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
卫兴华教授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获得“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近期又获第九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这两项荣誉实至名归。长期以来,卫兴华教授坚持求实唯真的治学态度、守正创新的探索精神,不仅学术成果丰硕,而且他的科研成果和学术思想,始终都能经受住历史的检验,彰显了人民教育家的风采。
严谨治学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
在学术研究领域,卫兴华教授始终坚持真理。他反复强调治学态度的重要性,要求学生:不惟上、不惟书、不惟风、不惟众,只惟实,敢于和善于独立思考、探索真理,不能做“风派理论家”。他是这么要求学生的,也是这么要求自己的。《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刊发的一篇评价卫兴华教授学术观点的文章中这样介绍,“始终坚持理论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即使在‘左’的理论和政策盛行的情况下,也不随‘风’转”,“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治学学风”,“从不人云亦云,而是执着地追求真理”。我认为这个评价是非常客观的。
卫兴华教授始终以严谨、科学的态度研究经济学,他总是强调,搞经济理论研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切忌用主观随意性削弱甚至取代科学性。在长期的教学和科研中,无论对马克思主义还是西方经济学的原着,他都会认真研究,一遇到有疑问之处,就反复查证原版,以求准确。例如,过去有的论着中批判马尔萨斯《人口论》鼓吹用战争和瘟疫消灭过多人口,他在仔细阅读《人口论》后指出,《人口论》虽然有错误,但这一批判并不符合马尔萨斯的原意。
卫兴华教授在教学和研究中,始终自觉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他从教的60多年中,发表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方面颇具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其中不乏大量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文章。例如,20世纪50年代,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地租理论,分析了初级农业合作社的地租形态和土地报酬等问题。改革开放之初,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规律理论分析了我国的价格体系、按质论价等问题。他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做到了真懂真信,始终保持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立场,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这也是他积极参与学术争鸣的原因之一,他认为学术交锋可以碰撞出真理的火花。
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
卫兴华教授长期深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熟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着作,能够正确把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需要发展,但必须首先把握其本意,不能错解曲解甚至编造马克思的观点。因此,有媒体称他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界的“清道夫”“保洁员”。
1.对马克思对于重建“个人所有制”的解读
今年5月,卫兴华教授重病住院,我征得医生的同意去看望他,他却抓住我的手整整讲了半个小时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他特别提到,对《资本论》第1卷中对于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后重建个人所有制垄断的解释,理论界还存在不同的认识,一种是解读为“重新建立消费资料的个人所有制”;另一种解读是指生产资料由众多个人联合起来共同占有的社会所有制。他表示要撰写文章对这一问题正本清源。出院不久,他就完成了2万字的解读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理论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卫兴华教授指出,马克思提出的这个问题,是要说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后,应建立什么样的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公有制)。这个问题与我国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或以什么原则改革国有公司的实践密切相关,因此,不应仅将其作为一个抽象的学理问题进行争论,而是要联系社会主义实践来进行讨论。据此,他明确指出叁点:第一,从总体上把握《资本论》中的有关论述。马克思指出的改造为“联合起来的社会的个人所有制”,也就是归全体劳动者所有的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第二,在马克思的着作中,始终讲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即社会所有制,没有在所有制中涵盖消费资料所有制;第叁,在马克思的着作中,讲社会制度的更替,主要着眼点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更,以及与所有制相联系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结合的生产方式的改变。因此,划分社会制度或生产关系的差异,根本不存在消费资料个人所有制的“重新建立”问题。卫兴华教授在作出这些解释后,又结合我国实际指出: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并不违背马克思所讲的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当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数量占比已处于优势,他们的兴衰会直接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兴衰,对他们所面临的经营中的各种困难,政府要帮助解决,大力支持其发展。
2.对于生产力要素问题
对于生产力要素,理论界长期流行的观点,或者是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叁要素,或者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包含了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二要素。卫兴华教授于1980年在《哲学研究》发表论文明确认为,这种叁要素或二要素的概括出自《资本论》对于简单劳动过程的概括,偏离了马克思对于生产力要素的准确论述。他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讲的提高劳动生产力的要素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明确提出了生产力多要素论,认为科学、分工协作、管理、自然力等也是生产力要素,并且随着生产的发展会有新的生产力要素加入进来。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指出:曾经有一段时间,由于把生产力的内容理解得很狭窄,致使我国的生产力发展在实践中出现了片面和偏颇。例如,片面强调人的因素而忽视物的因素,在物的因素中片面强调生产工具的作用而忽视原材料以及电力和其他能源等的作用,不重视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生态平衡;忽视科学技术和科技人员的作用,甚至批判“技术至上”“专家路线”以及科学是生产力的观点。因此,遵循马克思的生产力多要素论,特别要把握马克思强调科学的独立作用,有利于从更多角度更大范围不断推动我国生产力的快速健康发展。
不断探索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虽然卫兴华教授一直教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但他的研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的准确解读上,他的很多学术着作都紧扣时代脉搏,应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研究现实问题,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时代化。可以说,卫兴华教授始终是一位与时俱进、与时代同呼吸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以下列举几个他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方面产生重大影响的学术贡献。
1.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理论
卫兴华教授是国内较早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的经济学家,1959年就在《学术月刊》发表论文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认为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都应是商品。他指出,如果否认生产资料是商品,那么必然导向否认价值规律在生产资料生产中的作用。他还指出,我国可以逾越资本主义历史阶段,但不能够逾越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阶段。
