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历史文化村镇数字化保护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中期检查报告

2019年11月18日14:43来源:

一、研究进展情况

主要内容: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

本课题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良好。目前已完成主体内容,主要包括:(1)子课题一的理论主体部分已构建完成;(2)子课题二的通用模型主体思想基本成熟,需要进一步调研,以处理通用性与多样性的关系;(3)子课题三的资源构建流程与方法已基本完善;(4)子课题四已完成数字产物梳理与产物匹配性研究;(5)子课题五已完成高迁网站上线和资源库建设,数据总量达246 GB。

(二)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1. 子课题一进展情况

本子课题负责为历史文化村镇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支撑和指导思想。按照计划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1)通过理清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的思想和理念脉络,尤其是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理论和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理论成果,与历史文化村镇数字化保护的实际相结合,通过比较研究,融通吸纳,汲取用于历史文化村镇数字化保护的理论精华。(2)提出历史文化村镇数字化保护理论构建的步骤:第一步是确定基本的概念框架,其次是分析村镇文化的结构、性质与传承方式,复次是提出村镇文化资源体系,为数字资源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最后关键是提出历史文化村镇数字化保护的基本原则,构建出完整的多维延展数字化保护理论体系。(3)提出了历史文化村镇数字化保护的理论,即多维延展理论,其基本原则即多维延伸村镇文化,传承村镇数字文脉。所谓多维延展,首先是村镇文化整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展。其次,是以突出特色的工艺、习俗、仪式等为中心的专题多向度的延展性叙事。最后,从管理实施的角度,多维延展是将村镇文化、村镇文化保护主体、村镇文化的传承与转换再造的各个要素联动起来。

2. 子课题二进展情况

本子课题负责构建历史文化村镇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通用模型。按照计划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1)完成了环境分析。包括文化环境、技术环境、法律法规环境和利益相关者环境四个方面的分析。(2)建立了历史文化村镇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指导原则。主要有:兼顾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对象的分散性与文化的整体性,将村镇社群兼为文化载体和文化传承主体,协调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规范性与多元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合作与共享。(3)基本完成了构建历史文化村镇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整体路径。主要包括:明确历史文化村镇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目标与定位,界定整体路径的起点、过程及终点,建立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通用流程与方法。提出,文化导向是历史文化村镇数字化保护的灵魂,数字资源是数字化保护的核心,而数字呈现是通向数字记忆体验和共享的途径。(4)基本建立了历史文化村镇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过程中的通用标准规范体系。借鉴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等相关领域的标准、指南、最佳实践等,基于对历史文化村镇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特定语境,对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工作中需要统一规范的共性问题进行总结提炼,从整体上对标准规范进行设计和规划。

3. 子课题三进展情况

本子课题负责研究对历史文化村镇开展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必须构建的数字资源及其构建理论、路径和方法。子课题按照研究计划主要开展了以下调查和研究工作:(1)历史文化村镇数字资源建设总体流程设计。包括历史文化村镇文化资源调查、知识本体构建、数字资源采集和数字资源组织等主要流程和核心环节的研究与设计。(2)历史文化村镇文化资源调查和建档范围研究。首先对历史文化村镇的文化资源及其要素进行分析,按照空间景观资源、文献资源和隐性(知识资源)等类别,对历史文化村镇文化资源与要素进行调查和总结;其次对确定的文化资源进行筛选归档,确定历史文化村镇数字资源建档范围。(3)历史文化村镇知识本体构建研究。根据历史文化村镇文化资源调查结果与数字资源建档范围,构建历史文化村镇知识本体,从理论上形成对历史文化村镇文化要素和资源要素的概念框架与关系体系,梳理不同文化要素与资源要素代表的文化内涵及其关系。知识本体构建研究包括本体理论研究、本体构建方法研究和本体构建实践研究等叁个层面。(4)历史文化村镇数字资源采集研究。根据历史文化村镇数字资源建档范围,在知识本体的指导下,对历史文化村镇的基础资源和衍生资源进行采集。数字资源采集研究包括采集对象、采集方法、采集内容等方面的研究。(5)历史文化村镇数字资源组织研究。针对采集所得的数字资源类型与内容,开展初步和深度的数字资源组织。数字资源组织研究包括数字资源初级和深度着录、数字资源初级和深度分类,以及基于本体的数字资源组织框架等研究。

