像的研究成果。

《中国社科报》《读书》杂志专门发表介绍《汉学大系》着作的书评。

《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民族艺术》《中国美术研究》《读书》《中原文物》《江苏师范大学学报》《中国社科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有与本课题有关的学术论文36篇,还有部分省级刊物没有列入统计。多项研究成果被《中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科网》转刊。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1.有些子课题的主持人事物繁忙,用于真正研究的时间不能完全保障。

2.有些签约的稿约,不能完全按照规划时间完成,有的要延期一些时间。

3.有些已经与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的书稿,由于校对等原因,一再推迟出版时间。

4.课题组的个别人员由于出国、读学位等原因,研究的效率还需要提高。

5.出版资助在不断提价,形成经济压力。

改进措施

加强对课题组项目的督查检查。

1.按照对科研经费管理的新规定,适当调整经费使用,使之更能有效发挥作用。

2.出版中存在校对难的问题,要加大文稿的学术规范要求,引进高水平编辑人员。

研究心得

1.《汉学大系》的编纂,是一项重要的学术建设活动,要做好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既然上马,一定要想方设法把此事做好。

2.选题一定要有学术价值,不能炒剩饭,宁缺毋滥。

3.要物色学术界的后起之秀,发挥优秀博士的能力,推出最新最高的学术成果。

4.学术研究要遵循研究的规律,不能急于求成,约稿要按照研究的规律进行。

5.出版的着作一定要具有新意,有现实的价值。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主要内容:

一、代表性成果介绍

《汉学大系》已经出版着作16部,具体情况如下:

成果介绍:

1.练春海:《汉代器物与汉代信仰》,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14年版。

2.朱浒:《汉画像中的胡人图像研究》,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17年版。(2018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

3.朱存明:《丑与怪——从史前艺术到汉画像中的怪异研究》,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18年版。

4.王怀义:《中国史前神话意象》,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18年版。

5.朱存明主编:《新汉学的学术再造》,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18年版。

6.朱浒:《石上风华——近年新见汉画像拓片精选》,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18年版。

7.朱存明编著:《神话之魅——汉画像中的神话研究》,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18年版。

8.朱存明编著:《民俗之雅——汉画像中的民俗研究》,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19年版。

9.朱存明编著:《雕纹刻画——汉画像的艺术学研究》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19年版。

10.朱存明编著:《天象之维——汉画像中的天文图像研究》,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19年版。

11.武利华:《徐州汉画像石通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17年版。(2018获江苏省第十五届科研成果二等奖)。

12.顾颖:《汉画像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17年版。(2018获江苏省第十五届科研成果叁等奖)。

13.朱存明:《汉画像之美——汉画像与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研究》,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修订新版)。(2012年获江苏省政府二等奖)。

14.刘秉果、赵明奇:《汉代武术》,文化艺术出版社,2018年版。

15.王怀义:《道境与诗艺:中国早期神话意象演变研究》,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

16.兰芳:《西方有高楼——汉代陶楼的造物艺术寻踪》,文化艺术出版社2019年版。

基本内容、主要观点、学术价值、社会影响等

练春海着:《器物图像与汉代信仰研究》已由读书·生活·新知叁联书店2014年出版。作者是北京大学博士,现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该书研究了汉代的器物,并把器物与汉代宗教信仰的观念结合在一起,有新的见解,出版后获得好评。开拓了器物研究与观念研究的新思路,对认识汉代的思想文化与器物制造有重要意义。

