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已有数千年历史,如果从人类文化形态史的视角考察,文学经历了口头文化时代、印刷文化时代及当下的电子文化时代。口头文化时代孕育了口头文学,发展了以“听说”为存在方式的文学样态;印刷文化时代创造了以文字书籍为载体的“文学作品”的鼎盛辉煌,发展了以“读写”为存在方式的文学样态;在电子文化时代,文学的存在方式又有了新变化。
听觉形态前景广阔
文字并非文学的唯一存在方式。在口头文学时代,文学存在于口耳之间的传唱和倾听。随着社会的发展,今天我们则进入更高一级的“听文学”时代。事实已为我们提供了有力佐证:在“喜马拉雅贵惭”平台上,能够“听到”的文学名着越来越多;在“行车族”的奔波中,车载收音机里传出的文学、音乐节目为单调的行程增添了乐趣。
文学的电子化存在正变得越来越普遍,它很好地适应了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对于想读作品却没时间的受众来说,“听文学”的兴起不啻是一种比较好的满足愿望的办法。随着听书平台的不断发展壮大,可以“听”到的文学作品越来越多——古今中外、悲喜正剧、言情武侠,人生百态;可以“听”到的作品层次越来越丰富——经典名着、长书连播、高雅世俗,应有尽有。听觉形态的文学正凸显广阔的发展前景。
这种以听觉形态存在的文学作品,与以文字书籍形态存在的文学作品,在物质媒介上已有了分别:前者属于电子文化和听觉文化;后者属于印刷文化和阅读文化。伴随人类媒介形态的不断演进,从前的主要媒介会渐次沦为次要媒介。当印刷文化逐渐让位于电子文化,以阅读为主导的文学形态可能也会逐渐让位于听说形态。为此,我们需要以积极的、发展的眼光展望文学的存在形态,要充分意识到,文字书籍只是文学的一种存在方式,在充满无限创造机遇的电子文化时代,文学会拥有更新的存在方式。
隐性形态影响深远
时下,方兴未艾的“影视热”与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热”相比,有更持久的生命力。从表面上看,这是大众艺术形式的更迭,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所有能够长时间被追捧的影视作品,无不是以文学文本作为存在母体的。
首先,热播的影视剧多是以原着小说为母体的。譬如,叱咤荧屏、重播无数次的电视剧《亮剑》,是以都梁的同名小说为脚本的;令无数女性观众沉醉的电视剧《甄嬛传》是以流潋紫的网络小说《后宫·甄嬛传》为脚本的。此外,像电视剧《历史的天空》(原着作者徐贵祥)、《激情燃烧的岁月》(原着作者石钟山)、《士兵突击》(原着作者兰晓龙)、《白鹿原》(原着作者陈忠实)、《康熙王朝》(原着作者二月河)、《大秦帝国》(原着作者孙皓晖)、《还珠格格》(原着作者琼瑶)、《我的前半生》(原着作者亦舒)、《叁生叁世十里桃花》(原着作者唐七公子),不断翻拍的四大名着电视剧、金庸武侠电视剧等很多优秀国产电视剧,无不是以原着小说作为母体改编的。电影领域的这类例子也不少,像《芳华》(原着作者严歌苓)、《霸王别姬》(原着作者李碧华)、《芙蓉镇》(原着作者古华)、《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原着作者辛夷坞)、《卧虎藏龙》(原着作者王度庐)等,也均改编自同名小说。
其次,优秀的影视剧还有很多是以影视剧本为母体的。影视剧本作为与小说、散文、诗歌并列的文学体裁,有其独特的创作规律。但凡好的影视剧作品,必然是以好的剧本(无论是依据文学原着改编的剧本还是原创剧本)作为支撑的。电视剧《潜伏》《父母爱情》,电影《战狼2》《捉妖记》《我不是药神》《大鱼海棠》《中国合伙人》《倩女幽魂》《亲爱的》《喜剧之王》《疯狂的石头》等,均是依据原创剧本拍摄的。剧本虽然是与诗歌、小说、散文并列的文学样式,但与前叁者在文学史上的显赫地位相比,剧本却始终被电影、电视、戏剧等可被直观欣赏的艺术形式所掩盖,成为一种“隐性”的文化形态。与诗歌、小说相比,剧本的光彩并未广为人知,正所谓“才美不外现”。
实际上,在影视文化时代,数量巨大的影视剧是以同样规模的影视剧本作为支撑的;同样,对影视剧质量起决定性作用的也正是影视剧本的水平。举凡在大众文化生活中产生强烈审美效应的影视剧作品,必定有优秀的影视剧本作为基础。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文学是孕育影视文化的母体,是影视的内在生命线。而当影视一旦面向受众播出,其背后的母体就隐而不见了。但这并不代表影视可以脱离文学,甚至超越文学。当代影视文化出现的种种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作为母体的文学创作有直接关系。
众创形态备受瞩目
在中国文化史上,从古典诗歌开始,文学就确立了其上层文化的卓然地位。历史上留存的那些千古名篇,大多是历代文学家留下的旷世杰作。即使像《诗叁百》、佚名诗等各种来自民间的创作文本,其收集、编撰者也都是身处上层的文化人。因此,从创作方面看,中国传统文学的创作主体始终是占社会少数的文学家。这种情形一直延续了数千年。但伴随网络文化时代的到来,这种情形有了根本的、历史性的改变。
网络文化催生了网络文学这一新的文学存在样式。网络世界是无门槛的,在网络世界里,人人都可成为作者,都可在网上发表作品。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以“榕树下”为代表的原创文学网站开始崭露头角。仅短短十几年光景,一大批原创文学网站就迅猛发展起来,形成以“起点”为翘楚,以“纵横”“17碍”“创世”等各家网站相伴左右、竞相争霸的火热局面。随着经营模式的不断成熟,原创文学网站都建立了完善的投稿系统、个人文集系统、媒体联络发表系统及高创作水准的原创书库等。并且,这些网站运营者还能根据受众群体需求与作品内容特色,向细部分化和深耕,先后出现以言情小说为特色的“红袖添香”、以幽默作品为特色的“猫扑”、以女性文学为特色的晋江原创网等专题类文学网站。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6月,中国8.02亿网民中,就有4.06亿的网络文学用户,所占比重超过50%,可见网络文学在大众生活中的巨大影响力。
网络文学大大降低了文学创作、发表的门槛。在网络世界,文学作品的在线出版打破了印刷出版对作者和作品的种种限制,数以万计的写手凭借网络平台实现了自己的“文学梦”“作家梦”,文学创作正由传统的文学家主导演变为由大众主导,文学的众创形态是文学创作在互联网时代凸显出的一种崭新景观。
综上所述,文学欣赏由“书籍—阅读”形态向“电子—听觉”形态转变,文学社会效应由显在的文本轰动向影视剧本形态沉潜,文学创作由文学家向大众阶层转移,这些都是文学存在方式发生改变的表现,都反映了文学在电子文化时代发生的新变化。在文学史上,文学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往往需要依赖文学创作的演进和突破。从这一视角来看,文学的非传统存在方式,无疑可成为新时代文论体系建设的一个切入点和生长点。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