4. 子课题四进展情况

本子课题负责研究历史文化村镇在数字化进程中需要开发设计的数字产物及其整体规划。按照计划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1)历史文化村镇数字资源分析。包括对历史文化村镇资源的现状、特点、分类等进行了必要梳理和总结。(2)历史文化村镇数字产物关键技术与工具梳理。从技术层次的角度分析了数字产物的构成,包括处理层、资源层、赋能层等基本层次。同时,从数字人文生命周期和资源开发层次对技术体系进行了初步构建,前者包括发现、收集、比较、发布和协作等阶段,后者从为原始资源、数字化资源、数据化资源和知识化资源等角度进行技术体系搭建。(3)进行了历史文化村镇数字产物的需求分析。包括从历史文化村镇主体和数字产物用户两个角度进行,村镇主体(内)需求归纳了发展规划需求、意涵价值需求、遗产保护需求、宣传教育需求等;用户(外)需求归纳总结了休闲娱乐需求、知识获取需求以及情感满足需求等。(4)进行了历史文化村镇资源与数字产物匹配性研究。主要从资源+需求+产物叁者之间的关系角度研究数字产物规划,总结得出典型的数字化产物设计规划路径,为历史文化村镇整体数字化产物的规划提供坚实基础。

5. 子课题五进展情况

课题组选取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高迁村(隶属台州市仙居县)为试点,运用前期研究成果具体实施高迁古村落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项目。课题组多次深入实地开展田野调查,并充分吸纳高迁村本地人(乡贤、本土画家等)参与数字文化建构、表达自身文化,彰显了数字化过程中的人文内涵和人文关怀。课题组以高迁文化阐释为核心,整合文字、图片、试听资料等不同类型的记忆资源,综合运用科技、人文和艺术等多种研究方法和工具,建设完成了高迁古村数字资源和记忆网站。

高迁古村数字化保护与传承项目采取“前站后库”的框架结构。已建设完成“记·忆高迁”网站和痴础惭平台,并完成高达246骋叠的高迁数字资源建设,所有数字资源均已上传至高迁数字资源库。具体工作进展如下:

1. 完成高迁文化解析

在扎实的前期研究基础上,课题组将高迁古村视作中国乡土文化的一个标本,亦即仙居地域文化的一个标本。课题组对高迁古村进行了深入的文化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高迁文化结构。高迁古村文化分析为后续的古村网站建设提供了栏目框架。

2. 高迁数字资源建设

由于近代以来传统与现代的震荡与割裂,记载村落历史的老物件、旧文献资料等散失难寻,需要与当地政府部门、文博部门、村民委员会以及村民的通力合作,以便充分挖掘资料,比较全面、完整地再现古村历史风貌。课题组经过艰辛工作,采集各类数字资源约246骋叠,并对所有的数字资源进行整理、着录、上传数字资源库。课题组建设的高迁数字资源如下表所示:

表格1 高迁主要数字资源类别及数量

序号-资源类别-资源加工方式-资源数量-资源用途

-基于痴础惭(资产视觉化管理)的一体化展示平台-对高迁村主要建筑空间及思慎堂、新德堂、折桂堂、街道、吴氏家族祠堂、月鹿河河道进行全景拍摄,采集的数据包含:可以测量的高精度全景图像、细节图;并对数据进行热点关联,通过虚拟漫游进行浏览。-220骋叠-3顿建模、全景漫游、建筑数据测量、文物建档。

-数字家谱-《吴氏宗谱》数字化扫描、翱搁颁识别与人工校对-59册家谱全文数字化,数字化容量11.2骋叠。-吴氏家族世系的可视化;

吴氏家族精神文化梳理;

吴氏“十大纪事”;

吴氏家族本体制作;

孵化学术论文2篇。

-口述史-对高迁文化代表人进行深入访谈,现场录像,并将访谈内容转录为文字稿。-采访16人,访谈时长650分钟,文字转录79529字,口述史撰写十余篇-用于高迁吴氏-人物传记部分。

-照片-对高迁建筑、民俗、人物等进行拍摄采集,对照片进行挑选、分类整理。-精选照片2435张,共13.96骋叠-用于高迁全网站视觉呈现。

-捷报-对捷报进行拍摄采集、识读。-采集并识读捷报52张-用于高迁网站“科举捷报”栏目;孵化硕士学位论文1篇。

-门匾楹联-对门匾楹联进行拍摄采集、识读、释文。-对108个门匾楹联进行释文,查证历史出处,并进行意义和价值阐释。-用于高迁网站“联额雅意”栏目

-吴氏“十大纪事”系列资源-对《吴氏宗谱》、吴氏先贤着作、口述访谈资料等进行挖掘和历史考证,整理并编撰十大故事。-10个纪事文稿、10幅配图、10个印章-用于高迁吴氏-十大纪事栏目。