朱浒:《汉画像中的胡人形象研究》一书2017年7月由读书·生活·新知叁联书店,该书的作者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后,现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该书是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订,研究了汉画像石中的胡人形象,进而研究了汉代丝绸之路上的异域人入华的图像遗留,对进一步理解汉文化与异域文化的关系作了开拓。《读书》《中国美术研究》发表有评论文章,此书把一带一路的文化交流追溯到汉代及其汉代以前,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2018年获上海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武利华:《徐州汉画像石通论》一书,2017年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该着作全面的研究了徐州汉画像石艺术的产生发展具体汉画像石墓葬、祠堂、棺椁的考古过程,成果展示,内容分析,并把徐州的汉画像石研究放在中国汉画像石研究的历史进程中进行阐释,企图说明汉代在汉文化形成过程中徐州地方文化的特色,特别是图像表现的内容。着作2018年获江苏省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顾颖:《汉画像石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17年版。此书是第一部汉画像石艺术概论的着作,着作全面的、概况的、简明扼要地论述了汉画像石艺术的产生、发展、类型、特性、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及其在现代的历史意义。前面有张道一教授的序言,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着作2018年获江苏省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叁等奖

刘秉果、赵明奇:《汉代武术》,全面的介绍了汉代武术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地位,特别是通过汉画像石的体育图像,研究了汉代体育的历史意义、战争意义、对今天体育运动的影响。通过体育图像的研究与阐释,论证了汉代这个人的生命观念、身体美学等。

朱存明:《汉画像之美——汉画像与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年初版, 2017修订再版。这本书是作者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项目的结题报告,把汉画像的研究上升到文艺美学的领域,开辟了汉学的图文互释的研究传统,对认识汉代的思想观念有重要价值。著作获商务印书馆2017年秋季最好图书提名。(2012获江苏省政府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王怀义《中国史前神话意象》一书2018年7月由读书·生活·新知叁联书店出版,该书作者是华东师范大学博士,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博士后,该书从汉民族审美的神话起源入手,研究了史前神话的审美意象,对理解中国文化的起源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汉代及其汉以前的神话传说中所表现的的汉民族文化中的神话原型的意象。此研究将深入阐述中国文化的神话思维的审美特征

朱存明《丑与怪—从史前艺术到汉画像中的怪异研究》2018年3月由读书·生活·新知叁联书店出版,这是一本研究汉文化中审丑发生的学术专着,研究了中国早期审美与审丑的辩证关系,对理解中国独特的志怪传统有重要意义。

朱存明主编《新汉学的学术再造》,2018年9月由读书·生活·新知叁联书店出版,是一本对于汉文化研究的学术集刊,以后计划每年出一本。

朱浒《石上风华——近年新见汉画像拓片精选》2019年12月由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这是一本近年新发现新的汉画像石的资料性著作,对保护研究汉画像石新的整理与成果有重要价值。

朱存明主编《神话之魅——汉画像中的神话研究》2019年10月由读书·生活·新知叁联书店出版。着作研究了汉民族神话时代的图像表达,把神话与出土的文物进行了比较,从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上追溯汉民族文化的根源。从认识论、知识学、宗教学等方面研究了中国文化的大传统就来源于神话时代的原始意识,它构成了民族文化的“文化基因”。汉画像艺术就是这一图像最丰富最典型的代表,它表现了汉民族在形成时的诸神场景,神话的图像,呈现为一种古老的文化智慧。着作论述了汉画像中的英雄神话,汉画像中图腾神话的遗迹,神话与仪式在汉画中的表现,汉画像中的太阳鸟神话、伏羲女娲神话、西王母神话、神人操蛇神话,汉画像中的“九头人面兽”、铺首衔环图像以及汉画像中所表现的理想乐土。

朱存明主编《民俗之雅——汉画像中的民俗研究》2019年1月由读书·生活·新知叁联书店出版。着作对汉画像中的汉民族风俗习惯进行了研究。在文化中,深层次的因素就是民俗,风俗表现出一个古老民族最重要的生活方式。汉画像以直觉形象的艺术语言,表现了丰富多彩的汉代人的民风民俗。这是汉民族生命的底色,是汉文化涌动的海洋。内容涉及两汉时期中国人是如何生活、生产、交往、娱乐、饮宴的,以此来探讨汉代人的宇宙、时空、生死、神鬼、仙人、雅俗等民俗观念。