在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开始以后,卫兴华教授的研究重点转向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机制的研究。他与他指导的博士生在1986年第2期《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发表文章指出,在调节社会生产比例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对经济的宏观控制由直接控制为主转向间接控制为主,国家调节市场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完善市场机制,保证市场机制能对公司进行充分调节。他和他指导的博士生在1986年《学术月刊》第1期发表的《论公司活力和公司行为约束》一文中提出,增强公司作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活力,并且要把其活力纳入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轨道。该文获得了1986年度的孙冶方经济学奖。
1986年卫兴华教授和他的博士生合着出版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人民出版社出版),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为指导,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国内第一次对“经济运行机制”的概念作出界定,并明确提出了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公司的思想。这一思想得到经济学界的广泛认同,不仅被党的十叁大报告采用,而且后来中央先后确认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义: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以及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际上都包含这种经济运行机制。正是基于公司、市场和政府经济运行机制这一原创性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卫兴华教授和他的团队荣获了2019年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
2.对于收入分配的理论
卫兴华教授强调,理论工作者要为劳动人民、为弱势群体的利益讲话,把做人与做学问统一起来。这一治学态度鲜明地反映在他对收入分配理论的研究中。
卫兴华教授对于收入分配理论的研究,始于他对共同富裕的认识。在我看到的文献中,他是最早阐述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出的对于在未来的新社会制度中“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的观点的。他认为,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看,通过快速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马克思主义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其初衷是要让劳动人民摆脱受剥削受压迫的境地,成为社会的主人,过上有尊严的富足生活,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所以,通过快速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社会主义初衷的唯一途径。基于这种认识,卫兴华教授认为,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共同富裕不能等到经济发展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人均骋顿笔水平的时候,现阶段就要推进这个过程。其路径除了发展生产力,还有制度建设。他明确指出,实行公有制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公有制、按劳分配都是服从于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都是围绕通过快速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一主线运行的。
在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期,学术界曾流行分配领域“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提法,卫兴华教授多次发表论文对此进行讨论。他认为,生产领域应是效率优先,但分配领域不能效率优先于公平。社会主义应重视分配公平,分配公平有利于促进效率。重效率轻公平,有利于资本而不利于劳动,收入差距过分扩大正是从初次分配不公形成的。因此,他主张在初次分配领域就要处理好公平分配问题,不能等到再分配时才去解决公平问题。此外,他对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也有独到的见解。他不赞同有些学者宣称按要素贡献分配就是肯定要素价值论的观点,并根据马克思的要素所有权理论指出:自然力作为生产要素也有贡献,但并不参与分配,因为没有被私人占有;私营公司和外资公司是实行按要素所有权而不是按要素贡献分配。
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卫兴华教授的理论贡献不仅在于准确解说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更重要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探索,这体现了他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2015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着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研究》,共计72万字;今年10月,他又在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线和逻辑起点》的文章,这些都是他近几年在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方面作出的贡献。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线和逻辑起点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线,从国内已有的文献来看,有的观点认为主线应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的观点认为主线应是发展生产力;有的观点认为应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为主线;还有的观点认为应以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为主线,等等。卫兴华教授认为,科学社会主义已经提出的政治经济学的主线,也应贯彻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之中。他明确指出,结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生产力快速发展这两个方面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线可以表述为:通过快速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由于公有制和公有制为主体是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普照的光”,因此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应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几个重大理论问题
早在2011年,卫兴华教授就在《经济学动态》发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研究》一文,提出了创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解决的几个重大理论问题。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不能混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不能混同公有制的存在形式及其实现形式;社会主义应把大力发展生产力和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结合起来;分清生产力决定论、生产力标准论与唯生产力标准论和唯生产力论的区别;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异同;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诸多问题,等等。
卫兴华教授旗帜鲜明地反对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摒弃所谓“传统社会主义”,用“当代马克思主义”否定所谓“传统马克思主义”。从2008年到2011年,他连续发表十多篇文章,与这类观点进行交锋。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当代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创新与发展,二者是源与流的关系,不能将二者对立。
对于生产力研究,卫兴华教授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既要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这方面的研究还很不够,同时也要研究怎样更好更快地发展生产力。生产力有两个层面:技术层面和社会层面。比如怎样采煤、炼钢、织布等,这是生产力的技术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研究这个层次上的生产力,而是研究生产力的社会层面。比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发展方式、新发展理念等,要研究怎样更好地发挥生产力诸要素的能力。
(作者:洪银兴,系南京大学资深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