-绘画作品-请高迁本土画家吴强春绘制晚晴时期完整的高迁风貌图,并进行数字化-5米长卷画作1幅-用于地域风水-旧影画艺,利用界化的艺术形式复原高迁晚晴样貌。

-高迁村史-请仙居县方志办余主任根据大量丰富史料和实地考察撰写高迁村史-书稿50余万字-用于解读高迁传统文化和精神脉络,用于网页相关内容编辑。

-家训诵读录音-请高迁本地小学生诵读家训,制作音频-2个家训诵读录音-用于诗礼传家-家训栏目。

-其他文献-从高迁村收集、拍摄、数字化;在网络上和数据库中查找文献-吴氏先贤着作3部,契约数十张,学术研究成果十余篇,游记作品40余篇-用于高迁网站和资源库

-网站资源-在高迁文化解析和理解的基础上,将已有资源经挑选和创作呈现在网站上-高迁网站一共发布了33个栏目,共335篇文章;文章中共有122张照片,各个堂室图集一共234张照片,一共356张,共936惭叠-整个高迁网站

3. 高迁网站及VAM平台等数字产物建设

课题组运用文史研究工具和比较研究方法,以特色文化专题为中心,以完整的故事结构和内容脉络讲述村落文化精华,最终通过网站艺术化呈现,使之成为高迁文化的宣传平台。

表格2 高迁主要数字产物

序号-数字产物-主要内容及功能-类型-集成于

-“记忆高迁 爰得我所”高迁古村网站-高迁历史文化与民俗风貌的展示平台、高迁古村数字创意产物的集成展示平台,高迁古村旅游资源的对外宣传平台及与互动平台。-记录型、功能型、娱乐型、传播型-平台

-基于痴础惭的一体化展示平台-集资源存储与多维展示于一体的平台化资源管理工具,为数字资源库、骋滨厂展示平台、微电影、3顿建模、全景漫游等多种数字产物提供了集成化的服务。-记录型、功能型-平台

-台州古村落数字资源库-建设古村落数字资源服务体系和软件平台,存储并管理台州古村落全部数字资源的资源库-记录型、功能型-平台

-高迁古村全景漫游-通过全景拍摄并在各场景及藏于其中的数字资源间建立链接,形成贯通整个高迁古村的全景导航。-记录型、功能型、娱乐型、传播型-痴础惭(资产视觉化管理)平台

-慎德堂3顿建模-通过摄影测量法获取慎德堂的全方位影像数据,生成3顿点云模型。-记录型-痴础惭(资产视觉化管理)平台

-骋滨厂定位展示-在地图上展示高迁古村数字资源的分布。-功能型-痴础惭(资产视觉化管理)平台

-家族精英人物世袭可视化展示-以浙江省仙居县高迁村的《吴氏西宅宗谱》作为素材,梳理了历代111位名人的事迹,并展示其世系关系。-记录型、功能型、传播型-高迁古村网站

-家谱本体构建-以浙江省仙居县高迁村的《吴氏西宅宗谱》作为素材,借助本体技术构建吴氏家谱本体,并通过可视化手段展示出来。-记录型、功能型、传播型-高迁古村网站

-数字动画作品-请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专家以数字艺术为阐释手段和载体,对祠堂、牌坊、祖墓、寺观、胡公庙等空间场景和史事进行数字化再现。动画借鉴了宋朝青绿山水画的水墨重彩,使用数字绘画及After Effects软件。-娱乐型、传播型-高迁古村网站

-高迁精神空间数字化-从地方志中辑录出仙居县当地的祠堂、官学书院、佛寺、道观及其他民间信仰场所,并

以宋代山水画风格的绘本对该些建筑进行再创作,并基于手绘图稿制作动画。-功能型、娱乐型、传播型-高迁古村网站

-吴氏家族十大纪事周边(配图、印章)-对《吴氏宗谱》、吴氏先贤着作、口述访谈资料等进行挖掘和历史考证,整理并编撰十大故事,由艺术创作者绘制成图画,加盖专制印章,图画经数字化扫描。-功能型、娱乐型、传播型-高迁古村网站