朱存明主编《天象之维——汉画像天文图像研究》 2019年11月由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汉代人相信天人合一、天人相感的观念,把天文现象看作是对人事展现的祥瑞。知天之道,即识人世之美。人间的美在于合乎天道,原天地之美就可达万物之理。但汉代的天象观察,却是一种“星占政治学”。汉画像中的天文图像,向我们描述了汉代人心目中的天。一切都是有灵性的、充满创造力的。汉画像中的天文与人文的理想图画,向我们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生态美的民族之根。著作分九部分,深入探讨了汉画像云气图的审美内涵,汉画像中的“日月”图像、龙、虎、羽人、凤鸟、鸟啄鱼、天马等形象。著作从汉画像的天文图像立论,材料详实,分析细致,视野开阔,新论叠出。著作对理解中国文化中的对于“天”的信仰有重要作用。

朱存明主编《雕文刻画——汉画像的艺术学研究》2019年6月由读书·生活·新知叁联书店出版。汉画像虽然承载着汉民族文化之根,它却是一种艺术作品,正是在艺术观念的规范下,成就了作为艺术的汉画像之美。汉画既是一种设计艺术中的“图像”,又是古代能工巧匠雕刻出来的作品。今天我们看到的汉画像体现了一种古雅的美,在流传中又靠纸的拓片而转化成一种拓印作品。汉画像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它构成了中国艺术之魂,表现了佛教没有大规模影响中国人时的民族意识。汉画像有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形成雄浑的艺术风格,构成了一部绣像的汉民族的宏伟史诗。本着作从美学与艺术学的角度,探讨了汉画像的艺术性。内容包括对汉画像中“羊形象”进行的美学探讨,对榆林地区墓门画像进行的独特分析,对徐州贾汪白集汉墓图像配置关系进行的深入研究,对汉画像石线类技法进行的专题概括,比较了汉赋与汉画像语图关系的不同,探讨了汉画像中的道教因素,还研究了《列女传》与列女图的关系。

朱存明主编《图像的表征——中国汉画学会第15届年会论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19年8月出版,推出了汉学与汉画像研究的最新成果。论文集是2015年在徐州召开的中国汉画学会第15届年会的优秀论文汇编。

出版的《汉学大系》16部书中,已经有3本书获得省部级二等奖,一部获叁等奖。

这些着作企图在回归传统的研究中,运用现代的学术理念,来研究中国汉民族、汉文化、汉语言、汉字等构成的汉文化体系,建构一种“新汉学”的学术范式。

成果出版后,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读书》《民族艺术》《艺术百家》《中国图书评论》《中国美术研究》《博览群书》《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发表有评论与介绍文章。这些着作得到了高度的评价,被认为建构了新时代的“新汉学”,对传统进行了新的阐释,特别是从汉画像艺术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超越了旧汉学的考据传统与西方汉学的隔膜,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推动力民族自信的形成,对建构中国学术话语有一定意义。

丛书出版的同时,也做了一些普及工作,普及汉学知识,举行了通俗化的推广。如把汉学的研究与江苏省及徐州市的文化发展战略结合在一起,在徐州的高等学校举行汉文化进课堂活动,在徐州广播电视台播放“彭城大讲堂”传播普及汉文化。

叁、下一步研究计划和经费预算(可另加附页)

课题已经出版着作16种,在出版社的有11种,还有签约的12种。准备签约20种。

计划在2019——2024年出版以上着作。

2019年底,召开约稿作者协调会,催促加快进度,交流写作经验。

2020年召开进一步的《汉学大系》编辑经验交流会。发扬成绩,纠正错误,提高书的质量。

2019年底在徐州召开打造汉文化研究世界一流研究中心的国际论坛。(正在落实中)再找一流专家约稿20部。签订约稿合同与出版合同。

2024年底出版上述着作。

(课题组供稿 )

(责编:孙爽、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