-高迁古村微电影-根据仙居、高迁提供视频、文字资料,制作介绍高迁古村的微电影。-传播型-高迁古村网站

-数字互动游戏-根据高迁捷报样式和内容,开发捷报游戏。-娱乐型-高迁古村网站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1. 文献调研

课题组调研的文献范围包括: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历史文化村镇保护领域。文献来源包括: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国际公约、图书、期刊、报纸、学位论文、科学报告等在内的各类文献。课题组共搜集、阅读200多篇国内外期刊文章、8本相关书籍,以及相关度较高的标准、规范共30余项。通过文献调研,课题组基本上了解了历史文化村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研究现状,掌握了现有的历史文化村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理念和手段,充分借鉴前人研究经验,为本课题的开展打下良好文献基础。

2. 实地调研

本课题以高迁古村为实施案例。课题组组从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共赴浙江(以台州市高迁村为主,以其他历史文化村镇为辅)进行了7次实地调研,共计41人/次。通过扎实的实地调研,课题组一方面深入了解高迁古村所处的地域、文化与社会环境,加强与当地相关政府部门、民间人士等的合作研究,深化台州;另一方面搜集了丰富的高迁古村文化资料,包括:历史名人的着作、文集、散篇文章,村志及县府省志,行状碑文,近代地方文献、报纸文章,台州档案文博部门资料,以及村民手中保存的家庭资料等各种已存相关资料等,课题组还以口述访谈、照片拍摄、全景拍摄、3顿建模等数字化记录手段,形成了各类新资料。

课题组开展的7次调研活动如下表所示:

表1 课题组赴台州开展实地调研情况

序号-时间-活动-课题组参加人员

-2016.1.7-首次赴高迁村,了解村落整体情况-冯惠玲、梁继红、马林青

-2016.4.19-22-带学生到高迁调研并采集数据-冯惠玲、梁继红、马林青、祁天娇、吴云鹏及17名《数字记忆》课程学生

-2016.12.19-12.20-考察高迁村、皤滩镇、临海台州府城墙、温岭石塘古镇-冯惠玲、罗杨、梁继红、马林青、宫晓东、钱毅、徐拥军、牛力、马晴、及李沅傧、刘力超、马芸馨、张朔、秦东旭

-2017.2-到高迁村调研捷报等-梁继红、刘捷、孙宇飞

-2017.6.30-7.2-高迁全景数据和建筑数据采集-吴云鹏、数据采集技术人员4名

-2018.4.5-7-赴仙居高迁征求网站设计意见并搜集资料,具体为:(1)高迁网站框架及风格研讨;(2)高迁吴氏家谱数字版本与原版校对;(3)收集东宅家谱,考察民间绣片等收藏。-冯惠玲 梁继红 刘捷 谭国剑

-2018.10.15-17-就高迁网站初稿征求意见,并为高迁本体研究等补充资源。-冯惠玲、梁继红、祝振媛、谭国剑

-2019年4--

总计:41人/次

3. 国内外学术会议

课题组成员先后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报告本课题研究成果,其中国内会议3人/次,国际及港澳台会议20余人/次。

(1)参加国内会议汇报的相关信息如下:

? 冯惠玲. 构建数字时代的社会记忆[C].敦煌文化遗产数字化国际研讨会暨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数字人文专委会学术年会.甘肃:敦煌,2019年7月5日

? 冯惠玲.数字记忆视域下的传统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C]. 中国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学术峰会,2018年12月8日,黑龙江雪乡。

? 梁继红.古村落记忆的数字传播[C].古村落活态保护大会,2017年5月12-14日,河南三门峡市。

(2)参加国际会议汇报的相关信息如下:

? Tianjiao Qi. A Bridge Back to 800 Years Ago— Digital Archiving in Chinese Ancient Villages[C]. South East Research Branch of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Archives, 25 June,2019, Singapore.

? Huiling FENG,Xiaoshuang JIA,Li NIU,ect..Building Digital Memory for Historic Urban Heritage: The Beijing Memory Project Experience[C].2018 DigitalHERITAGE 3r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 Expo.26-30 October 2018, San Francisco, USA

? Yue zheng,Jihong Liang, ect..Oral History construction for Ancient Villages in Digital Age: A case study of Shiquan Miao Village in Chongqing[C].2018 DigitalHERITAGE 3r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 Expo.26-30 October 2018, San Francisco, USA

? Xiaoshaung JIA, Ting CHEN,Yiyuan HU, Xiaodie YOU, Yue TAN, Shengnan YAO.Designing Edutainment Games for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 Case Study of Peking Nursery Rhymes[C].2018 DigitalHERITAGE 3r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 Expo.26-30 October 2018, San Francisco, USA

? Mingxue Gou, Chiahua Lin, Yangnan Wei.Instructed by Dr.Jihong Liang.Pattern Collector:an Application that Spreads the Forgotten Meaning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atterns[c].2018 DigitalHERITAGE 3r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 Expo.26-30 October 2018, San Francisco, USA

? Sang Jing , Chang Ziyi, Tang Deqing , Directed by Niu Li.Beijing Spider -Web MemoryWeb Memory Based on the Face Recognition Based on the Face Recognition Applied in Beijing Old Photos[C].2018 DigitalHERITAGE 3r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 Expo.26-30 October 2018, San Francisco, USA

? Mengxun Wang, Leiqian Han, Yue Zeng, Da Yin,Instructed by Dr. Dan Wang.Interactive Virtual Former Residences of Celebrities of Beijing[C].2018 DigitalHERITAGE 3r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 Expo.26-30 October 2018, San Francisco, USA

? Jiao Wu, Dongyue Xue, Yuke Zhao, Jiaxiang Zhao,Xiaoshuang JIA, Ting CHEN.Serious Game for Spring Festival Culture in Beijing[C].2018 DigitalHERITAGE 3r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 Expo.26-30 October 2018, San Francisco, USA

? Tianjiao Qi.The Archival Bridge Back to Chinese Ancient Villages: A Case Study of Gaoqian[C], Archives & Records 2018-SAA Resarch Forum,18 August,2018,USA

? Huiling Feng, Xiaoshuang Jia. Visualization of Chinese Genealogies with Digital Technology ―― A Case of Genealogy of Wu Clan in the Village of Gaoqian[C], 2018 Digital Heritage Conference,30, August,2017, Berlin, German.

4. 学术交流

国内学术交流方面,课题组通过座谈会的形式,对上海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和数字人文研究开展调研,深入了解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资源开发背景下的数字资源建设的主要方法、措施和预期成果。

国际及港澳台学术交流方面,课题组多次与台湾大学数位典藏研究发展中心开展双向调研交流活动,了解台湾数位典藏研究计划中的数字资源建设工作和数字人文研究进展情况。此外,课题组成员祁天娇在参加中美联合培养博士计划过程中,赴美国国家档案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实地调研,了解美国在数字资源建设方面的经验与学术研究进展。

通过中外学术交流,课题组较为充分地了解了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的已有经验和研究成果,并就本课题研究的具体问题与国内外专家展开探讨,对可能面临的问题有了一定的预期与解决规划,为后期研究工作提供了较好基础。

叁、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1. 成果发布会

课题组先后两次发布了阶段性研究成果,分别如下:

(1)2018年4月5日,课题组就高迁网站初稿在高迁组织专家进行阶段性成果发布,内容涵盖高迁古村数字化保护的思路、资源采集与加工、网站设计框架、网站风格等。

(2)2019年4月13日,课题组就高迁网站主体建设在高迁组织专家进行阶段性成果发布,内容涵盖高迁古村数字化保护的实施路线、资源库建设、网站等数字产物开发等。

2. 《工作简报》报送情况

课题组共计报送13份《工作简报》,主要包括总课题开题会、各子课题启动会、总课题及各子课题阶段性工作及高迁案例实施情况汇报等。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1.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理论建构方面,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多维延展”理论及方法论的建立是一个难点,村镇文化结构和文化要素的解析亦是一个难点。

(2)协调村镇文化数字保护与传承的规范性与多元性,构建一个具有一定普遍适用性的通用模型是一个难点。课题组以高迁古村为案例对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路径进行了深入探索与验证,但这此案例经验的通用性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

(3)技术跟踪与适用性研究方面。目前历史文化村镇、数字人文、遗产保护利用等领域技术五花八门,层出不穷,且变化太快,但对其缺乏基本分类和组织,对技术之间的关联关系缺乏权威参考材料,对技术的适用性研究受限。数字产物匹配性研究结论需要有一定的案例或实证,目前尚未开展。

2. 改进措施

课题组拟从叁个方面进行改进:

(1)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完善本课题提出的“多维延展”理论,并建立历史文化村镇资源体系架构。

(2)进一步加强对我国典型历史文化村镇的调研,深入探究村镇数字化保护路径的规范性与多元性;

(3)加强技术研究方面的投入,从学术交流、数字产物考察、数字化项目调查等多个方面跟踪相关技术,总结技术的应用场景和优缺点。

3. 研究心得与意见建议

历史文化村镇的历史悠久、现存文化遗产错综迭加、民族地域特点迥异,因此,历史文化村镇文化异彩纷呈,增加了归纳解析的难度;再加上历史文化村镇文化传承的现代断裂,更增加了对其文化遗产深入解读的难度。现代数字技术在虚拟再现、沉浸式体验方面虽有一定进展,但是数字化表达本身还存在诸多的困难,例如,技艺、书法、诗歌、语言、艺术等领域的数字量化和数字表现就很困难,而人的无限细腻的感受性、主观能动性、自由的意志与暧昧的情感则更是目前的数字化技术难以企及的。而在此过程中,如何结合艺术设计、艺术创意对拥有丰厚内涵文化进行数字解读、数字诠释、数字再现更是困难。以文化解析为内核,以资源构建和数字化呈现为两翼,是本课题探索的能够融合文化、技术与艺术来展现数字世界中的历史文化村镇的路径。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主要内容:

一、代表性成果介绍

1. 冯惠玲. 构建数字时代的社会记忆[C].敦煌文化遗产数字化国际研讨会暨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数字人文专委会学术年会.甘肃:敦煌,2019年7月5日

本次会议由敦煌研究院和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数字人文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会议邀请了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文化遗产数字化、信息技术、档案管理、图书情报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两百余人,共同探讨和分享数字人文研究领域最新的技术、理念和研究成果。

冯惠玲教授的会议发言是本次大会的开场报告。她指出,遗产和记忆都来自过去,遗产是一种存在,记忆是对各种社会存在的映射,二者都会转化为活的文化基因,渗透和融化在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传统中,伴随人类社会的延续。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文化提供了构建古村落“数字遗产”和“数字记忆”的可能,即利用数字信息资源在网络世界中还原、再造和再现物质世界、心理世界中的古村落遗产与记忆。数字遗产和记忆具有无边的容量,广泛的传播力,长久的传承力,文化元素的智能关联与活化,灵活的扩展更新,以及丰富美妙的表现力,能够满足现实文化需要和对传统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的双重初衷,还可以衍生产物的方式获得文化、教育、艺术、商业等方面的扩展价值。发言以高迁古村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实践项目——“记·忆高迁 爰得我所”为案例,阐述了数字记忆构建的理念、过程和方法。

该发言作为开场报告,引起了与会者的高度关注,不少学者对以构建数字记忆的方式传承古村落文化表示赞扬。

2. 冯惠玲.数字记忆视域下的传统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C].中国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学术峰会 . 黑龙江:雪乡,2018年12月8日

会议发言指出,现代化进程伴生了遗产和记忆危机。不仅是自然老化、时代更替的蚕食,现代化、信息化在创造辉煌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会伤及遗产,淡化乃至摧毁记忆。许多承载着厚重文化基因的城墙、古建、村落、乡路以及属于一方水土的风情、习俗、传统被摩天大楼和后现代主义思潮抹去和重塑。数字遗产和记忆以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方式存在,建立在历史、文化、科技、艺术的完美融合之上。历史、文化是其内涵、灵魂与底色,决定它的丰厚度和价值取向;艺术、科技是其形体、结构和容妆,决定它的表现形态和感知效果。数字遗产和记忆是“建构”的结果,建构主体的立场、观念、知识、情感都会投射到它的内涵与结构之中。数字遗产和记忆是资源整合、能力协同的产物,需要打破资源独占、关门运作的旧模式,形成跨界联手的新格局。

3. 冯惠玲,加小双. Visualization of Chinese Genealogies with Digital Technology ―― A Case of Genealogy of Wu Clan in the Village of Gaoqian(家谱的数字化展示——以高迁《吴氏西宅家谱》为例),2017年跨学科数字文化遗产大会(DCH2017)

发言报告主要阐述如何通过数字化技术来呈现高迁古村吴氏家谱,这既是对文本的数字化挖掘,也是对家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这对于当下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领域里过多关注“实体”数字化保护来说,是较大的创新和突破,故而得到与会者的广泛关注,有效扩大了课题研究成果的国际影响力。

此次会议总计约有130名参会人员,90场现场报告,发言主题内容主要围绕“数字文化遗产”而展开,从数字化和数字技术的层面多维度、多视角的展开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内容主题丰富而多样,课题组都从本次会议中开阔了视野、获取了新知识(包括新技术、新技术和新案例),这对于研究团队后续研究提供了较大的参考和借鉴,也为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展开打开了思路、拓宽了路径。

4. 梁继红. 古村落记忆的数字传播[C].古村落活态保护大会.河南:三门峡,2017年5月12-14日

会议发言指出,从历史文化村镇数字化保护概念出发,以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理论为理论来源,运用社会记忆理论,尤其是文化记忆理论的成果,以及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等相关理论和知识,在充分考虑到当前数字技术可能的实现功能前提下,运用数字化记录建档工具,建设历史文化村镇数字资源库,多维延展地传承历史文化村镇的数字文脉,实现传统优秀价值观认同,凝聚民族文化凝聚力。古村落数字化将综合践行古村落保护科学理念,如原真性、整体性保护、活态性保护、延续古村历史文脉。古村落数字化采用的技术主要有数字扫描技术、遥感技术、数据库技术、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技术、多媒体技术、动画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地理信息系统(骋滨厂)、虚拟博物馆技术等。

5. 罗杨,梁继红,张凯,张朔.古村落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J].文化纵横,2019(2):134-137

古村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承载着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充分保护好、利用好古村落资源,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亦是我们义无反顾的担当。但古村落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承在过去基本是依靠人工化、手工化的方式和手段,保护与传承的主体高度集中,保护措施过于单一,加之自然条件限制及人为原因,难免使保护物出现断代甚至缺失,以致无法完整再现古村落的原真面貌。此文从数字化保护视角出发,提出了古村落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模式的新路径。

文章认为,文章认为古村落数字化保护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是“多维延展”,提出了叁种古村落数字化保护模式,一是建立古村落数字化服务平台,二是建立古村落数字化博物馆,叁是开发古村落数字化创意产物。同时,文章还以古村落数字化保护研究的阶段性应用成果、具有传统风貌村和民俗文化村代表意义的仙居高迁数字记忆平台为例,展现了数字化保护技术对于高迁古村落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意义。

该文章提出的古村落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模式的新路径,为古村落的保存、监督、传播与修复提供了全新的理念和技术。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古村落保护与传承的方法、技术、手段、效果将进一步获得全方位的提升,极大地提升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可能性,让古村落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遗产更好地泽被后世。

6. 祁天娇,马林青. 历史文化村镇活态保护的新模式——基于数字资源构建的视角[J]. 档案学研究,2018(3):44-50

文章提出历史文化村镇保护是传统文化保护中的重要内容,活态保护是以原生态保护为原则的重要保护理念,但现有活态保护研究多有理论化与理想化的倾向。此文立足信息资源管理视角,突破传统活态保护单一要素研究局限,指出历史文化村镇原生态在数字时代的生存方式与需求发生变化,“数字生态”应是活态保护的新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构建历史文化村镇数字资源体系。文章总结了历史文化村镇数字资源构建的宏观框架,在此框架内以高迁古村数字资源构建为案例进行具体路径分析。

文章认为,现有的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以建筑学、社会学、历史学和文化遗产保护等角度的保护为主流,内容包括发展史的记录、文化空间的留存和传承人的培养等叁大方面,呈现“物质化”和“博物馆”式特征,往往将历史文化村镇中的人、物与文化割裂开来。数字环境中,历史文化村镇的“原生态”发生内核变化,历史文化村镇的“数字生态”必须得到重视和加强保护。文章提出,将要历史文化村镇的文化史从实物史进化到数据史,将历史文化村镇的文化空间从自然空间、社会空间、人文空间扩展到数字虚拟空间,将历史文化村镇的文化资源主体开放到数字空间中的任何相关行为人。文章认为,基于文化遗产数字化,构建数字资源体系,将是未来历史文化村镇数字化保护的主要内容。

文章创造性地提出了保护历史文化村镇“数字生态”的理念,为学界有关历史文化村镇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历史文化村镇数字化保护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7. 祁天娇.“The Archival Bridge Back to Chinese Ancient Villages: A case study of Gaoqian”(通往古村落的档案桥:以高迁为例),档案教育与研究协会2018年年会(AERI2018)

文章总结了国内国际在文化遗产保护、古村落保护等方面的已有研究成果与不足,认为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行动中,档案界的参与和影响力都不够强大,档案视角的古村落及其文化遗产保护方法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利用。文章第一次在国际会议上向国际档案界与相关领域研究者,介绍了本项目的研究框架与阶段性成果,尤其以浙江省台州市高迁古村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为案例,介绍了本项目所主张的历史文化村镇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理论、方法和应用,在实际案例中的落地运用及其效果。

此次论文宣读作为本项目的第一次国际展示,有效地宣传了古村落与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中国经验,国际学界的反馈与回应,也为项目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诸多宝贵经验。

8. 祁天娇.“A Bridge Back to 800 Years Ago: Digital Archiving in Chinese Ancient Villages”(回到800年前:中国古村落的数字归档研究), 国际档案理事会东南亚分会2019年年会(SARBICA2019)

文章从数字归档、数字档案管理和数字资源建设的方面,强调了档案界对历史文化村镇及其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作用,呼吁更多的档案工作者通过数字资源构建的方式,参与到历史文化村镇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中。文章分析了在中国古村落中,现有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及数字归档、新文化资源的数字生产与采集,以及基于文化资源的数字产物加工与开发等经验、做法、成果与不足,为东南亚国家的档案管理领域介绍了先进的中国经验。

借助对于本文的学术讨论,东南亚国家档案工作者为本项目的持续开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借鉴,包括如何开展口述史采集和研究,如何通过艺术化手段开展历史文化村镇的档案叙事等,这些都为项目内容的持续丰富和项目成果的不断强化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9. 徐拥军,卢林涛.“文化—资本”框架:对历史文化村镇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新解读[J].河北大学学报

在文化表达更加复杂多样,文化与社会的关联更加丰富深刻的当下,传统的“文化—记忆”框架难以支撑对历史文化村镇文化资源的解读。文章基于文化资本理论,将历史文化村镇文化资源置于“文化—资本”的框架中加以审视,从更为宏观的社会背景去理解文化,更多思考和探索文化与社会的双向关系。本文借“资本”概念表现历史文化村镇文化资源的诸多特性,从资本视角出发,提供了解读历史文化村镇文化资源的新面向。

10. 洪泽文,徐拥军.乡村记忆工程建设的问题与对策—以浙江省慈溪市乡村记忆工程为例[J].浙江档案,2017

乡村记忆在延续乡村文化,构筑乡土社会以及推动学术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在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的背景下,乡村文化遗产及乡村记忆的存留面临严重威胁。文章聚焦浙江省慈溪市的乡村记忆工程,从建构模式、建构主体、建构方式等方面出发,分析建构过程中的实施现状与问题,围绕档案部门指导力度、大众认识度、展演方式及保障机制等方面,指出不足并提出创新档案部门指导方式、提高社会大众认知程度、突出乡村记忆本土特色、借助现代传媒展演力量、完善保障机制的发展策略,为全国各地启动的多样化乡村记忆工程提供了创新发展思路。

叁、下一步研究计划

下一步研究计划主要从两个方面开展:

第一,加强对我国典型历史文化村镇的调研,深入探究村镇数字化保护路径的规范性与多元性。 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为主,在文化类型分析的基础上兼顾地域性、民族性等特征,选择代表性实地调研村镇,调研前拟写调研提纲,内容涉及到精神气质、宗族祭祀、读书教育(学堂、科举功名)、乡村生活(家庭生活、公共生活)、旧物件、生产方式(技能)、年节习俗、历史人物(贤子孝孙、历史能人、文化名流、乡绅……)、村貌变迁、人情关系、风水建筑、门第楹联、家族坟茔等。协调村镇文化数字保护与传承的规范性与多元性,构建一个具有一定普遍适用性的通用模型。在实践检验高迁古村数字化保护经验的通用性。

第二,加强技术研究方面的投入,从学术交流、数字产物考察、数字化项目调查等多个方面跟踪相关技术,总结技术的应用场景和优缺点。以目前实践中领先的数字项目为导向,调研数字化产物的最新成果、技术和方法,如数字敦煌项目(甘肃敦煌)、数字圆明园项目(北京)、数字故宫项目(北京)等。

(课题组供稿 )

(责编:孙爽、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